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DK 美食地图集:39种菜系环游世界 9787108059598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RTDK 美食地图集:39种菜系环游世界 9787108059598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米娜霍兰德 著
图书标签:
  • 美食
  • 菜系
  • 旅行
  • 世界美食
  • 烹饪
  • 文化
  • 美食地图
  • 饮食文化
  • 生活
  • 新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晓月草堂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9598
商品编码:3007775089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美食地图集:39种菜系环游世界

定价:49.00元

作者:米娜霍兰德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10805959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作者遍访欧洲、中东、东南亚、非洲、美洲,将其划为39个美食区域,深入挖掘39种菜系的特点。

  • 地理、历史、风俗、美食,环环相扣,不仅展示了某一种美食体系的形成背景,也呈现了不同美食体系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辣椒、香料、巧克力等食材的全球化贸易路线。

  • 一本有趣的灶台手册。作者求教于才华横溢的大厨、美食家、作家,甚至是好友的奶奶,整理出每一种菜系的代表性食谱,让你在自家厨房就能体验地道的世界美食。

  • 一本关于吃的快乐时光的记录,有非洲大厨在伦敦打拼的心得分享、与好友分享奶奶做的捷克蛋糕的经历、在印度村庄与村民围炉烤大饼的感受、作者做某道菜时小酌一下的分享,这些细节信手拈来,很自然地融于美食写作之中,创造了一种愉悦的氛围。

  • 简洁的、有设计感的手绘食物图,穿插于字里行间,趣味盎然。

本书获得2015年度“福特纳姆&玛森美食图书奖”(Fortnum & Mason Food Book Award)提名。

在2015年度世界美食图书评选(Gourmand World Cookbook Awards)中,获得英国*美食&旅游图书大奖。

内容提要


你能否准确地指出真正使一道菜肴成为国菜或是地方菜的那个因素?你如何界定(比如说)黎巴嫩或伊朗的美食?是什么令这些菜肴彼此不同?每一种菜肴的主要口味、烹调技巧以及典型的盛盘方式是什么?简单说来,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们吃饭的时候,他们吃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吃?

在本书中,米娜将带着你做一次环球旅行,不仅是味蕾上的,也有历史的、文化的、风俗的。作者选取全球39种菜系,品味其味觉特色、探寻构成这一菜系的决定性因素以及提供基本的烹饪技巧。

可以说,这是一本“跨界的”的书。当这本书开启你的味蕾时,它同时也向你打开了一个世界,让你看到了完整而鲜活的人类生活本身。

目录


引 言

菜肴是什么?

本书使用指南

厨房

?  欧 洲 ?

葡萄藤

法国

诺曼底

卢瓦尔溪谷

罗纳—阿尔卑斯

普罗旺斯

西班牙

加泰罗尼亚

西班牙北部

西班牙中部

安达卢西亚

煎炸底料

葡萄牙

意大利

拉齐奥

爱米利亚—罗玛涅

卡拉布里亚

西西里

威尼托

欧洲东部

德国

斯堪的纳维亚

?  中 东 ?

糖、香料以及一切好东西

土耳其

黎凡特

以色列

伊朗

?  东亚和南亚 ?

重组香料之路

印度

印度北部

印度南部

泰国

越南

中国

广东(粤)

四川

韩国

日本

?  非 洲 ?

热辣辣

埃塞俄比亚

西非

摩洛哥

?  美 洲 ?

大熔炉

加利福尼亚

路易斯安纳

墨西哥

加勒比(牙买加)

秘鲁

巴西

阿根廷

纵深阅读

供货商名录

鸣谢

致谢

译后记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米娜·霍兰德(MinaHolland),英国《观察家》(美食月刊)撰稿人,也是一名葡萄酒品鉴人。长期的旅行生活给了她关于美食写作的灵感,《美食地图集》是她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

译者简介:

陈玮,浙江大学哲学系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伦理学、美学和古希腊哲学。已出版的译著有:《艺术的力量》(合译)、《布莱克维尔<尼各马可伦理学>指南》(合译)、《科学与宗教:21世纪的问题》(合译)等等。

