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28包邮 蒸煮炖家常菜一本就够(蒸煮炖,潮流饮食新概念,让营养多样化)

满28包邮 蒸煮炖家常菜一本就够(蒸煮炖,潮流饮食新概念,让营养多样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桃美食编辑部 著
图书标签:
  • 家常菜
  • 蒸菜
  • 炖菜
  • 煮菜
  • 快手菜
  • 健康饮食
  • 营养食谱
  • 美食教程
  • 包邮
  • 28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梅凯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43004
商品编码:29995311292
包装:软精装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蒸煮炖家常菜一本就够(蒸煮炖,潮流饮食新概念,让营养多样化)

定价:29.8元

作者:杨桃美食编辑部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3743004

字数:25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软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也越来越重视,单就吃来讲,已由原来的单纯注重味觉享受转变为现在的美味与营养并存。中式传统的料理方式往往放有过多的油,不利于人体健康;而蒸煮炖的料理方式以其少油、无油烟、制作简单而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

更多精彩好书点击这里:

href='#' target='_blank'>鸡肉料理一本就够(家庭的鸡肉料理大百科!)

href='#' target='_blank'>301道广东靓汤一学就会(精选301 道广东靓汤, 对症滋补,调节体质,清润可口,补养全家)

href='#' target='_blank'>*有妈妈味的家常菜(充满妈妈味道的精选家常菜,好吃又有爱!)

href='#' target='_blank'>菌类家常菜一学就会(近300道鲜美嫩滑菌类菜,拌炒烧蒸,滋味百变,抗衰防老、防癌抗癌,补充微量元素,提高人体免疫力。)

href='#' target='_blank'>

内容提要


本书收录了200多款蒸、煮、炖的料理,不但留住了更多营养,制作也很简单,也更健康。全书分为肉类篇、海鲜篇、蔬果篇、蛋豆腐篇,方便查找,是追求美味和健康的人士的。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蒸煮肉类好香醇
汆烫
蒸煮前先用热水汆烫,不仅可以去除血水、杂质,还可锁住肉类的肉汁,增添料理的美味。
腌渍
将要蒸煮的肉类,先与酱料搅拌均匀,并静置5~10分钟入味,再来蒸煮,味道更鲜美。
切块、切片
将肉类于蒸煮前先切成块状或片状,除了可以在腌渍时更入味,也能节省烹调时间。
辛香料
一般肉类都会有肉腥味,而的“秘密武器”就是辛香料。其中,以大蒜跟红辣椒*为普遍,除了可去腥之外,还具有增添菜肴颜色与等功能。
焖锅
在蒸煮肉类时,当电饭锅跳起或煮滚后,可用余温再稍微焖一下,这样能让肉吃起来更加香软多汁。
捞泡
在水煮料理时,通常肉类都会产生杂质泡沫,这时我们可用汤匙捞除,避免破坏菜肴的色、香、味。
芋头蒸鸡腿
材料
芋头200克
鸡腿1只
大蒜3瓣
玉米笋适量
西蓝花100克
调料
鸡精1小匙
酱油1小匙
米酒1大匙
盐少许
白胡椒粉少许
色拉油适量
做法
1先将芋头削皮后洗净,再切成小块,放入200℃的油锅中炸成金黄色备用。
2将鸡腿洗净切成大块,再放入滚水中汆烫,捞起备用。
3将玉米笋洗净切成小段;西蓝花切成小朵状,洗净备用。
4取一个圆盘,将芋头、鸡腿、玉米笋与其余的调料一起加入,再用耐热保鲜膜将盘口封起来,放入电饭锅中,于外锅加入1.5杯清水,蒸15分钟后再把西蓝花加入,再蒸5分钟即可。
关键提示
芋头蒸肉时,经常会发生肉未烂,芋头却完全糊化的情形。其实只要先将切好的芋头块炸过,就可以防止这种情形发生。其实芋头或红薯这类食材,都可以在进行蒸或烩等耗时较长的料理方式前先炸一下,这样完成的料理才会色香味俱佳。
栗子蒸排骨
材料
栗子10颗
排骨250克
莲子50克
胡萝卜10克
竹笋120克
调料
鸡精1小匙
酱油1小匙
米酒1大匙
盐少许
白胡椒粉少许
香油1小匙
色拉油适量
做法
1先将排骨洗净切成小块状,再放入滚水中汆烫,去除血水后捞起备用。
2将栗子、莲子放入容器中泡水5小时,再将栗子以纸巾吸干水分,放入约190℃的油锅中,炸至金黄色备用。
3把竹笋、胡萝卜洗净切成块状备用。
4取一个圆盘,将排骨、栗子、莲子、竹笋、胡萝卜一起加入,再加入其余的调料。
5*后用耐热保鲜膜将盘口封起来,再放入电饭锅中,于外锅加入1.5杯清水,蒸22分钟即可。
咸冬瓜蒸肉饼
材料
猪绞肉350克
大蒜3瓣
红辣椒1/3个
香菜1棵
调料
咸冬瓜酱适量
淀粉1大匙
做法
1将大蒜、红辣椒、香菜洗净,切碎备用。
2取一个容器,放入淀粉、猪绞肉,再加做法1切好的碎末和咸冬瓜酱,搅拌均匀。
3将拌好的绞肉捏成圆饼状,并放入圆盘中。
4用耐热保鲜膜将盘口封起来,再放入电饭锅中,*后于外锅加入1杯水,蒸15分钟即可。
备注:可加上葱丝、红辣椒丝及香菜装饰。

