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欲望的世界Ⅵ:欲望与场域心理学
定价:39.80元
作者:张振学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0449680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这是一本从物理学视角解读人类欲望的书,也是一本通过解读自我并进而解读世界的书。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望场中,我们与其他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物的关系其实就是场域关系。2.欲望是一个特殊的“场”,就像物理场一样,几乎具有物理场的特征,包括引力、斥力和相互感应等等。本书将欲望场拿到物理场中做出比较性研究,并在现代电磁场理论指导下,对于人类欲望问题以及人生和社会问题做出了别具只眼的理论解读,实在令开眼界!3.人类个体自我欲望场同时也是关系场、引力场、斥力场、心物场、心理场、社会场和不断变化的矢量场,每个人都在这个场域中纠缠着、震荡着、遭遇着和颠簸着,人生的幸福和痛苦在这个场中或许完全可以利用特定的数学模型计算出来的。
内容提要
人类欲望总是朝着个体自我所期待的目标做出辐射性反应,而且这种辐射性反应终竟是有范围、有边界的。本书根据物理场的概念,把个体自我通过欲望辐射而与外在万般事物建立起来的各种联系及其范围,称为欲望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欲望场理论。欲望场不但是关系场、心物场、能量场,也是心理场、精神场和社会场。作者在欲望场理论框架内,借助物理学电磁场理论的研究方法,试图对人类欲望问题和心理问题做出更精准的数学解释,并揭示了欲望与舒适、欲望与情绪、欲望与幸福等深层次关系问题,同时对人类欲望指数、情绪指数和幸福指数提供了独特的考察路径和计算模型。
目录
前言:一本解释世界并改变自我的书
篇 欲望场理论
——人类一切活动现象产生的物理学基础
章 欲望场概说
人类个体自我作为一种特殊的生物体,同时也是一个特殊的功能体和欲望体,既生活在一个有形的世界上,也生活在一个无形的欲望场中。
一、欲望场的定义
二、社会个体欲望场
三、社会群体欲望场
第二章 欲望场与电磁场的比较性研
欲望场不但是一种矢量场,也是一种时变场,其场强和场力在不同环境和不同时间里会不断发生能量消长和能量转换性的变化。
一、欲望场与电磁场的相似性
二、从磁场的磁极看欲望场的欲极
第三章 欲望场中的线
人类个体自我每一种欲望都可以构成一个特定的欲望场,每一个欲望场都是以个体自我为中心并终与外在目标之间构成虚实相应、有无相通的智能场、辐射场、感应场和行为场。
一、从磁感线到线
二、欲望感应
三、欲望场的维度
第四章 欲望波与能量波
不管是主观世界中的欲望波、心理波、意识波、情绪波、精神波,还是客观世界中的物质波、电磁波、引力波、机械波、能量波,都是可以通过相互干扰和相互纠緾而进行转化的。
一、欲望守恒定律
二、从能量波到欲望波的理论模型
三、场的观念在心理学与社会学中的多次尝试
四、场际契合与场际干扰
第二篇 欲望与舒适
——舒适产生于欲望获得满足的过程当中
章 人类感觉与意识是神经反应的必然结果
意识或自我意识不过是生理性内在物质世界和非生理性外在物质世界分别通过内部感觉通道和外部感觉通道,而在大脑中的投影以及对这些投影所进行的二次加工与审视。
一、欲望与神经的关系
二、欲望与舒适的关系
三、欲望环与行为链
第二章 人类舒适度及其坐标系
某种外部环境究竟能够给人带来多大程度的舒适感,或者说,外在环境对人的欲望提供并给予了多大程度的满足与洽合,这其间的度量标准就是舒适度。
一、舒适方向决定欲望方向
二、影响舒适感的因素
三、舒适度指数
四、刺激与感觉
五、感觉与欲望
六、欲望与意识
第三章 内外循环与自我平衡
人体内外环境保持良性循环关系是生命持续存在的基本征象和基本保证。这种循环关系不是简单而临时的内外交换关系,而是有选择的、有间歇的、循环往复的、有效而适宜的内外置换关系
一、感觉舒适定律
二、宇宙运动循环定律
三、从舒适感到舒适区
第四章 欲望空间
在我们每个人身体内部或大脑内部都潜藏着巨大的欲望能量以及与之相应的心理能量、意识能量和精神能量。
一、近欲望与远欲望
二、欲望点与欲望线
三、欲望阶与欲望阵
第三篇 情与欲
——人类欲望与情感并蒂而生
章 情绪产生的理论模型
人的情绪贯穿整个欲望发生发展过程之始终。好情绪是从带来舒适感的正欲望中生发出来的,坏情绪是从引起不适感的负欲望中激发出来的。
一、三种影响较大的情绪理论
二、欲望—情绪理论
第二章 欲望与五种基本情绪反应
离开了内部感觉或外部感觉对内外环境的感性,人类个体便不会产生朝向非自我性“他者”发动的欲望,而没有感望,情绪也不会产生。
一、欲望匮性情绪反应
二、欲望目标性情绪反应
三、欲望干扰性情绪反应
四、欲望期待性情绪反应
五、欲望落差性情绪反应
第三章 情绪的两种基本表现形态
一般说来,人的情绪首先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维度状态:一种是常态情绪,一种是情绪。
一、常态情绪
二、情绪
第四章 情绪的三种基本功能
当理性站出来讲理和摆事的时候,说明感情、情绪或心情已经在程度上遭到了怀疑和破坏。
一、情绪的信号功能
二、情绪的动机功能
三、情绪的健康功能
第五章 情绪的神经反应原理
人类情绪是自主神经系统在唱主角,随意神经系统只起到察言观色、旁敲侧击和通风报信的辅助作用。
一、情绪与自主神经系统的关系
二、情绪七弦琴
第六章 欲望层次与情绪反应
情绪是一个放任不羁、缺乏教养的浪子,但随着欲望层次的不断提升,个体自我将越来越趋于理性,情绪也会在程度上受到理性的平抑与制衡。
一、不同的欲望层次激发不同的情绪反应
二、情绪四要素
三、联系六要素
四、情感的辐射效应
第七章 欲望指数、情绪指数与幸福指数
欲望动力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幸福指数终是由其所能达到的欲望指数和情绪指数决定的。
一、欲望指数
二、社会平均欲望指数
三、欲望重视度
四、情绪指数
五、幸福指数
后 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被彻底重塑了。以往我习惯于将“欲望”看作是一种个体化的、甚至是孤立的心理现象,而这本书则将“欲望”置于一个更为宏大的“场域”中去考察。这个“场域”包含了社会、文化、经济、甚至历史等诸多层面的影响,它像一张无形的网,包裹着我们,塑造着我们的欲望,并引导着我们去追求和满足这些欲望。我以前从未想过,我们对很多事物的“喜爱”,可能并非源自内心的真实需求,而是受到了所处“场域”中某种“价值导向”的潜移默化影响。 书中对于“场域”的解析,让我对“集体无意识”、“社会规范”等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它解释了为何在某些群体中,某些欲望会变得异常强烈,而在另一些群体中,这些欲望却几乎不被提及。例如,书中对现代消费社会中,商品如何通过营造特定的“场域”,来吸引和激发消费者的欲望,进行了精彩的分析。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购物车里的很多东西,究竟是出于真正的需求,还是被某种“场域”的力量所裹挟?这种深刻的自我反思,对于认识真实的自我,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精神的启迪。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某些章节读起来颇具挑战性,但一旦我深入进去,便会发现其内在的逻辑严谨和深刻洞察。