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华衣美服的形色(彩色图文本) 9787543320741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霓裳:华衣美服的形色(彩色图文本) 9787543320741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超 著
图书标签:
  • 服装设计
  • 服饰文化
  • 中国传统服饰
  • 华服
  • 霓裳羽衣
  • 服饰史
  • 彩图
  • 文化艺术
  • 民俗
  • 服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ISBN:9787543320741
商品编码:3014513162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霓裳:华衣美服的形色(彩色图文本)

定价:25.00元

作者:杨超

出版社: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6-11-01

ISBN:978754332074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可见,礼仪和服章之美同样是中华文化的特点和外部形式,也是古人洋洋自得之骄傲所在。 曲折悠远的华服历史,五千年中华服饰演进的神秘脉络,用文字重现辉煌的华夏人文风貌。今天的我们,这样来追忆广袖飘飘的年代。

内容提要


从服装的遮羞蔽体到代表等级制度,这一点关于衣裳的文字,试图向你展示似水流年中红莲翠袖的妩媚、羽扇纶巾的儒雅、金戈铁马的气魄,以及你可能不了解的历史中关于服饰的细节。200余幅精美的彩色插图,以服饰类别而非断代为划分依据的创作手法,图文并茂地为你演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服饰文明。

目录


华夏深衣舒广袖
——雍容有度的君子之服
赵国强盛之谜
——胡服骑射与次华服革命
从郑人买履到谢公齿屐
千古犊鼻裤禈
小怜玉体横陈夜
——倾国美人的戎衣情结
锦罗半臂《得宝歌》
霓裳羽衣的盛唐绮梦
致命的诱惑
——从抹胸到肚兜的传奇
绣鞋生波
——绣花鞋的爱恨情仇
冠冕堂皇的风雅颂歌
肩挑日月 背负星辰
——闲话十二章
穿在身上的历史
——中华古代服饰的演进

作者介绍


杨超,网名党人碑。男,1977年生,河南郑州人。曾在共青团郑州市委工作10年,现为河南大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专业研究生。主要作品有长篇历史评论《落日余霞》、《甲申遗恨》,论文《从庆元条法事类看宋代惩处假账制度》、《北宋初期官僚制度漫谈》,并写有专著《热血汉唐》

