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事典022 9787516811160

战争事典022 978751681116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指文烽火工作室 著
图书标签:
  • 战争史
  • 军事
  • 历史
  • 战争
  • 军事史
  • 冷战
  • 战略
  • 武器
  • 事件
  • 纪实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末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1160
商品编码:3014516469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战争事典022

定价:39.80元

售价:23.9元,便宜15.9元,折扣60

作者:指文烽火工作室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168111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英国脱欧轰动了世界,或将引发新的变革!谁还记得不列颠在弱小时曾经历的被征服命运长达千年之久!
*方位讲述岳飞抗金始末,分析每一场战役的得失和战略战术。
看威灵顿公爵如何成长为打败拿破仑的一代豪杰!

内容提要


从罗马人,到盎格鲁-萨克逊人,再到维京人、诺曼人,不列颠千年之间几度被外族征服!破坏、分裂、驱赶、奴役……自蛮族入侵后,不列颠在黑暗中挣扎前行。而亚洲东部的中国,在两宋之交受尽金兵欺凌时,岳飞横空出世,他能征善战,气壮山河,成为一颗闪亮的军事新星照耀神州大地,为汉人收复河山带来了希望,却不幸中途陨落,成为史上一大遗憾。几百年之后,法国的拿破仑大帝横扫欧洲大陆,这样的军事天才却败于英国威灵顿公爵之手,成就了对方一段传奇。《战争事典022》共收录三篇文章,对不列颠被征服史、岳飞与岳家军抗金始末、威灵顿公爵展开了详细叙述。

目录


前言
从罗马的利剑到诺曼的铁蹄——不列颠被征服简史
铁铸公侯——威灵顿公爵的人生传奇
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与岳家军抗金战史

作者介绍


指文烽火工作室,由众多*深历史、战史作家组成,从事古今历史、中外战争的研究、写作与翻译工作,通过严谨的考证、精美的图片、通俗的文字、独到的视角为读者理清历史的脉络。旗下目前主要作品包括《战争事典》《战场决胜者》《透过镜头看历史》《信史》等,以及多部战争事典特辑。
原廓:*深记者,电视纪录片策划及撰稿人,音速论坛古战版块及北朝论坛*深版主,现任指文烽火工作室与冷兵器研究所(自媒体)主编,长期致力于军事历史研究及相关图书、媒体的策划、编审与创作工作。
不朽如梦:文史爱好者,精通中外军政历史文章写作,曾参与《秘密战三千年》《战争事典》《透过镜头看历史》等图书的写作。
赵恺:江苏苏州人,生于鱼米之乡,求学于燕赵之地。寒窗十载,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自知无才经邦济世,唯能以相关理论谋一温饱而已。大学时代,无其他嗜好,只爱出没于图书馆中,故虽未到而立之年,已是书虫一只。专好于近代历史,常自诩略有小成,现出版有《一言难尽:全元历史现场》《军国凶兽:日本战史》《猛禽崛起:美国战史》《军部当国》等历史科普读物。
经略幽燕我童贯:知名宋代军事史爱好者,知乎热门答主,有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运作过多个*名商业项目,得以一窥古典指挥艺术的精髓。擅长古典军事战略分析,古典军事军务作业研究,曾参与《战场决胜者》等图书的写作。