作者在处理“欲望”这一主题时,展现了极高的学术功底,但他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堆砌,而是用大量生动形象的例子来支撑他的观点。这些例子涵盖了从古代神话到现代都市生活,从个体心理到社会现象,跨度极大,却又恰到好处地印证了书中提出的概念。我特别被书中对“场域”的解读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可感知的力量,它围绕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我开始思考,自己所处的“场域”是如何影响我的欲望的?例如,我是否因为周围的朋友都在追求某种生活方式,而产生了类似的欲望?或者,我是否因为社会媒体上充当某种价值观的宣传,而悄悄地接受了这些价值观,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欲望?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虽然有时令人不安,但却非常有益。它帮助我剥离那些非真实的、被外部强加的欲望,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本书,对于那些渴望了解内心深处动力,并希望重塑自身欲望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礼物。
评分我之前对“欲望”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比较表层、甚至有些狭隘的层面,认为它不过是贪婪、物质的代名词。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将“欲望”的范畴大大拓展,使其成为一种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在驱动力。作者并没有回避欲望的负面影响,比如导致冲突、破坏平衡,但他更着重于探讨欲望的积极作用,例如激发创造力、推动进步、以及满足个体存在的意义感。书中对“场域”的引入,更是点睛之笔。它解释了为何同一个欲望,在不同的环境和人际关系中,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表现和后果。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场域”时,所采用的系统性思维。他不仅仅关注个体,更关注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动态互动。这种视角,让我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网络之中,看到无数的节点(个体)如何相互影响,共同构建出复杂的“场域”。例如,书中关于“社会比较”的分析,就非常深刻地揭示了我们为何会产生“攀比”的欲望,以及这种欲望是如何受到我们所处的社会阶层、经济状况等“场域”因素的影响。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隐藏的欲望,也让我看到了欲望背后更广阔的社会图景。
评分这几天翻阅一本号称“欲望与场域心理学”的书,虽然书名略显晦涩,但内容却着实引人入胜。我一直对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驱动我们做出看似非理性选择的深层原因。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求知欲。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剖析了“欲望”这一看似简单却又无比复杂的概念。它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冲动,更是情感、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产物。书中大量引用了经典的心理学理论,如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甚至还触及了存在主义的观点,将不同学派的思想融会贯通,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理论框架。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场域”的阐释。作者将个体置于一个动态的“场域”中,这个场域包含了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文化背景、甚至我们潜意识里的经验和信念。欲望的产生和表现,并非孤立于个体之外,而是与这个“场域”发生着复杂而微妙的互动。例如,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商家如何巧妙地利用人们的“场域”来激发和引导欲望,书中有非常生动的案例分析。它让我开始反思,我所认为的“自主选择”有多少是真正独立于外部影响的?这种思考方式,让我对日常生活中很多司空见惯的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真正理解过的“欲望”的维度。它不仅仅是生物性的生存需求,更是一种深刻的心理驱动力,甚至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引擎。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欲望污名化,而是以一种更为中立和科学的态度去审视它。他深入探讨了欲望的起源,从演化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为何人类会产生如此强烈的欲望,以及这些欲望在生存和繁衍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更重要的是,书中对“场域”的分析,将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我开始理解,我们身处的环境,无论是物理空间还是社会关系网络,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欲望,并影响着我们如何去追求和满足这些欲望。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欲望表现差异的探讨。它说明了欲望并非是普适的、单一的,而是深受地域、历史、宗教等因素的影响。比如,在一些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体欲望往往需要与群体目标相协调,而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则更加强调个体的自由表达和追求。这种跨文化的视角,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多元化有了更深的体悟,也让我认识到,理解不同文化中的欲望,是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关键。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心理学著作,不如说是一堂关于人性与社会的深度课程,它打开了我认识世界的新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