序言


快速简单的蒸煮炖料理
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养生,吃的东西也越来越清淡。在中式传统的料理方法中,人们往往认为大火快炒是*简单方便的做法,但是在大火快炒时,时常不小心就多放了油,如此不仅产生油烟,对身体不好,炒出来的菜肴也未必健康。其实用蒸煮的方式料理,不但营养健康,也能留住食材本身的鲜美。你还在为厨房里的油烟烦恼吗?现在就给想要轻松做菜却又不想油腻的你,推荐一本简单的食谱书。


图书简介: 《现代家庭健康烹饪指南:从基础到进阶的零失误全攻略》 一本让你真正掌握厨房艺术,告别盲目尝试的权威指南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对“吃”的要求早已超越了果腹的基本需求。我们渴望美味、追求健康、更注重高效。然而,许多人在厨房中感到迷茫:食谱上的步骤看似简单,操作起来却总有偏差;食材的搭配与营养的均衡似乎是大学问,让人望而却步。我们需要的不是另一本零散的菜谱合集,而是一本系统、科学、真正贴近日常实战的烹饪圣经。 《现代家庭健康烹饪指南:从基础到进阶的零失误全攻略》 正是为了填补这一空白而诞生的。本书并非仅仅罗列菜式,而是深入剖析了烹饪的底层逻辑、食材的处理艺术以及营养的科学配比,致力于将厨房新手塑造成能够自信应对任何家宴的烹饪高手。 --- 第一部分:厨房的基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与料 本部分是所有烹饪活动展开前的必要准备工作,它将帮助读者建立起稳固的烹饪基础知识体系,避免因基础不牢而导致的失败。 第一章:精选厨房装备与高效布局 我们摒弃了对昂贵专业厨具的过度推崇,聚焦于普通家庭厨房中最实用、最高效的工具。 刀具的哲学与实操:详细解读主厨刀、三德刀、锯齿刀的区别与适用场景。如何正确握刀、磨刀(家庭简易磨刀法),以及针对不同食材(肉类、蔬菜、鱼类)的切割技术,如滚刀、推刀、拍蒜法。 锅具的选择与保养:不锈钢锅、铸铁锅、不粘锅、以及传统铁锅各自的优缺点及最佳用途。掌握开锅、养锅的科学方法,延长厨具寿命,确保烹饪效果。 炉灶与火力的控制艺术:无论是燃气灶还是电磁炉,火力都是烹饪的灵魂。区分“大火的瞬间爆发力”、“中火的稳定加热”和“小火的慢炖渗透力”。如何通过观察油温、食材反应来精准判断火力等级。 第二章:食材的认知与预处理的科学 食材的鲜活度与处理方式直接决定了成品的风味和营养保留度。 肉类的解构与风味激发:牛、猪、禽、鱼的部位划分、不同部位的烹饪特性(如牛腩适合慢炖,里脊适合快炒)。学习腌制学的原理:盐、酸、酶在软化肉质和增味中的作用,以及提前多久腌制达到最佳效果。 蔬菜的“保绿”秘笈:为什么焯水后的蔬菜会变黄?讲解不同蔬菜(叶菜、根茎、菌菇)的最佳处理方式,如何通过控制焯水时间、加入碱性物质(如小苏打)或酸性物质(如白醋)来保持蔬菜的天然色泽和脆嫩口感。 调味品的进阶使用:不仅仅是“放盐、放酱油”。深入探讨基础调味料(盐、糖、醋、酱油)的风味平衡点,以及香料(如八角、桂皮、花椒)的“出味”时机,避免香料的苦涩感。 --- 第二部分:烹饪技巧的系统升级——从小白到大厨的跨越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它将传统的烹饪方法进行现代化、系统化的拆解与重组,让读者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而非仅仅是“怎么做”。 第三章:热传导的四大基石 所有烹饪方式都离不开热力的作用。本书详细解析四种核心传热方式及其在家庭烹饪中的应用。 1. 