|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空战的历史 | 作者 | [挪威]约翰·安德烈亚斯·奥尔森 |
| 定价 | 59.80元 | 出版社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 ISBN | 9787538751659 | 出版日期 | 2016-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空战的历史》按照时间顺序,对从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黎巴嫩战争期间的战役中空中力量的运用进行了深度的解读。每篇文章都详述了冲突各方、相关事件及作战目标,评估了空中力量在战略与战术上的作用,并探讨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军事行动之间的关系。 《空战的历史》是一部向空中力量致敬的力作,不仅全面展示了其在战争中的地位,也揭示了许多不足,以及在特定情况下参与联合作战所面临的挑战。 |
| 作者简介 | |
| 约翰·安德烈亚斯·奥尔森,挪威国防大学院长,瑞典国防大学客座教授。著有《沙漠风暴中的空军战术》和《美国空军的复兴》。 |
| 目录 | |
| 部分:1914—1945年 001 导??读 002 章?次世界大战(1914—1919年) 004 第二章?欧洲空战(1939—1945年) 030 第三章?太平洋空战(1941—1945年) 061 第二部分:1945—1990年 095 导??读 096 第四章?朝鲜空战(1950—1953年) 099 第五章?北越空战(1965—1973年) 123 第六章?以色列—阿拉伯战争中的制空权(1967—1982年) 147 第七章?空军力量与马岛(1982年) 184 第三部分:1990—2000年 205 导??读 206 第八章?“沙漠风暴行动”(1991年) 208 第九章?“审慎力量行动”(1995年) 238 第十章?“盟军行动”(1999年) 267 第四部分:2000—2006年 299 导??读 300 第十一章?“持久自由行动”(2001年) 302 第十二章?伊拉克自由行动(2003年) 328 第十三章?第二次黎巴嫩战争(2006年) 349 第五部分:空中力量的全方位审视,及未来展望 381 导??读 382 第十四章?小型战争中的空中力量(1913年至今) 384 第十五章?空中力量的兴衰 414 第十六章?空天力量:攀登与加速 435 参考文献 467 |
| 编辑推荐 | |
| ◆深度解析空中力量在战争中的作用 ◆世界百年空战史读本 ◆详述世界空战发展历程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我发现这本书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将技术发展与地缘政治的变迁紧密地编织在一起,展现了一幅宏大的战争画卷。它没有将空中力量视为孤立的技术奇观,而是将其置于国家战略、工业能力乃至意识形态竞争的熔炉中去考察。每一次新式飞机的出现,都不是单纯的工程突破,而是对现有战略平衡的重塑;每一次空战的胜利或失败,都深刻地折射出背后国家资源的调度和决策层的智慧(或失误)。这种将军事技术、工业能力、政治决策三者并重分析的视角,使得这本书的格局一下子提升了。它教会我们如何用更开阔的视野去看待军事史,明白技术从来都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人类社会复杂互动的结果。
评分这本书的翻译质量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喜的高度。对于这种涉及大量专业术语和特定历史语境的译本来说,挑战性是巨大的,但译者显然是下了苦功的。那些涉及到飞机型号、战术术语、甚至是特定时代背景下俚语的翻译,都处理得既准确又自然,完全没有生硬的“翻译腔”。阅读过程中,你几乎意识不到这是一部译著,语言流畅得如同本地作者的原创作品。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复杂飞行动作和技术原理时,译者没有为了追求字面上的对应而牺牲表达的清晰度,反而巧妙地用更符合目标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进行了转述,保证了信息的准确传达和阅读的愉悦感。这对于非英语母语的读者来说,意味着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能够更专注于内容本身。
评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史料挖掘深度是令人敬佩的。那些引用的原始文献和档案资料,显然是经过了极其细致和耐心的梳理与交叉验证。它不像有些通俗读物那样仅依赖二手资料的转述,而是力求还原事件最接近真实的面貌。特别是对于一些长期存在争议的关键事件,作者并没有采取简单的站队,而是审慎地呈现了多方视角,并基于确凿的证据得出了自己审慎的结论,这种严谨的态度非常值得称赞。这种对事实的尊重,使得这本书在专业圈子里具有很高的信服力。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特定时期空战演变脉络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个扎实可靠的基石,能够有效地避免被那些经过过度美化或简化处理的片面论述所误导。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哑光处理,触感细腻,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那些历史照片和插图的排版简直是艺术品,即便是对航空史不太了解的人,也会被这种精美的视觉呈现所吸引。看得出来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了大功夫的,字体选择既古典又易读,页边距和行间距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阅读过程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尤其是那些涉及机型细节的图解部分,线条流畅,标注清晰,即便是复杂的技术细节也能一目了然,这对于深度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纸张的质量也令人称赞,没有廉价的油墨味,翻页时那种轻微的沙沙声也增添了几分阅读的仪式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记录,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触摸历史的纹理。这种对物理载体的尊重和用心,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年代流水账,而是充满了戏剧张力和人文关怀。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在高强度的技术描述和宏大的历史背景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你可以在前一章还沉浸在某次空战的战术细节中,心跳加速,仿佛身临其境;下一章却能瞬间被拉回到那个时代,去体味飞行员们在面对生死抉择时的心理波动和国家命运的沉重。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让原本可能显得严肃沉闷的军事史,变得鲜活而富有感染力。它成功地将冰冷的数据和钢铁的机器,赋予了人类的激情和悲悯,让人在了解“如何飞”的同时,也思考了“为何而飞”的深层意义。这种多维度的叙事策略,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让人欲罢不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