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華衣美服的形色(彩色圖文本) 9787543320741 天津科技翻譯齣版公司

霓裳:華衣美服的形色(彩色圖文本) 9787543320741 天津科技翻譯齣版公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超 著
圖書標籤:
  • 服裝設計
  • 服飾文化
  • 中國傳統服飾
  • 華服
  • 霓裳羽衣
  • 服飾史
  • 彩圖
  • 文化藝術
  • 民俗
  • 服飾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花晨月夕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天津科技翻譯齣版公司
ISBN:9787543320741
商品編碼:30145131627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06-1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霓裳:華衣美服的形色(彩色圖文本)

定價:25.00元

作者:楊超

齣版社:天津科技翻譯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06-11-01

ISBN:978754332074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可見,禮儀和服章之美同樣是中華文化的特點和外部形式,也是古人洋洋自得之驕傲所在。 麯摺悠遠的華服曆史,五韆年中華服飾演進的神秘脈絡,用文字重現輝煌的華夏人文風貌。今天的我們,這樣來追憶廣袖飄飄的年代。

內容提要


從服裝的遮羞蔽體到代錶等級製度,這一點關於衣裳的文字,試圖嚮你展示似水流年中紅蓮翠袖的嫵媚、羽扇綸巾的儒雅、金戈鐵馬的氣魄,以及你可能不瞭解的曆史中關於服飾的細節。200餘幅精美的彩色插圖,以服飾類彆而非斷代為劃分依據的創作手法,圖文並茂地為你演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服飾文明。

目錄


華夏深衣舒廣袖
——雍容有度的君子之服
趙國強盛之謎
——鬍服騎射與次華服革命
從鄭人買履到謝公齒屐
韆古犢鼻褲禈
小憐玉體橫陳夜
——傾國美人的戎衣情結
錦羅半臂《得寶歌》
霓裳羽衣的盛唐綺夢
緻命的誘惑
——從抹胸到肚兜的傳奇
綉鞋生波
——綉花鞋的愛恨情仇
冠冕堂皇的風雅頌歌
肩挑日月 背負星辰
——閑話十二章
穿在身上的曆史
——中華古代服飾的演進

作者介紹


楊超,網名黨人碑。男,1977年生,河南鄭州人。曾在共青團鄭州市委工作10年,現為河南大學中國古代政治製度史專業研究生。主要作品有長篇曆史評論《落日餘霞》、《甲申遺恨》,論文《從慶元條法事類看宋代懲處假賬製度》、《北宋初期官僚製度漫談》,並寫有專著《熱血漢唐》

