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的守护:帮助孩子走出丧亲之痛:a guide for the first year 9

天使的守护:帮助孩子走出丧亲之痛:a guide for the first year 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帕迪·格林沃尔·刘易斯,杰西卡·G·李普曼 著
图书标签:
  • 丧亲之痛
  • 儿童心理
  • 悲伤辅导
  • 亲子关系
  • 心理健康
  • 失亲
  • 抚慰
  • 支持
  • 成长
  • 家庭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ISBN:9787548611875
商品编码:2994176537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4-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天使的守护:帮助孩子走出丧亲之痛:a guide for the first year 作者 帕迪·格林沃尔·刘易斯,杰西卡·G·李普曼
定价 36.00元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ISBN 9787548611875 出版日期 2017-04-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天使的守护——帮助孩子走出丧亲之痛》是由美国两位的临床心理学家帕迪?格林沃尔?刘易斯博士和杰西卡?G?李普曼共同编写的一本给成年人的指导手册,指导孩子身边的亲友和师长对丧亲的儿童进行哀伤心理辅导。本书从孩子知道父母即将离世开始,说明了孩子在丧亲初期可能出现哪些反应、特别难过的日子应该怎么度过、身边的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可能出现的自杀和意外等等,还提供了关于如何寻找合适的心理治疗师、如何进行财务规划等实用的建议。

   作者简介
帕迪?格林沃尔?刘易斯(Paddy Greenwall Lewis):博士,临床心理学家。私人开业超过25年,专精于儿童心理学,建立并运营“失去母亲的女儿支持团体”。
杰西卡?G?李普曼(Jessica G. Lippman):博士,临床心理学家。在芝加哥地区开业超过25年,擅长儿童心理,经常治疗父母亡故的儿童和年轻人,与刘易斯博士一起成立了“失去母亲的女儿支持团体”。

   目录
专家推荐………………………………………………………… 1
推荐序一………………………………………………………… 1
推荐序二………………………………………………………… 1
译者序…………………………………………………………… 1
序言……………………………………………………………… 1
鸣谢……………………………………………………………… 1
章 结局…………………………………………………… 1
预期死亡的到来:和父亲或母亲说再见…………… 1
帮助孩子做好参加葬礼的心理准备………………… 9
孩子即时的反应……………………………………… 10
经常被问到的问题…………………………………… 11
第二章 丧亲后的前几周和前几个月………………………… 15
家中的改变和调试…………………………………… 15
现在感到孤独的父亲………………………………… 15
现在感到孤独的母亲………………………………… 19
重返校园……………………………………………… 21
上床就寝时间………………………………………… 23
一些共同的反应:内疚、恐惧和躯体症状………… 25
讲故事……………………………………………………… 29
经常被问到的问题………………………………………… 32
第三章 特别难过的日子…………………………………………… 35
生日………………………………………………………… 35
母亲节和父亲节…………………………………………… 39
母亲节……………………………………………………… 40
父亲节……………………………………………………… 41
假期………………………………………………………… 42
特殊事件…………………………………………………… 47
经常被问到的问题………………………………………… 52
第四章 该做和不该做的…………………………………………… 55
说话,说话,说更多的话…………………………………… 55
保留家中原本的日常作息和结构:保持一致…………… 57
表露情绪…………………………………………………… 60
现实的期待………………………………………………… 60
不成熟的关系……………………………………………… 63
悲伤支持团体……………………………………………… 64
接受帮助…………………………………………………… 65
扫墓………………………………………………………… 65
给家长的建议: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 68
经常被问到的问题………………………………………… 71
第五章 后来………………………………………………………… 73
学校:成绩的起伏………………………………………… 73
内疚感……………………………………………………… 75
新的关系…………………………………………………… 77
情绪的反应………………………………………………… 84
家庭疾病…………………………………………………… 87
经常被问到的问题………………………………………… 87
第六章 自杀和意外身亡…………………………………………… 90
解释………………………………………………………… 90
秘密和神秘………………………………………………… 90
反应:内疚、愤怒、羞愧…………………………………… 93
儿童自杀倾向的迹象……………………………………… 96
意外的、过早的死亡……………………………………… 97
经常被问到的问题……………………………………… 103
第七章 个忌日……………………………………………… 106
对忌日的反应…………………………………………… 106
经常被问到的问题……………………………………… 112
第八章 访谈……………………………………………………… 114
简的访谈………………………………………………… 114
茱莉娅的访谈…………………………………………… 129
玛姬的访谈……………………………………………… 157
第九章 个别治疗的考虑………………………………………… 167
个别治疗的指示………………………………………… 167
如何找到一位心理治疗师……………………………… 175
关于寻找好的心理治疗师的建议……………………… 175
对任何可能的心理治疗师要问哪些重要的问题……… 176
附录:财务规划资讯……………………………………………… 177
关于作者们………………………………………………………… 184