煎与煸(直接接触传热):掌握“热锅凉油”和“热锅热油”的应用场景,如何通过锅底的润滑度来控制食物的焦化程度(美拉德反应),制作出完美金黄的表面。 2. 炒与爆(对流与接触传热结合):强调“镬气”的科学解释——高温下水分瞬间汽化产生的风味。讲解如何通过快速翻炒来锁住水分,保持食材的脆嫩。 3. 炖与煨(浸润传热):区分“炖”与“煨”的温度差异。深入讲解如何通过先煎后炖(或先焯水)来去除异味并激发食材的深层风味,以及如何利用压力锅或砂锅实现不同层次的口感。 4. 烤与烘(辐射传热):家庭烤箱的温度校准与盲点分析。如何根据食物的厚度和密度来设计烤制时间和温度曲线,避免外焦内生或水分流失过多。 第四章:风味构建与菜式定型 本章教授读者如何像厨师一样思考,构建菜肴的味觉层次。 酸甜苦辣咸鲜的和谐交响:学习如何使用醋、糖、柠檬汁来平衡重口味菜肴的油腻感;如何利用天然的酸(番茄、山楂)或辣(辣椒、姜蒜)来提升菜肴的层次感。 酱汁的自制艺术:告别预制酱料。教授如何在家自制基础的红烧汁、白灼汁、基础咖喱酱,通过简单的比例调整,适应不同主料的需求。 家常菜的标准化操作流程(SOP):针对十类最常做的家常菜(如红烧肉、清炒时蔬、基础汤羹),提供一套从备料到出锅的精准时间轴和步骤卡,确保每次出品的水准稳定。 --- 第三部分:营养与效率的平衡——吃得健康,更吃得聪明 现代烹饪不仅要好吃,更要符合健康趋势。本部分侧重于如何在日常操作中,实现营养的最大化保留。 第五章:最大化保留营养素的烹饪方法选择 水溶性维生素的保护战:维生素C、B族维生素易随水流失。系统对比“水煮、焯水、快炒”对营养素的保留率,并推荐“少水煸炒”和“带皮烹饪”等策略。 油脂的选择与健康烹饪:不同烹饪方式适合的油品(如高温快炒用精炼油,低温慢煎用初榨油)。如何控制烹饪用油量,减少不必要的脂肪摄入。 全食物利用与零浪费哲学:蔬菜根茎、禽骨、鱼骨的妙用。教导读者如何将原本丢弃的边角料转化为高汤或风味底料,实现厨房的资源最大化利用。 第六章:高效备餐(Meal Prep)的实用技巧 针对忙碌的上班族和家庭,提供切实可行的“一小时备餐”方案。 “基础元素”的提前准备:如何一次性处理好一周所需的米饭、基础肉类(如卤制或烟熏)、以及耐储存的蔬菜丁。 灵活搭配的模块化食谱:提供一套“主食+蛋白质+蔬菜”的自由组合清单,让读者在15分钟内完成一套营养均衡的晚餐,无需查阅复杂食谱。 --- 结语:烹饪,是生活艺术的延伸 《现代家庭健康烹饪指南》不追求新奇猎怪,它聚焦于经典、实用、高效。通过对烹饪原理的深入理解和对日常操作的精细化管理,本书将帮助每一位读者建立起对厨房的绝对掌控力。当你理解了热力学和风味构建的秘密后,食谱将不再是束缚你的教条,而只是一个参考起点。你将能更自信地根据家中现有的食材,即兴创作出既美味又健康的家庭餐点。 这本书,是你从“照着做”到“自己创”的里程碑。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装帧和印刷质量来看,这本书的纸张选择比较厚实,这对于厨房环境来说是一个加分项,不易被油污渗透或撕裂。不过,我注意到图片的应用似乎有些不足。在我看来,一本面向大众的家常菜谱,图片是至关重要的辅助工具,它不仅要展示最终的成品效果,更重要的是,要在关键步骤上提供视觉指导。比如,面团揉到什么程度才算三光(手光、面光、盆光),肉馅搅拌到什么状态才能锁住水分,这些是文字难以精确描述的。如果这本书的配图仅仅是成品图,或者图片质量模糊,那么它在“指导性”上就大打折扣了。我个人更倾向于那种在步骤图中标注细节的编排方式,例如,在讲解腌制肉类时,用小箭头指出撒盐和料酒的正确方向和力度,或者在展示切配技巧时,用放大镜特写刀工的入刀角度。如果这本书在视觉传达上未能跟上现代烹饪图书的制作水准,那么即使内容再扎实,对于那些习惯了直观学习的读者来说,学习曲线也会变得陡峭许多。