文摘


序言



錦綉芳華:中國古代服飾變遷史 探索中國傳統服飾的韆年流光,領略不同時代美學的獨特魅力 本書深入考究瞭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曆程,從遠古的濛昧初開,到秦漢的恢弘大氣,再到魏晉的風流倜儻,隋唐的雍容華貴,宋代的雅緻簡約,直至明清的精雕細琢。通過詳盡的文字描述和精美的圖版,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觸摸曆史的脈搏,感受服飾文化中蘊含的社會製度、審美觀念和民族融閤的深刻內涵。 第一章 肇始與奠基:遠古至先秦的衣冠之源 本章追溯瞭中國服飾的起源,從原始社會的獸皮、樹葉到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的傳說。重點闡述瞭夏商周三代的服飾製度的初步確立,特彆是周代嚴格的禮製如何將服飾等級化、符號化。通過對“上衣下裳”基本形製的解析,揭示瞭早期服飾對社會秩序維護的功用。商代的神秘色彩與周代的典雅莊重,在色彩、紋飾和形製上留下瞭深刻的印記,為後世服飾發展奠定瞭基礎。 第二章 大一統的序麯:秦漢雄渾的時代氣象 秦朝的統一,帶來瞭服飾製度的標準化和製度化。《秦律》對衣冠的嚴格規定,體現瞭中央集權的強大力量。然而,漢代服飾則展現齣更具包容性的特點。本章細緻描繪瞭漢代深衣、麯裾、直裾的形製變化,以及袍服在不同場閤的運用。深入探討瞭絲綢之路開闢後,西域文化對漢代服飾紋飾和麵料帶來的影響,展現瞭漢代服飾的雄渾與大氣。重點分析瞭“深衣”這種集大成服飾的文化意涵。 第三章 兼容並蓄的流變:魏晉南北朝的自由與融閤 這是一個充滿動蕩與思想解放的時代,服飾也隨之呈現齣空前的自由與飄逸。本章詳細考察瞭魏晉時期士人推崇的“褒衣廣袖”,這種風格不僅是審美上的追求,更是對儒傢束縛的反叛和玄學思潮的體現。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服飾(如褲褶、缺胯袍)與漢族服飾的交融,極大地豐富瞭服飾的元素,為隋唐的盛裝奠定瞭多元的基礎。本章著重剖析瞭“襴衫”和“襦裙”的演變細節。 第四章 盛世華章:隋唐的開放與雍容 隋唐是中國古代服飾發展的巔峰時期。本章以濃墨重彩描繪瞭唐代服飾的恢弘氣象——“鬍服騎射”帶來的異域風情與本土文化的完美結閤。重點解析瞭唐代女裝的標誌性形製:低胸、袒領、大袖襦裙,以及其所代錶的社會風氣的開放程度。同時,也探討瞭“圓領袍”在男裝中確立的地位,以及“半臂”、“帔帛”等配飾的流行。通過對莫高窟壁畫、唐代仕女圖的參考,復原瞭那個萬國來朝的時代景象。 第五章 內斂的審美迴歸:宋代的清雅與簡約 宋代,在政治上相對保守,審美趣味轉嚮內斂、含蓄、追求理學之美。本章闡述瞭宋代服飾在色彩、紋樣和剪裁上的變化,體現瞭“尚理”的哲學觀。重點介紹瞭宋代典型的“褙子”(直領對襟長衫)的流行及其在市民階層中的普及。同時,詳細對比瞭宋代男裝的士大夫氣息與女裝的文靜雅緻,如“抹胸”、“宋褲”的實用性發展。 第六章 傳統與革新的張力:元代的過渡與影響 元代,濛古族統治帶來瞭服飾的顯著變化。本章分析瞭濛古族服飾(如辮綫袍)對漢族服飾的衝擊與融閤。雖然元朝服飾帶有強烈的遊牧民族特徵,但其對傳統服飾製度的衝擊,也促使瞭後來的明代服飾在製度上的重新構建。本章關注元代服飾在結構和實用性上的調整。 第七章 集權下的精緻:明代的復古與定型 明代服飾是中國傳統服飾體係的集大成者和最終定型期。本章重點闡釋瞭明朝“復古”的政策如何使服飾迴歸周漢傳統,但也吸收瞭元代的元素。詳細介紹瞭官員的“補服”(文禽武獸),以及普通民眾和女性服飾的典型樣式,如襖、裙、比甲、道袍。特彆深入研究瞭明代女性服飾中“立領”、“琵琶袖”以及“馬麵裙”的結構和工藝細節,體現瞭皇權背景下服飾的製度化和精細化。 第八章 最後的輝煌:清代的滿漢交融與定式 清代服飾是中華服飾史上最富爭議卻也最具視覺衝擊力的篇章。本章詳細梳理瞭清朝初期“剃發易服”政策對漢族傳統服飾的顛覆性影響,以及滿族服飾(如馬褂、旗裝)如何逐漸成為主流。重點剖析瞭晚清旗裝、馬褂在民間的使用和演變,以及其在與西方文化接觸後所呈現齣的新趨勢。本章對比瞭清代宮廷服飾的繁復華麗與民間服飾的實用性。 結語:服飾的文化基因 本書最後總結瞭中國古代服飾從實用到禮儀,從粗獷到精緻,從多元到定型的漫長軌跡。服飾不僅是遮體的工具,更是理解中國社會結構、民族關係、審美取嚮以及哲學思想的一扇獨特窗口。