   编辑推荐
父母去世是儿童、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一生中无法承受的伤痛,而且这种刻骨铭心的伤痛如果没有妥善处理,会紧紧跟随当事人一生,对她或他的人生造成重大且致命的影响。此时如果身边的亲友和师长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辅导技巧,敏感度不够,那么很可能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二度伤害。本书作者不仅以专业的角度详细地说明了在儿童丧亲后的各个阶段应该怎样进行哀伤心理辅导,而且引用了她们处理过的许多真实案例和访谈实录。除了对儿童心理的关注,作者也为处于哀伤中慌乱无措的父母提供了实用的建议,指导他们如何寻找合适的心理治疗师、如何进行财务规划。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天使的守护:帮助孩子走出丧亲之痛:A Guide for the First Year》的书籍的详细简介,该简介不涉及该书的具体内容,而是专注于围绕“儿童丧亲之痛”这一主题的广阔背景、重要性、相关理论框架以及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 书名: 《天使的守护:帮助孩子走出丧亲之痛:A Guide for the First Year》 副标题(此简介的扩展主题): 穿越哀伤迷雾:儿童心理发展、家庭支持系统与哀伤辅导的深度解析 导言:无声的呼唤——理解儿童的哀伤世界 失去至亲是生命中最沉重的体验之一,对于成年人而言,这一过程已然充满荆棘;而对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儿童而言,丧亲之痛更可能成为一次颠覆其世界观、安全感和情感基石的巨大冲击。儿童的哀伤表现往往是隐蔽的、非线性的,并且极易被误解为行为问题或发展倒退。他们不具备成人处理复杂情感的语言和认知结构,其悲伤常以游戏、退行、身体不适或突发的情绪爆发形式呈现。 本书所立足的背景,正是对这一特殊群体深切关怀与专业理解的迫切需求。我们探讨的不是单一的哀伤应对技巧,而是建立一个全面的视角,用以承载和引导孩子穿越这片充满不确定性的情感迷雾。 第一部分:儿童认知发展与死亡理解的阶段性差异 理解儿童如何“知道”和“感受”死亡,是提供有效支持的前提。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死亡的理解存在本质区别,这些差异直接决定了他们所需的情感支持模式。 1. 前运算阶段(2-6岁):具体性与魔法思维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通常将死亡视为暂时的、可逆转的状态,类似于睡着或远行。他们对“永恒性”的概念缺乏掌握,可能会反复询问逝者何时归来。此时,使用简单、诚实的语言至关重要,但必须避免可能引发恐惧或自责的解释(例如,认为自己的淘气行为导致了死亡)。此外,这一时期的孩子极易将自己的幻想与现实混淆,可能发展出“自罪感”,认为自己的想法或行为导致了亲人的离去。 2.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对“永恒性”的初步理解与对规则的执着。 随着认知发展,孩子开始理解死亡是永久的,但他们可能仍关注死亡的“具体细节”——身体会发生什么?谁来照顾我?他们开始将死亡视为一种“失败”或“不公平”,并可能表现出强烈的秩序感需求,任何打破常规的行为都可能被视为对安全感的威胁。 3. 形式运算阶段(12岁及以上):抽象思维与存在性焦虑的萌芽。 青少年开始以更哲学化的方式思考死亡的意义,这可能引发强烈的存在性焦虑、愤怒或疏离感。他们既渴望被理解,又本能地排斥被视为“弱者”或需要特殊对待。此时,尊重其隐私和自主权,同时提供可以深度对话的平台,是帮助他们整合创伤的关键。 第二部分:丧亲后的核心需求与家庭系统动力 丧亲事件不仅仅是失去了一个个体,更是对整个家庭支持系统结构的重塑。对于孩子而言,他们的核心需求围绕着安全感、连续性和情感联结。 1. 安全感的重建:仪式与日常的锚定。 死亡打破了家庭原有的稳定模式。孩子迫切需要知道“谁在照顾我?”和“我的生活会继续吗?”。因此,维持日常生活的结构性(如固定的用餐时间、上学时间)和提供清晰的、可预测的过渡性仪式(如追思会、纪念活动的设计)至关重要。这些“锚点”帮助孩子在混乱中找到立足之地。 2. 哀伤的代际传递与模仿学习。 孩子是家庭情感的“晴雨表”。照料者的哀伤状态直接影响了孩子对自身情感的接纳程度。如果成年人回避谈论逝者,孩子可能会习得“悲伤是禁忌”的观念,转而压抑或以破坏性行为释放情绪。因此,成年人自身的哀伤管理,是间接却最有力的“守护”方式。 3. 沉默的创伤:未解决的依恋与分离焦虑。 丧亲往往伴随着未解决的分离议题。对于与逝者有着紧密依恋关系的孩子,突然的中断可能引发严重的分离焦虑,甚至出现“替代性依恋”的行为,过度依附于在世的另一个主要照料者。理解和尊重这种依恋需求,并逐步引导他们重建多重联结,是疗愈的关键一步。 第三部分:专业干预中的伦理考量与实践路径 在专业的哀伤辅导或心理支持中,必须采用符合儿童发展阶段的工具和方法,并警惕可能出现的“去人性化”的治疗陷阱。 1. 哀伤表达的非语言途径:游戏与艺术疗法。 鉴于儿童语言的局限性,许多重要的信息和痛苦需要通过非语言方式表达出来。游戏、绘画、沙盘等媒介成为了他们进行“角色扮演”和“情绪重演”的安全空间。专业人士需要具备解读这些“儿童语言”的能力,理解一个反复出现的场景或一个被涂黑的形象背后隐藏的真实恐惧。 2. 区分“适应性哀伤”与“复杂性哀伤”。 并非所有的悲伤都需要“矫正”。持续一段时间的哀伤反应是适应过程的一部分。