文摘







序言



战争事典023: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艺术与权力博弈 本书聚焦于人类历史中冷兵器时代战争的演变、技术革新及其背后的政治、社会动力。 第一部分:冷兵器时代的序幕与早期形态(约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500年)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铁器时代初期,冶金技术的进步如何彻底重塑了战场形态。从青铜到铁器的过渡,不仅是材料科学的进步,更是军事组织和战术哲学的根本性转变。 步兵方阵的崛起与局限: 分析了早期文明如亚述、赫梯和希腊城邦在步兵方阵构建上的差异。重点阐述了密集的方阵(如希腊的重装步兵方阵——Phalanx)如何依赖纪律和集体力量,以及其在复杂地形和遭遇骑兵冲击时的脆弱性。考察了早期的标枪和投石器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作为辅助力量限制敌方重装部队的机动性。 战车在文明交替期的作用: 尽管进入铁器时代,但战车在某些文化中,如埃及新王国晚期和赫梯帝国,仍扮演着精英兵种的角色。本书通过对考古证据和文献的交叉比对,还原了战车在平原决战中的战术作用,以及随着骑兵技术的发展,战车迅速被淘汰的历史必然性。 防御工事的萌芽: 审视了早期定居点和边境地带防御工事的建设,如早期的土墙和木栅栏,它们如何反映了政治实体对安全需求的增长,并影响了早期战争的范围和持续时间。 第二部分:古典时代的军事革命与战略思想的成熟(约公元前500年—公元500年) 这一阶段是古代军事思想的黄金时期,罗马、波斯和希腊的军事成就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借鉴。 马其顿方阵的革新与辉煌: 重点分析了马其顿方阵(Sarissa Phalanx)相对于传统方阵的优势,尤其是长达数米的萨里沙长矛带来的“刺击墙”效应。深入解析了亚历山大大帝如何巧妙地结合使用方阵、轻装步兵和重骑兵(如伙伴骑兵),实现战术的深度与广度。 罗马军团的制度化与适应性: 罗马军团是古典时代最持久的军事机器。本书详细剖析了军团(Legion)的组织结构——从大队(Cohort)到百人队(Century)的层级化管理,以及其在战场上“变阵”的灵活性。考察了罗马工程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如快速筑营、桥梁架设和围城器械的改进,这些是其能够征服地中海世界的关键。 骑兵力量的崛起: 随着中亚游牧民族的兴起以及波斯帝国的扩张,重装骑兵(Cataphracts)开始展现出决定性的力量。本书对比了罗马步兵主导的战术与波斯骑兵主导的战术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第三部分:中世纪早期的军事碎片化与技术停滞(约公元500年—公元1000年) 西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进入了一个军事技术发展相对缓慢的时期,战争形态更趋向于地方性的冲突和对机动性的依赖。 封建骑士制度的起源与军事角色: 探讨了在缺乏中央集权支持下,重装骑兵如何通过采邑制度成为主要的战斗力量。分析了早期骑士装甲(如锁子甲)和马鞍技术的改进如何巩固了骑兵的地位。 拜占庭的军事遗产与反击: 拜占庭帝国继承了罗马的军事传统,发展出精妙的步兵和骑兵协同战术(如“楔形阵”)。重点研究了其军事手册(如《战略学》)中对情报收集和外交策略的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其在人力资源上的不足。 东方世界的军事创新: 关注了唐代中国的军事组织和技术,特别是火药在早期作为信号和燃烧剂的初步应用,以及其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防御策略。 第四部分:中世纪盛期与冷兵器技术的巅峰(约公元1000年—公元1450年) 随着农业产量的提高和技术的重新整合,中世纪后期见证了冷兵器战争艺术的成熟与最终的变革前兆。 城堡防御与攻城战的对抗: 城堡不再是简单的木栅栏,而是复杂的石砌防御体系。本书详细描绘了攻城武器(如巨型投石机、攻城塔)和防御工事(如垛口、射孔)之间的长期“军备竞赛”。分析了围城战如何成为决定长期战略胜负的关键因素。 长弓与弩的颠覆性力量: 英格兰长弓(Longbow)和强力弩(Crossbow)的普及,彻底改变了战场上的力量平衡。分析了阿金库尔战役等关键战役中,训练有素的步兵如何通过远程火力有效对抗重装骑士的冲锋。书中探讨了维护和训练这些专业兵种所需要的社会资源投入。 蒙古征服的影响: 蒙古骑兵的战术,特别是其高度协同的机动性、假撤退战术和对后勤的重视,对欧亚大陆的军事思想造成了巨大冲击。本书探讨了西方国家在面对这种游牧式战争时,防御体系和战术思想的滞后性。 军事职业化与雇佣兵的兴起: 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专业化需求的增加,雇佣兵团开始在意大利城邦和法兰西等地区扮演重要角色。这标志着军事力量开始脱离纯粹的封建义务,向更具市场化和职业化的方向发展。 结语:冷兵器时代的终结与火药时代的黎明 最后一部分将简要回顾,随着火炮技术在15世纪的成熟,冷兵器战争的时代逐渐落下帷幕,尽管剑与矛并未立刻消失,但它们在战略层面的主导地位已被不可逆转地取代。本书的总结着重于分析冷兵器时代所建立的军事组织原则、后勤管理和指挥结构,如何被早期近代军事革命所继承和改造。 本书特色: 战术图解: 配备了大量基于历史重建的战术部署图和兵器结构剖面图。 资源分析: 侧重于分析支撑不同军事体系所需的农业基础、冶金能力和人口动员能力。 跨文化比较: 不局限于欧洲视角,对比了同时期亚洲、中东和非洲地区在冷兵器应用上的独特发展路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一本讲述古代军事哲学的书,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没有过度渲染战争的血腥场面,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战略思想的演变和心理战术的运用上。作者的文笔非常凝练且富含哲思,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书中对“形”与“势”的阐述,尤其令人拍案叫绝。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如何排兵布阵,而是探讨了如何通过环境、士气、情报甚至符号意义来塑造对手的判断,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后勤线博弈”的分析,这部分内容往往是其他同类书籍中容易被忽略的“幕后英雄”。作者用精准的案例对比,展示了资源调度和信息控制在决定战局中的隐蔽而强大的力量。阅读此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角力,每一次深入的研读,都能从中汲取到关于决策制定和风险管理的宝贵经验。它超越了单纯的历史记录,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类冲突本质的深度思考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纸张质感都透露出一种庄重典雅的气息,让人在捧读之初就心生敬意。内容方面,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冲突的起源与管理”的通识读本,而不是聚焦于某一次具体战役的记录。作者似乎对人类集体行为的心理学有着深刻的洞察,他花了很多篇幅来探讨意识形态的形成、社会裂痕的加深是如何一步步将平静推向暴力的深渊。我从中读到了一种警示的意味,即真正的战争往往是在谈判桌关闭之前,就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打响了。书中对“信息不对称”在升级冲突中的作用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分析了谣言、宣传如何成为比刀剑更具杀伤力的武器。这种将社会学、心理学概念融入历史分析的写法,让这本书显得既有学术的厚度,又不失对当代社会的反思价值。读完后,我感觉不仅回顾了过去,更获得了审视当下复杂国际局势的清晰思维框架。