通過對不同時代衣冠的深入解讀,我們得以窺見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本書全麵、係統地梳理瞭中國古代服飾製度的變遷,是研究中國社會史、藝術史和紡織科技史的珍貴參考資料。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簡直是視覺的享受。紙張的厚度適中,觸感溫潤,色彩的還原度非常高,即便是那些極其精細的紋樣和刺綉細節,也能在彩色圖文中清晰呈現。封麵設計上,那種古典與現代交織的美學處理,讓人在拿起書的那一刻,就感受到瞭沉甸甸的匠心。我尤其欣賞它在圖文排版上的用心,大量的精美插圖穿插在文字敘述之間,既不顯得擁擠,又能有效地引導讀者的目光,使得閱讀體驗流暢而愉悅。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服飾的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藝術品,無論是擺在書架上還是翻閱品鑒,都讓人心情舒暢。對於追求高品質閱讀體驗的讀者來說,單是這份對物理形態的打磨,就值迴票價瞭。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優雅且富有節奏感,讀起來完全沒有一般學術著作的枯燥感。它不像教科書那樣闆著麵孔說教,反而像是一位飽經風霜的大傢,在壁爐旁,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講述著那些關於錦綉、關於宮廷宴飲、關於市井生活的點滴往事。作者善於運用生動的比喻和精煉的概括,將那些復雜的曆史脈絡和文化符號,用一種極具畫麵感的文字組織起來。讀完一章,閤上書本,耳邊仿佛還能聽到曆史的迴響,這讓知識的吸收變得自然而然,甚至帶有一絲享受的意味。它成功地將嚴肅的學術探討,轉化成瞭一種高級的文化鑒賞活動。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結構非常宏大,它沒有拘泥於某一個朝代的皮毛,而是像一位博學的曆史學傢,引領我們穿越時空,去探究華夏服飾背後所承載的社會變遷與文化密碼。作者的筆觸時而嚴謹考據,引用瞭大量的第一手資料來佐證其觀點,這使得內容具有極強的說服力;但同時,在描述那些服飾的流變與審美取嚮時,筆鋒又變得極其細膩和富有感染力,仿佛能聞到曆史塵埃中絲綢散發齣的幽香。它成功地將服裝史從冰冷的年代順序中解脫齣來,使其成為瞭理解古代禮儀、等級製度乃至審美哲學的鑰匙。讀完後,我對“衣冠”二字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全新的維度,不再僅僅是遮體禦寒的物件,而是活生生的曆史教科書。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過程,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一種沉浸式的“考古”。作者對材質、工藝的描述,簡直到瞭令人驚嘆的程度。他詳細描繪瞭綾羅綢緞的不同織法,提到瞭傳統染色工藝中那些近乎失傳的天然植物提取法,甚至對古代的裁剪圖樣和縫製技法也做瞭細緻的勾勒。這種對“物”的執著關注,讓抽象的曆史概念變得觸手可及。想象一下,讀到關於“妝花”工藝時,腦海中自動浮現齣那繁復的、需要數十人耗費數月纔能完成的圖案,立刻能感受到古代匠人的專注與智慧。這種對工藝細節的尊重和呈現,是任何平麵圖片資料都無法替代的閱讀體驗。

評分

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略有涉獵的愛好者,我常常覺得市麵上很多關於傳統服飾的解讀都流於錶麵,停留在對款式和色彩的簡單羅列。然而,這本書的深度遠超我的預期。它深入剖析瞭不同“形色”背後的權力結構和社會心理。比如,它如何解釋特定顔色(如玄、黃)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政治象徵意義的微妙轉換,又如何探討瞭鬍漢交融時期服飾文化是如何相互滲透、重塑瞭民族認同感。這種“形”與“色”的辯證分析,構建瞭一個多層次的解讀框架,讓讀者能夠從更深層次去理解服飾作為一種非語言符號係統的復雜性。對於希望進行深入研究或者需要專業參考的讀者而言,這部分的理論支撐是極其寶貴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