评分

说实话,我对“潮流饮食新概念”这几个字是持保留态度的。现在的饮食潮流变化太快,什么低碳水、生酮、超级食物的,层出不穷。我更关心的是,这本书如何将这些“潮流”融入到我们日常的“家常菜”结构中去。家常菜的精髓在于其重复性和经济性,如果为了追求潮流而使用了大量昂贵或者难以获取的食材,那它就脱离了“家常”的范畴,变成了偶尔为之的宴客菜。我希望看到的是,它如何用更健康的烹饪方式(比如减少油盐的使用)来改良经典的国民菜肴。比如,传统的红烧肉,如何通过调整酱料的配比或者采用更健康的油脂进行煸炒,从而在保持风味的同时,降低其热量负担。如果这本书仅仅是把一些异域风味的小菜包装一下,美其名曰“新概念”,那我对此会非常失望。我更看重的是那种扎根于中国传统烹饪体系,同时吸收了现代营养学知识的智慧结晶。如果它能提供一套系统的食材替换指南,比如哪种淀粉类蔬菜可以替代部分主食,或者如何通过香料的组合来替代过多的味精或鸡精,那才算是真正地提供了价值,让读者在不牺牲口味的前提下,实现营养的升级和多样化,而不是空泛地喊口号。

评分

这本号称“一册在手,家常菜无忧”的烹饪书,我满怀期待地翻开了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非常朴实的排版,没有太多花哨的色彩,一看就是那种能真正带进厨房,用得脏兮兮也不心疼的实用型工具书。我主要关注的是它对基础烹饪技法的讲解是否足够细致。比如,对于“蒸”这个环节,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区分不同食材的蒸制时间和火候的把控。毕竟,蒸鱼和蒸蛋的要求天差地别,如果只是笼统地提一句“中火蒸十分钟”,那对于新手来说完全是灾难。我期待看到的是,比如鲈鱼需要先铺姜片去腥,蒸至鱼眼凸起略微发白时即可取出,然后淋上滚烫的热油激发出香味——这种具体的、带有烟火气的操作细节,才是衡量一本家常菜谱实用价值的核心标准。再者,关于“炖”的部分,我希望看到不同地域的炖菜流派介绍,比如北方的大块炖菜如何做到肉烂而不散,南方的小火慢炖如何保持汤汁的浓郁和食材的原味。如果这本书只是简单地罗列了食材和步骤,而缺乏对烹饪哲学和底层逻辑的阐述,那么它和网络上随手一搜就能找到的菜谱并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无法支撑起它“一本就够”的响亮口号了。我还没看到具体的菜谱,但从这前期的感觉来看,它似乎更偏向于技术手册而非美食灵感激发的那种类型。

评分

我翻阅了一下目录的结构,发现它似乎将菜肴的分类建立在烹饪手法上,而不是传统的食材大类(比如禽类、水产、素菜)。这种按“蒸、煮、炖”分类的方式,从教学的角度看是合理的,因为它强调的是技术的主导性。但作为一名日常做饭的人,我更习惯于根据家里现有的主要食材来决定做什么菜。比如说,我今天买了半只鸡,我需要立刻知道在这本书里,这只鸡最适合哪种“煮”法,或者哪种“炖”法。如果我必须先在“蒸”的章节里找所有带鸡肉的做法,再跑到“煮”的章节里再找一遍,这无疑增加了查找的难度和时间成本。我非常期待它能有一个详尽的“食材索引”或者“快速查找指南”。更重要的是,这种纯粹以技法划分的结构,会不会导致菜式之间的重复感过高?比如,几种不同的肉类可能都用了非常相似的基础“炖汤底”,只是最后加入的几样配菜不同而已。如果是这样,那么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就会受到限制,因为“一本就够”的承诺,意味着它需要涵盖足够丰富的口味变化来满足一周七天的饮食需求,而不是反复使用几种核心的烹饪母版。

评分

我正在思考这本书如何处理“营养多样化”这一承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做菜是图省事,往往是“大锅菜”模式,一次做很多,连吃好几天。这种模式下,食材的多样性很容易被牺牲,比如连续几天都是白菜炖豆腐。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进行“餐单搭配”的指导,而不仅仅是单个菜谱的展示。例如,它是否能提供一些小贴士,告诉你如何在一顿饭中通过“蒸、煮、炖”三种不同方式的菜肴,来确保蛋白质、维生素和碳水化合物的均衡摄入?再者,考虑到现代人对健康越来越重视,这本书在处理“调味品”的部分是否足够细致?它是否推荐了自制健康调味料的方案,比如用洋葱、香菇来熬制替代高汤精的底味?如果它只是罗列了市售的各种酱油、蚝油的用量,而没有引导读者去探寻更天然、更少添加剂的调味方式,那么它对于追求“健康生活”的读者群体来说,吸引力就会大大降低。一本真正“够用”的食谱,应该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可持续的、健康的日常饮食体系,而不是仅仅提供一堆可复制的临时方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