文摘


序言



锦绣芳华:中国古代服饰变迁史 探索中国传统服饰的千年流光,领略不同时代美学的独特魅力 本书深入考究了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历程,从远古的蒙昧初开,到秦汉的恢弘大气,再到魏晋的风流倜傥,隋唐的雍容华贵,宋代的雅致简约,直至明清的精雕细琢。通过详尽的文字描述和精美的图版,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触摸历史的脉搏,感受服饰文化中蕴含的社会制度、审美观念和民族融合的深刻内涵。 第一章 肇始与奠基:远古至先秦的衣冠之源 本章追溯了中国服饰的起源,从原始社会的兽皮、树叶到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的传说。重点阐述了夏商周三代的服饰制度的初步确立,特别是周代严格的礼制如何将服饰等级化、符号化。通过对“上衣下裳”基本形制的解析,揭示了早期服饰对社会秩序维护的功用。商代的神秘色彩与周代的典雅庄重,在色彩、纹饰和形制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为后世服饰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 大一统的序曲:秦汉雄浑的时代气象 秦朝的统一,带来了服饰制度的标准化和制度化。《秦律》对衣冠的严格规定,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大力量。然而,汉代服饰则展现出更具包容性的特点。本章细致描绘了汉代深衣、曲裾、直裾的形制变化,以及袍服在不同场合的运用。深入探讨了丝绸之路开辟后,西域文化对汉代服饰纹饰和面料带来的影响,展现了汉代服饰的雄浑与大气。重点分析了“深衣”这种集大成服饰的文化意涵。 第三章 兼容并蓄的流变:魏晋南北朝的自由与融合 这是一个充满动荡与思想解放的时代,服饰也随之呈现出空前的自由与飘逸。本章详细考察了魏晋时期士人推崇的“褒衣广袖”,这种风格不仅是审美上的追求,更是对儒家束缚的反叛和玄学思潮的体现。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如裤褶、缺胯袍)与汉族服饰的交融,极大地丰富了服饰的元素,为隋唐的盛装奠定了多元的基础。本章着重剖析了“襕衫”和“襦裙”的演变细节。 第四章 盛世华章:隋唐的开放与雍容 隋唐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巅峰时期。本章以浓墨重彩描绘了唐代服饰的恢弘气象——“胡服骑射”带来的异域风情与本土文化的完美结合。重点解析了唐代女装的标志性形制:低胸、袒领、大袖襦裙,以及其所代表的社会风气的开放程度。同时,也探讨了“圆领袍”在男装中确立的地位,以及“半臂”、“帔帛”等配饰的流行。通过对莫高窟壁画、唐代仕女图的参考,复原了那个万国来朝的时代景象。 第五章 内敛的审美回归:宋代的清雅与简约 宋代,在政治上相对保守,审美趣味转向内敛、含蓄、追求理学之美。本章阐述了宋代服饰在色彩、纹样和剪裁上的变化,体现了“尚理”的哲学观。重点介绍了宋代典型的“褙子”(直领对襟长衫)的流行及其在市民阶层中的普及。同时,详细对比了宋代男装的士大夫气息与女装的文静雅致,如“抹胸”、“宋裤”的实用性发展。 第六章 传统与革新的张力:元代的过渡与影响 元代,蒙古族统治带来了服饰的显著变化。本章分析了蒙古族服饰(如辫线袍)对汉族服饰的冲击与融合。虽然元朝服饰带有强烈的游牧民族特征,但其对传统服饰制度的冲击,也促使了后来的明代服饰在制度上的重新构建。本章关注元代服饰在结构和实用性上的调整。 第七章 集权下的精致:明代的复古与定型 明代服饰是中国传统服饰体系的集大成者和最终定型期。本章重点阐释了明朝“复古”的政策如何使服饰回归周汉传统,但也吸收了元代的元素。详细介绍了官员的“补服”(文禽武兽),以及普通民众和女性服饰的典型样式,如袄、裙、比甲、道袍。特别深入研究了明代女性服饰中“立领”、“琵琶袖”以及“马面裙”的结构和工艺细节,体现了皇权背景下服饰的制度化和精细化。 第八章 最后的辉煌:清代的满汉交融与定式 清代服饰是中华服饰史上最富争议却也最具视觉冲击力的篇章。本章详细梳理了清朝初期“剃发易服”政策对汉族传统服饰的颠覆性影响,以及满族服饰(如马褂、旗装)如何逐渐成为主流。重点剖析了晚清旗装、马褂在民间的使用和演变,以及其在与西方文化接触后所呈现出的新趋势。本章对比了清代宫廷服饰的繁复华丽与民间服饰的实用性。 结语:服饰的文化基因 本书最后总结了中国古代服饰从实用到礼仪,从粗犷到精致,从多元到定型的漫长轨迹。服饰不仅是遮体的工具,更是理解中国社会结构、民族关系、审美取向以及哲学思想的一扇独特窗口。通过对不同时代衣冠的深入解读,我们得以窥见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本书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变迁,是研究中国社会史、艺术史和纺织科技史的珍贵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宏大,它没有拘泥于某一个朝代的皮毛,而是像一位博学的历史学家,引领我们穿越时空,去探究华夏服饰背后所承载的社会变迁与文化密码。作者的笔触时而严谨考据,引用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来佐证其观点,这使得内容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但同时,在描述那些服饰的流变与审美取向时,笔锋又变得极其细腻和富有感染力,仿佛能闻到历史尘埃中丝绸散发出的幽香。它成功地将服装史从冰冷的年代顺序中解脱出来,使其成为了理解古代礼仪、等级制度乃至审美哲学的钥匙。读完后,我对“衣冠”二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不再仅仅是遮体御寒的物件,而是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优雅且富有节奏感,读起来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著作的枯燥感。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板着面孔说教,反而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大家,在壁炉旁,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着那些关于锦绣、关于宫廷宴饮、关于市井生活的点滴往事。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精炼的概括,将那些复杂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符号,用一种极具画面感的文字组织起来。读完一章,合上书本,耳边仿佛还能听到历史的回响,这让知识的吸收变得自然而然,甚至带有一丝享受的意味。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学术探讨,转化成了一种高级的文化鉴赏活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视觉的享受。纸张的厚度适中,触感温润,色彩的还原度非常高,即便是那些极其精细的纹样和刺绣细节,也能在彩色图文中清晰呈现。封面设计上,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美学处理,让人在拿起书的那一刻,就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匠心。我尤其欣赏它在图文排版上的用心,大量的精美插图穿插在文字叙述之间,既不显得拥挤,又能有效地引导读者的目光,使得阅读体验流畅而愉悦。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服饰的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无论是摆在书架上还是翻阅品鉴,都让人心情舒畅。对于追求高品质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单是这份对物理形态的打磨,就值回票价了。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常常觉得市面上很多关于传统服饰的解读都流于表面,停留在对款式和色彩的简单罗列。然而,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深入剖析了不同“形色”背后的权力结构和社会心理。比如,它如何解释特定颜色(如玄、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象征意义的微妙转换,又如何探讨了胡汉交融时期服饰文化是如何相互渗透、重塑了民族认同感。这种“形”与“色”的辩证分析,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解读框架,让读者能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服饰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系统的复杂性。对于希望进行深入研究或者需要专业参考的读者而言,这部分的理论支撑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式的“考古”。作者对材质、工艺的描述,简直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他详细描绘了绫罗绸缎的不同织法,提到了传统染色工艺中那些近乎失传的天然植物提取法,甚至对古代的裁剪图样和缝制技法也做了细致的勾勒。这种对“物”的执着关注,让抽象的历史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想象一下,读到关于“妆花”工艺时,脑海中自动浮现出那繁复的、需要数十人耗费数月才能完成的图案,立刻能感受到古代匠人的专注与智慧。这种对工艺细节的尊重和呈现,是任何平面图片资料都无法替代的阅读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