文摘


序言



寰宇寻味:舌尖上的文明交响 一部跨越国界的饮食文化史诗,一部探寻全球风土人情的味觉之旅。 本书并非单纯的菜谱汇编,亦非对既有美食流派的简单罗列。它是一部深度挖掘世界各地饮食文化根源、演变及其社会意义的恢弘著作。我们将摒弃狭隘的地域限制,以一种全新的、人类学与历史学交织的视角,审视“吃”这一最基本的人类行为如何塑造了文明的形态,成为了解一个民族灵魂的独特密码。 第一部分:古老的起源与风土的塑造 我们将从人类文明的摇篮追溯食物的踪迹。探讨在美索不达米亚的泥土中,谷物如何从野生走向驯化,以及这如何催生了最早的城邦文明。随后,目光转向尼罗河畔,聚焦于面包与啤酒——古埃及社会结构和宗教仪式的核心载体。 书中将详细剖析“风土”(terroir)概念在饮食中的体现。它远不止于土壤和气候,更包含了水文、海拔、历史迁移以及早期贸易路线对特定食材的偏好与改造。例如,我们将深入研究安第斯山脉的印加文明如何利用垂直农耕体系,将马铃薯和藜麦发展出令人惊叹的多样性,以及这些作物如何反过来影响了他们的社会组织和祭祀体系。这部分内容将着重于食物的物质基础如何决定了文明发展的基本走向。 第二部分:香料之路与帝国的胃口 本卷聚焦于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经济活动之一——香料贸易。我们不只关注胡椒、肉桂、丁香的商业价值,而是要探究它们如何成为权力、财富和战争的催化剂。从亚历山大大帝的远征到罗马帝国的奢靡,再到中世纪威尼斯对东方财富的垄断,香料的流向清晰地勾勒出全球权力中心的转移轨迹。 我们将特别开辟章节探讨“异域化”的过程。当一种香料或食材从其原产地被引入新的文化体系时,它如何被重新诠释、被本土化,并最终融入到新的烹饪哲学中?例如,探讨辣椒(原产于美洲)在传入亚洲和地中海地区后,如何彻底颠覆了原有地区的味觉审美,并成为构建地方身份认同的关键元素。 第三部分:宗教、禁忌与餐桌礼仪的社会学 饮食与信仰、道德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连接。本书将梳理世界主要宗教体系中的饮食律法和禁忌,分析这些看似繁琐的规定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控制、身份区隔以及公共卫生考量。 犹太洁食(Kashrut)与伊斯兰清真(Halal): 不仅是关于“可食”与“不可食”,更是关于生命流程的伦理构建和社群边界的维护。 印度教的素食主义传统: 探讨“非暴力”(Ahimsa)理念如何渗透到日常的食物选择中,以及牛奶和酥油在印度教哲学中的神圣地位。 基督教的圣餐礼与节庆饮食: 分析特定的日子(如复活节、圣诞节)如何通过特定的食物组合来重述神圣历史和强化集体记忆。 同时,我们将分析餐桌礼仪如何成为一种“软权力”的展示。从中国古代的座次安排、分餐制与合餐制的演变,到欧洲宫廷中刀叉使用的繁复规范,这些细节无不反映了权力结构、等级制度以及对“文明”的定义。 第四部分:工业革命后的食物重构与全球化挑战 19世纪和20世纪,工业革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了人类的食物获取、加工和消费模式。本部分将深入探讨以下变革: “罐头”的诞生与时间的压缩: 探讨工业化保存技术如何打破了食物的季节性依赖,使人类第一次能够“携带”远方的味道,并分析其对军事后勤和城市生活的影响。 身份的流动与“融合菜”的兴起: 随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和移民浪潮,不同烹饪传统在新的土壤上碰撞、融合,诞生出全新的烹饪风格。我们将超越简单的“融合”标签,分析这种混合背后是文化适应还是文化冲突的体现。 从“慢食”到“快餐”的哲学对决: 面对工业化生产的效率,社会对食物价值的认知经历了剧烈的动摇。本书将探讨“慢食运动”等文化抵抗力量,如何试图重建人与食物之间更具责任感和地域性的联系。 第五部分:未来的餐桌——可持续性与记忆的传承 在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背景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类的饮食习惯。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展望未来,关注那些致力于保护地方性食材、恢复传统种植和烹饪技艺的社区和厨师。 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对传统知识的尊重,找到一条既能满足全球化需求,又能确保生态平衡的饮食路径。这不仅是对味道的追寻,更是对人类生存智慧的继承与创新。每一个地方性的烹饪方法,都蕴含着数千年与自然共存的经验。 本书的特点: 本书以严谨的学术研究为基础,辅以生动的历史叙事和细腻的文化观察,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宏大而又细致入微的全球美食图景。它旨在揭示:食物,不仅是维持生命的燃料,更是我们理解历史、政治、宗教和社会结构的最直观、最深刻的载体。读完此书,您将不再仅仅是“品尝”美食,而是开始“阅读”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世界各地风味的书籍,简直是一场味蕾的盛宴!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食谱合集,没想到它更像是一本精心策划的美食探险日志。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不仅记录了菜肴的制作方法,更穿插了许多关于当地饮食文化和食材来源的有趣故事。