专业干预的重点在于区分哪些反应属于正常的、随着时间推移会自然演变的哀伤,哪些反应(如持续的严重功能障碍、创伤后应激反应、长期退行或自杀意念)需要更深入的临床介入。 3. 关注“持续联结”而非“彻底放下”。 现代哀伤理论强调,对于儿童而言,健康的哀伤不是“忘记”或“放下”逝者,而是学习如何与逝者建立一种新的、内在的、持续的联结方式。这包括帮助他们发展出积极的、有意义的怀念方式,将逝者整合入自我叙事和家庭记忆中,而不是将其视为一个需要被遗忘的创伤点。 结语:每一种哀伤,都需要被看见 帮助孩子走出丧亲之痛,是一场需要耐心、同理心和专业知识的漫长旅程。它要求照料者和支持者超越成人世界的预设和期望,真正蹲下身来,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去倾听他们破碎世界里的回声。本书所聚焦的,正是如何构建这样一个充满理解与尊重的环境,确保每一个在至亲离去后感到迷茫的孩子,都能在守护下,找到属于自己的光亮,将悲伤化为成长的韧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购买这本书时,心情是复杂而沉重的。我的儿子,一个非常要强的孩子,在经历了他最好的朋友的意外离世后,变得异常消沉。他们俩是从幼儿园就认识的朋友,一起长大,无话不谈,突然的永别对他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他开始拒绝上学,对一切都失去兴趣,甚至在夜里会因为噩梦而惊醒。我作为一个父亲,心疼得无以复加,却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我尝试过和他谈心,但他总是回避,我担心他会把所有的痛苦都憋在心里。当时,我听一个朋友说起这本书,抱着一丝希望,我在网上订购了。收到书的那天,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一种“治愈”的承诺,而是以一种深刻的理解和同情,陪伴着读者一同面对伤痛。它没有给出“一蹴而就”的解决方案,而是强调陪伴、倾听和理解的重要性。书中对丧亲之痛的描述,非常细腻,也让我意识到,悲伤不是一种可以被“战胜”的情绪,而是一种需要被“接纳”和“转化”的经历。我尤其赞同书中关于“允许孩子表达悲伤”的观点。我之前总是试图用积极的话语去鼓励他,让他“坚强起来”,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哭泣、愤怒、失落,这些都是孩子在悲伤过程中正常的反应,我们应该给予他们空间去释放这些情绪,而不是压抑。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活动,比如“写给天堂的信”,让孩子有机会向离去的亲人表达内心的思念和未尽的话语。我鼓励我的儿子写了这样一封信,他写了很多,写了对朋友的思念,也写了他们曾经一起经历的趣事。写完之后,他似乎放松了很多。这本书就像一位温柔的导师,它没有强迫任何人快点好起来,而是教会我如何以一种更耐心、更有爱的方式,陪伴我的孩子,一步一步地走出这段灰暗的时光。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场及时雨,尤其是在我最绝望的时候。我女儿的祖母,也就是我的母亲,在去年夏天突然离开了我们。那段时间,我们家笼罩在一片阴霾中,尤其是我的孩子,她才9岁,原本和外婆亲密无间,突然失去至亲的打击让她变得沉默寡言,甚至开始出现夜惊、食欲不振的状况。我作为一个母亲,心疼不已,却又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她,更不知道如何引导她度过这段艰难时期。朋友推荐了这本书,当时我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毕竟丧亲之痛太沉重,我只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哪怕是微小的帮助。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书中温柔而充满理解的语言所吸引。作者并没有回避悲伤,而是直面它,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引导读者去理解和接纳丧亲之痛。书中对孩子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做了细致的分析,这让我意识到我女儿的反应是正常的,不是她“不坚强”,而是她正在经历一个巨大的情感风暴。更重要的是,书中提供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从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到如何处理孩子的负面情绪,再到如何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新的意义和希望,这些都像是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我尝试着书中提到的一些方法,比如和女儿一起制作一本“回忆相册”,里面贴满了外婆的照片,也写下了一些我们共同的美好回忆。起初,女儿有些抵触,但在我的耐心引导下,她慢慢愿意开口,甚至主动分享了很多她和外婆在一起的趣事。看着她脸上重新露出久违的笑容,我的心也终于感受到了一丝暖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处理孩子丧亲之痛的指南,更是一本关于爱、关于成长、关于如何与失去共存的书。它让我明白,即使生命中有遗憾和伤痛,但爱和回忆的力量永远都在,它们会成为我们继续前行的支撑。

