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杂食者的两难 | 作者 | 迈克尔·波伦(Michael Pollan) / ;邓 |
| 定价 | 69.00元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ISBN | 9787508660776 | 出版日期 | 2017-05-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大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自从人类开始围坐在一起共同进餐,饮食之道就与文化而不仅仅是生理需求,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类透过饮食,将自然转化为文化。数百万年来,人类已经整合汇编了明智的饮食之道,包括饮食的禁忌、仪式和烹调方式。让我们避开有害的食物,摄取有益的食物,身为杂食者的人类便无须餐餐面对吃与不吃的两难。 然而,20世纪后半期,在工业化食品和不成熟营养学的推波助澜下,人类创造了新的食物链。餐桌上的食物与它的源头越来越远,而人类则萎缩在工业化食物链的末端,丧失了与自然之间的原始记忆,更无从判断哪些食物该吃,哪些不该吃。于是我们发现自己在的卖场与餐桌前面临杂食者的两难:要吃有机苹果还是普通苹果?如果要吃有机苹果,那要吃本地的还是进口的?要吃野生鱼还是养殖鱼?应该吃肉还是吃素? 如果吃素,要吃纯素还是乳素食? 作为美国饮食界的者,迈克尔?波伦长期关注饮食议题,企图在工业社会与田园自然中寻求调和。在本书中,他以田园调查的方式走访农场、研发室、牧场、食品加工厂和超市,从产地一路追踪到餐桌,如侦探般地揭开现代食品的面貌,追寻现代饮食如何成为人类疾病的来源,给出了杂食者“到底要吃什么”的答案。 自从人类开始围坐在一起共同进餐,饮食之道就与文化而不仅仅是生理需求,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类透过饮食,将自然转化为文化。数百万年来,人类已经整合汇编了明智的饮食之道,包括饮食的禁忌、仪式和烹调方式。让我们避开有害的食物,摄取有益的食物,身为杂食者的人类便无须餐餐面对吃与不吃的两难。 |
然而,20世纪后半期,在工业化食品和不成熟营养学的推波助澜下,人类创造了新的食物链。餐桌上的食物与它的源头越来越远,而人类则萎缩在工业化食物链的末端,丧失了与自然之间的原始记忆,更无从判断哪些食物该吃,哪些不该吃。于是我们发现自己在的卖场与餐桌前面临杂食者的两难:要吃有机苹果还是普通苹果?如果要吃有机苹果,那要吃本地的还是进口的?要吃野生鱼还是养殖鱼?应该吃肉还是吃素?
如果吃素,要吃纯素还是乳素食?
作为美国饮食界的者,迈克尔?波伦长期关注饮食议题,企图在工业社会与田园自然中寻求调和。在本书中,他以田园调查的方式走访农场、研发室、牧场、食品加工厂和超市,从产地一路追踪到餐桌,如侦探般地揭开现代食品的面貌,追寻现代饮食如何成为人类疾病的来源,给出了杂食者“到底要吃什么”的答案。
| 作者简介 | |
| 迈克尔·波伦(Michael Pollan)美国首屈一指的饮食作家,其作品多次获得具有“美食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奖。 |
2009年获选《新闻周刊》十大思想,2010年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百位影响力人物”,2013年被《时代》周刊评选为“食物之神”。代表作《杂食者的两难》《烹》《为食物辩护》《吃的法则》至今仍是饮食写作的典范。
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新闻学教授及科学和环境新闻学奈特项目的主任,但迈克尔?波伦更像是一位热爱田野调查的美食侦探,从农场到超市,再到制作出各种美食的厨房,研究食物从产地到餐桌的过程,同时对饮食文化背后的人类社会困境进行思考。他也是自然爱好者,他将走访田园的体验化作优美而幽默的文字,为工业化食物链下的人类,指出一条古朴、美好且真实可行的路。
| 目录 | |
| 推荐序饭桌的宽度 III 引言 全国性饮食失调 V 部分产业化的玉米 01 植物:玉米的领地 003 02 农场:一个农民养活129 个人 023 03 大谷仓:粮食玉米和原材料玉米 051 04 饲养场:制造肉类 061 05 加工处理厂:制造合成食物 083 06 消费者:脂肪共和国 101 07 一顿餐点:快餐 113 第二部分田园牧草 08 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 129 09 大型有机:超市中的田园诗 143 10 牧草:看待草地的13 种方式 195 11 动物:体验复杂性 221 12 屠宰:在透明的屠宰场中 241 13 市场:来自拒绝条形码者的问候 255 14 餐点:牧草喂养的食物 281 第三部分个人森林 15 采集者:自然是一家巨大的餐厅 297 16 杂食者的两难 309 17 吃动物合乎道德吗? 327 18 狩猎:肉类 359 19 采集:真菌 389 20 的一餐 417 |
| 编辑推荐 | |
| 也许你会问,关于吃,还需要别人告诉我们怎么吃吗?面对食物选择困难症、经常外食、点外卖、吃速食、没时间做饭、担心食品安全、重视健康、追求营养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到底为什么吃,要吃什么,怎么吃,在琳琅满目的食品前,在工业化食品供应系统中,我们到底对于吃,还有没有话语权? |
这是一本从“饮食简史”到“好好吃饭”的书。重新夺回我们作为食者应有的健康和幸福。摆脱食物选择困惑、打破吃与不吃的两难,认真吃好每一餐。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年度十佳图书”,饮食界的“文化担当”止庵、韩国辉、陈晓卿、汪冰倾心推荐,喊你一起好好吃饭。
内文用纸采用“太阳纯质”,食品级安全用纸,“用料”安全,请安心阅读,用心吃喝。 谁需要看这本书?
