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成年中国人丧亲后的内疚感(英文版)
定价:45.00元
作者:李洁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13043120
字数:
页码:20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作者在书中研究和探讨了中国成年人在丧失父母亲之后的内疚感。内容包括文献回顾和综述、访谈内容总结、BGS(居丧内疚量表)的设计与测量,数据分析与讨论等内容。此书内容专门研究父母去世之后人们的内疚感,有比较独特的学术价值。
目录
Chapter 1 Introduction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Guilt ibereavement
Critical analysis and research gaps
The proposed conceptualizatioof bereavement guilt
Chinese Bereaved Adult Children
The present research
Chapter 3 Methodology
Meeting research objectives
What is mixed method research
Advantages and functions of mixed method
Paradigm debate and pragmatism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Chapter 4: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guilt: Insiders’ voices
Introduction
Method
Results
Discussion
Chapter 5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of a Bereavement Guilt Scale
Introduction
Method
Results
Discussion
Chapter 6 Bereavement guilt: Its prevalence, predictors and relationship to plicated grief
Introduction
Method
Results
Discussion
Chapter 7 General discussioand conclusion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and findings
Contributions and implications
Limitations
Future directions
Reference
作者介绍
李洁,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师,研究领域为心理健康,临床心理学。李洁老师2001-2005中山大学心理系本科,2005-2007北京大学心理系硕士,2008-2012香港大学社会工作系博士,目前担任美国死亡教育与咨询协会(ADEC)注册生死学家。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拓展我视野的作品,特别是那些能够深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著作。当我看到《满28包邮 成年中国人丧亲后的内疚感(英文版)》这个书名时,我的好奇心被瞬间点燃了。丧亲,无疑是人类生命中最痛苦的经历之一,但“内疚感”这个关键词,以及“成年中国人”这一特定文化群体的限定,让这本书显得尤为独特和引人入胜。在许多文化中,丧亲后的主要情绪可能是悲伤、失落,但内疚感,尤其是它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表现,对我来说是一个充满未知但又极其吸引人的领域。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和理解这种“内疚感”的?它是否源于未尽的责任,未了的心愿,抑或是对未能达到社会期望的自责?书中所描述的,是否会包含那些难以启齿的遗憾,那些在内心深处反复咀嚼的“如果当时我做了……”,或者“我为什么没有……”的念头?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严谨且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为我们揭示出,在中国这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复杂社会结构的国家里,成年人是如何面对和处理这种沉重的情感负担的。这本书,在我看来,可能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国人心灵世界的绝佳机会,去触碰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之下的、深邃的情感暗流。
评分作为一名对心理学,特别是文化心理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常常在想,我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经历的那些深刻的情感体验,究竟有多少是普适性的,又有多少是深深植根于我们所处的社会土壤的?尤其是当涉及到“丧亲”这样一种几乎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生命经历时,其伴随的情感,例如悲伤、失落,甚至是内疚,在不同的文化解读下,定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光彩。读到《满28包邮 成年中国人丧亲后的内疚感(英文版)》这个书名,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个非常独特的观察点,来审视中国文化背景下,人们是如何处理丧亲后复杂的情感,特别是那种难以摆脱的“内疚感”。它究竟来源于什么?是未尽的孝道,是未曾说出口的感谢或歉意,还是因为未能达到某种社会或家庭的期望?这种内疚感会以何种方式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比如在接下来的生活中变得更加谨小慎微,或是更加积极地去弥补,亦或是沉浸在自我责备的泥沼中?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否能够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或是对案例的细致分析,为我们描绘出这些中国人独有的心理图景。这种对特定文化群体内在世界的探索,往往能揭示出人类情感体验的丰富多样性,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彼此,跨越文化差异。
评分即便我不是直接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但关于“孝道”和“集体主义”的讨论,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情感枷锁,我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这本书《满28包邮 成年中国人丧亲后的内疚感(英文版)》的书名,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丧亲,无论在哪个文化中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内疚感”作为一个特殊的切入点,并且限定在“成年中国人”这个群体,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可能性。这种内疚感,是否与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家庭责任感有关?是否是因为未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种遗憾?又或者是,在一些传统观念中,对逝者的“亏欠”,会以某种形式传递给生者?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去界定和探索这种“内疚感”的,它是否会体现在个体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比如对食物的选择、对言语的禁忌,或是对某些传统仪式的过度遵守?我设想,书中或许会包含许多令人动容的个案故事,通过这些故事,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内疚感,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选择,甚至可能对整个家庭的动态产生微妙的影响。这不仅仅是对一种情感的剖析,更是一次对文化价值观如何塑造个体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
评分作为一名对人类情感和跨文化社会研究充满好奇的读者,我经常被那些能够深入挖掘特定文化群体内心世界的书籍所吸引。这本书《满28包邮 成年中国人丧亲后的内疚感(英文版)》的书名,就精准地戳中了我的兴趣点。丧亲,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人类经历,其背后所伴随的情感是复杂而多样的。而“内疚感”,作为其中的一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成因、表现形式以及对个体的影响,必然会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通过这本书,为我们揭示出在中国文化语境下,“成年人”在经历亲人离世后,这种“内疚感”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被理解和应对的。它是否与中国传统观念中对家庭成员的深厚责任感有关?是否与“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相关?又或是,是否存在一些社会化的期望,让个体在亲人离世后,不断审视自己在生前是否做到了“足够”?我设想,书中可能包含丰富的个案研究和深入的访谈,通过这些真实的故事,我们能够窥探到,这种内疚感是如何在个体的心理深处扎根,并影响着他们日后的生活态度和人际关系。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是对一种特定情感的探索,更是对中国文化如何塑造个体内心世界的一次深刻剖析,充满了人文的温度和学术的价值。
评分一本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丧亲者内疚感心理的书籍,光看书名就足够吸引那些对跨文化心理学、社会学研究以及东亚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社会变迁和家庭关系演变的普通读者,我对这类深入探讨特定文化群体情感体验的作品总是抱有极大的期待。丧亲之痛本身就已是人生的一大劫难,而“内疚感”这一附加的情绪,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其成因、表现形式以及对个体的影响,必然会呈现出独特的面貌。我非常好奇,在中国人这种注重孝道、集体主义和情感含蓄的文化氛围中,丧亲后的内疚感究竟是如何被感知、被表达,又如何影响着逝者家属的后续生活。书中是否会细致地描绘出那些不被言说的遗憾、那些“如果当时……就好了”的假设,以及这些情绪如何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日常的每一个角落?是亲人之间的相互指责,还是个体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是社会期望的压力,还是历史文化观念的烙印?我期待作者能够用一种细腻而富有同情心的方式,揭示出这些复杂的情感纠葛,为我们提供一个理解中国人情感世界的独特视角。尤其是在如今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跨文化理解变得尤为重要,本书无疑能为我们打开一扇窗,去体察那些在遥远国度里,人们如何面对生命中最深沉的伤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