评分

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面临着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之一——我最亲爱的叔叔,也是我人生中的一位重要引路人,不幸离世了。我侄子,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在那之后像是变了一个人,我看着他从一个热爱运动、喜欢和朋友玩耍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常常躲在自己房间里,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的样子。作为他的姑姑,我感到非常无力。我尝试过用各种方式逗他开心,但收效甚微。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称职的长辈,无法给予他足够的精神支持。就在我几乎要放弃的时候,我在一家书店偶然看到了这本书。书名“天使的守护”立刻吸引了我,它似乎带着一种希望和慰藉。我把它买回了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翻阅。这本书的文字朴实而富有力量,它没有使用太多晦涩的理论,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了如何陪伴孩子度过丧亲之痛。书中对于“死亡”这个话题的探讨,以及如何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去解释,让我茅塞顿开。我过去一直觉得直接谈论死亡会让孩子更加害怕,但书中恰恰相反,它鼓励我们以开放和诚实的方式与孩子沟通,这反而能帮助孩子建立对死亡的理性认知,而不是将其神秘化和妖魔化。书中提供的“哀伤时间表”,让我对孩子在不同阶段可能出现的反应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能够更从容地去面对和处理他的情绪波动。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创造新的仪式感”的建议,比如为叔叔写一封信,或者种植一棵纪念树。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有了一个表达情感的出口,也让他们感受到,即使亲人离开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特别的方式来纪念和连接。现在,虽然叔叔的离开依然是一个无法抹去的伤痛,但我的侄子似乎已经慢慢走出了阴影,他重新开始和朋友们玩耍,脸上也渐渐有了笑容。我相信,这本书是他重新找回快乐的重要推手。