评分

最近翻阅的一本书,在学术深度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这本书的章节结构设计得极其巧妙,每一章都以一个核心的议题作为切入点,然后层层剥茧,将复杂的历史事件拆解成易于理解的逻辑模块。我尤其欣赏其在对比研究方面的功力,书中不乏将东西方在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结构、军事思想进行并置分析的章节。这种跨文化的比较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认知边界,让我意识到许多所谓的“独特性”其实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具有普遍性规律。此外,书中配有的地图和示意图的质量非常高,它们清晰地标注了关键的地理信息和力量部署,使得那些复杂的行军路线和攻防态势一目了然,极大地辅助了对战役细节的理解。对于希望系统性学习特定领域知识,又不想被晦涩术语困扰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评分

这本新近读完的史学巨著,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它并非那种老生常谈的枯燥年代记,而是以一种极其细腻入微的笔触,剖析了数个关键历史节点的内在驱动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宏大叙事时,那种游刃有余地将个体命运融入时代洪流的叙事技巧。比如书中对某次重大政治变动的分析,摒弃了脸谱化的英雄或恶棍设定,而是深入挖掘了参与其中的各方势力,他们的利益考量、心理博弈,乃至那些微不足道的偶然因素是如何汇集成历史的必然。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沉思于那些历史人物的选择,他们的决策在当时的语境下是多么的合乎逻辑,然而放在后世的审视中,却又显得如此具有悲剧色彩。这种复杂性和多维度性,让原本僵硬的历史事件鲜活了起来,仿佛能透过文字触摸到那个时代的空气和温度。全书的论证体系构建得极为严谨,引用的史料旁征博引,但又不至于让人感到阅读的负担,仿佛有一位渊博的向导,牵引着读者穿越迷雾重重的过去,提供了一个观察历史的新鲜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那个特定时期的理解深度。

评分

说实话,我对偏向“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往往敬而远之,总觉得缺乏人情味。然而,这本我正在读的书,却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采用了近乎小说叙事的结构,但所有的情节发展都建立在扎实的史实基础之上。作者擅长捕捉那些被主流史学忽略的“边缘人物”的生活片段——那些做出关键建议的幕僚、在后方默默支持的工匠、甚至是被征服地区普通民众的口述记录。通过这些微观视角的拼凑,一个立体、有血有肉的时代图景徐徐展开。最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在描述重大历史转折点时,并没有采取居高临下的评判姿态,而是以一种近乎同理心的角度去重现人物的挣扎与无奈。这种细腻的情感铺陈,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数字,而是一幕幕关于生存、忠诚与背叛的悲喜剧。这种深入人心的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历史的重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