高逼格吃货、所有热衷于吃、对吃的品质有追求的读者。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太扎实了,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科普书的枯燥感”。我发现自己好几次因为被某个精妙的比喻或犀利的洞察所吸引,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那句话的含义。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时而深入到微观的分子层面,解释食物的化学变化,时而又拔高到宏观的全球供应链,讨论贸易政策对地方小农的影响。这种跨越尺度的叙述能力,使得“杂食”这个看似日常的行为,被提升到了一个哲学思辨的高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话题时的平衡感,比如转基因技术或者食品添加剂,他并没有急于给出简单的“好”或“坏”的标签,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背后的技术原理、监管困境以及公众的心理预期之间的博弈。这本书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在餐桌上的谈话内容都变得丰富起来,不再是简单的“这个菜好吃吗”,而是开始探讨“这道菜背后的故事是什么”。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解开了一个巨大的、由各种误解和信息不对称编织而成的迷宫。我以前总觉得,只要我“努力”学习营养知识,就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所谓“正确”本身就是一个流动的、充满矛盾的概念。它不像那些鼓吹单一饮食哲学的书籍,直接给我套上了一个标签,而是像一位睿智的长者,拉着我的手,陪我一起走过那些复杂的伦理和科学的岔路口。它教会我的最重要一课是:完美主义在饮食领域是致命的。接受自己的“杂食”身份,同时带着清醒的认知去做出每一次选择,这才是更贴近真实生活的智慧。对于那些渴望摆脱“食物焦虑”但又不想放弃信息掌控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种罕见的、既深入又实用的指导方针,它让我对未来几年的餐桌风景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评分我是一名常年在外奔波的商务人士,时间是最大的奢侈品,所以我的饮食习惯一直都很功利化——追求速度和便利。坦白说,过去我对于食物的道德和环境责任的思考,常常被“没时间”这个借口搪塞过去。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我的借口。它清晰地展示了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选择,累积起来会对世界产生多么巨大的复利效应。书中对“便利性陷阱”的剖析尤其到位,揭示了现代食品工业如何巧妙地将我们的时间“偷走”,让我们误以为只有快速加工食品才是唯一的出路。这本书并没有让我立刻辞职去做有机农夫,但它确实让我开始重新规划我的午餐时间——哪怕只是多花十分钟去市场挑选更接近原型的食材。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将“责任感”这个词,重新锚定在了我的日常决策系统中。
评分这本关于饮食选择的书,简直是为我这种每天在超市货架前徘徊的“选择困难症”患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以来都对食物的来源、加工过程抱有深深的疑虑,但又常常被各种琳琅满目的标签和宣传口号搞得晕头转向。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将那些晦涩难懂的营养学、环境科学知识,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经历了一次彻底的“思想重塑”。不再是简单地对某种食物“喜欢”或“不喜欢”,而是开始思考每一个选择背后的复杂链条——从农场到餐桌,中间涉及了多少环境成本和伦理考量。尤其是书中对替代蛋白来源的探讨,简直是颠覆了我过去对“蛋白质”的刻板印象,让我开始认真考虑下个月的采购清单可能需要进行一次大洗牌。这本书没有强迫你去成为素食主义者或纯肉食者,它更像是一个引路人,为你提供清晰的地图,让你自己去决定穿越这片“美食丛林”的最佳路径。那种被赋能的感觉,远比任何单一的饮食建议都要来得踏实和持久。
评分老实说,我原本以为这又是一本充斥着各种健康恐吓和绝对教条的畅销书,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翻开的,结果完全出乎意料。这本书的结构极其严谨,它不像很多同类书籍那样只站在单一的立场上进行批判,而是像一个训练有素的辩论家,将“杂食”这个概念置于显微镜下,从历史、文化、经济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可持续性”的阐述,作者没有停留在空泛的口号上,而是用大量翔实的数据对比了不同食物生产模式对土地、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实际影响。我记得有一段描述了工业化养殖场与小型家庭农场在碳足迹上的巨大差异,那段文字的冲击力不亚于一部高质量的纪录片。这本书真正做到的,是激发了读者的批判性思维,它不是告诉我“该吃什么”,而是教会我“如何思考我正在吃的东西”。对于那些已经厌倦了二元对立式饮食讨论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急需的、更加 nuanced(微妙、细致入微)的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