评分

在生命的某个时刻,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不得不面对亲人离世的现实,而当这个亲人是我们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时,那种痛苦和无助感更是难以言喻。我的女儿,一个原本活泼可爱的女孩,在她的爷爷去世后,仿佛失去了生活的色彩。她变得沉默寡言,对曾经热爱的画画和音乐都失去了兴趣,眼神里充满了迷茫和哀伤。我看着她这样,心如刀绞,却又不知道如何才能真正地帮助她。我尝试过很多方法,但效果都微乎其微。就在我感到绝望的时候,我在一个育儿论坛上看到了这本书的推荐。当时,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但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我还是购买了。这本书给了我极大的慰藉。作者用一种非常温柔、理解和充满同情心的语言,描绘了孩子在丧亲之痛中所经历的种种情绪和行为。它让我意识到,我的女儿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正常的,她不是“病了”,也不是“不正常”,她只是在经历一场巨大的悲伤。书中提供的建议非常实用,它教导我们如何与孩子沟通死亡,如何理解他们的行为,以及如何支持他们重新找回生活的乐趣。我尝试着书中提到的一些方法,比如每天花一些时间,静静地陪在她身边,听她诉说,即使她只是沉默着,我也在。我还和她一起阅读了书中推荐的一些关于告别和回忆的书籍,这帮助她用一种更具象化的方式去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本书就像是一盏温暖的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它没有神奇的疗法,但它提供了方向,提供了方法,更重要的是,它给予了我们希望。现在,我的女儿依然会思念她的爷爷,但她已经能够微笑着回忆和爷爷在一起的时光,也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

评分

这是一本能够触及灵魂的书,它以一种极其细腻和深刻的方式,阐释了如何陪伴孩子度过丧亲之痛。在我的人生中,曾有一次难以承受的失去,我挚爱的外婆,也就是我儿子生命中最重要的女性长辈,突然离世了。我儿子,一个敏感而充满感情的孩子,在那之后变得异常脆弱。他常常会因为一件小事而哭泣,对曾经熟悉的玩具和游戏都提不起兴趣,甚至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才让外婆离开。看着他一天天消沉下去,我感到无比的焦虑和无助。我曾经尝试过用各种方式去开导他,但都收效甚微。直到我偶然看到了这本书。这本书让我彻底改变了对丧亲之痛的认知。它没有用冷冰冰的理论去分析,而是用温暖的文字,深入地描绘了孩子内心世界的挣扎和痛苦。它让我明白,悲伤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不是可以被简单“解决”的问题,而是一种需要被理解、被接纳、被引导的情感。书中提供的“治愈之道”,并非是让你忘记,而是让你学会带着伤痛继续前行。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创造连接”的建议,比如通过故事、绘画、或者特定的仪式,来维系孩子与已故亲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我们尝试着画了外婆的肖像,写了“给外婆的信”,这些活动让儿子能够更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思念和情感。这本书就像一位充满智慧的引路人,它告诉我,即使最深的伤痛,也能够被时间、被爱、被理解所抚平。它教会我,在这个艰难的时刻,最重要的是陪伴,是倾听,是给予无条件的爱。这本书不只是一本指南,它更像是一种心灵的慰藉,一种生命力量的唤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