比如,书中对某地一道经典菜肴的描述,让我仿佛闻到了那种独特的香料气息,甚至能想象出制作这道菜的厨师脸上的专注神情。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远超我预期的“学习烹饪”范畴。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食物与人的关系,不再仅仅是果腹之物,而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一种历史的延续。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充满了对未知风味的向往。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食材选择的部分,那种对新鲜度和独特性的执着,让人印象深刻。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十分考究,图文并茂,赏心悦目。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市面上的美食书籍太多了,很容易审美疲劳。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真正做到了“环游世界”的宏大叙事,却又没有陷入泛泛而谈的窠臼。它选取了三十九种具有代表性的菜系,每一种都进行了深入挖掘,详略得当。最让我惊喜的是,它没有局限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大菜,还挖掘了一些非常小众、但味道极其惊艳的地方特色。例如,书中对某个南美小镇的传统烤肉技法的描绘,那种对火候和腌制的精妙控制,简直让人叹为观止。这不仅仅是教你做菜,更是在教你如何欣赏美食背后的匠人精神。我尝试按照书中的指导复刻了几道菜,虽然因为缺少当地特有设备而略显粗糙,但那种味道的影子已经足够令人满足。这本书无疑是烹饪爱好者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本“地图”。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着实了得,它成功地将枯燥的烹饪步骤转化为引人入胜的叙事。我不是一个专业的厨师,很多专业术语对我来说有些晦涩,但作者巧妙地用生动的比喻和生活化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技巧,使得即便是厨房新手也能轻松理解。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我对自己日常饮食习惯的反思。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为了效率牺牲了味道和仪式感。这本书仿佛一个温柔的提醒者,告诉我慢下来,去感受食物带来的愉悦。我记得其中一段描写某个亚洲甜点的文字,那种对糖分平衡和口感层次的极致追求,让我瞬间对“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糖分堆砌,而是一门关于平衡的艺术。读完这些章节,我决定以后要更加用心去对待我餐桌上的每一道菜。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气息和生活气息结合得恰到好处,让人感觉既有深度又不失亲切感。它不像某些美食史著作那样高高在上,而是非常接地气地探讨了不同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独特的烹饪方式。比如,书中对比了高纬度地区和赤道地区食材保存和使用的差异,这些知识点非常有启发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地方性”的强调,很多菜肴的精髓在于当地的水土和气候,这是任何食谱都无法完全复制的“魔力”。这种对地域文化精髓的捕捉,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美食指南”。它更像是一本社会人类学著作,只是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食物”。我发现自己开始在旅行时,不仅仅关注景点,更会留意当地市场的布局和人们购买食材的习惯,这一切都得益于这本书的引导。

评分

从装帧和纸张质感来看,这绝对是一本用心制作的出版物。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页的手感也很顺滑,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的微涩,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清晰,虽然内容庞杂,但主题鲜明,查找起来也十分方便。我个人最看重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异国风味”。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国际菜”,在书中被还原到了它们最本真的形态,解释了它们是如何跨越地理和文化的鸿沟,最终扎根于新的土地。这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不同文明的小门,每一次推开,都有新的惊喜。对于任何渴望通过味觉来探索世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物超所值,值得珍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