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厨房里的中医师
定价:48.0元
售价:48.0元,便宜0.0元,折扣100
作者:李思仪
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555103424
字数:8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你知道吗?你吃下去的食物会反映在你的身体状态中。吃对食物就能拥有健康的身体,还能改善身体的小病痛,所以可别小看自己厨房里的食物,它们绝大多数都具有疗效。比如小米性凉,特别有除内热之效。如果小孩容易流鼻血,平常多喝些小米粥,能够改善体内的热象,自然而然就能减少流鼻血的次数。又如樱桃性热,多食则生内热。如果担心吃多了上火,那就来杯甘蔗汁吧,这就是一物降一物。甘蔗汁还能治疗反胃,但必须加些生姜汁效果才会明显。这就是药物配伍的功效。通过不同的搭配,让药物的功效能够一加一大于二。
本书是台湾中医师李思仪的食疗系列书之一。作者将生活中常见的、拥有药性的食材整理出来,严选19种辛香料、25种蔬食、24种果类以及15种五谷杂粮,并详列其功效、性味、注意事项和料理方法,教读者如何在自家厨房轻松调配出适合自己及家人的饮食,消除常见的病症,打造健康的体质。
食物就是好的药,但该怎么吃,怎么用?
知名中医院院长、中医师李思仪严选19种辛香料、24种蔬食、23种果类、13种五谷杂粮,教你用常见的食材和简单的料理方法,由内而外地调理身体、呵护全家!
家中的厨房就是好的药铺。了解了每种食物的属性和药性之后,在自家厨房就可以轻松调配出适合自己体质的饮食,消除常见的小病症。
了解食物的功效,一方面不会乱吃导致身体失衡,另一方面可以照顾家人。如果不小心失了衡,赶紧再用其他食物来帮助导正。很多人认为食物吃多了或吃偏了没什么大不了,但深入了解后才发现,每种食物都有其特殊属性。食疗的治疗之道就在于利用食物的特殊偏性,改善、导正失去平衡的身体。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健康之道就在于如何回到平衡,饮食与治疗的道理亦在其中。
李思仪
学历、经历
台湾大学毕业
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
台湾中医师特考优等
台北市联合医院仁爱院区医师
台湾大学传统医学社指导老师
现任
李思仪中医诊所院长
台湾中医临床医学会会员
台湾中医家庭医学会会员
台湾经络美容医学会会员
曾任
台北漾妈咪坐月子中心顾问医师
台北悠之家产后护理之家顾问医师
各大媒体经历
TVBS“健康两点零”、三立“养生我知道”、东森“57健康同学会”、超视“食在有健康”“请你跟我这样过”等节目受邀医师
作品
《坐对月子不会老:美女中医师亲身传授改善体质关键30天》
《不吃西药:中医妈妈养出不生病、不过敏的健康孩子》
《做对32件事,生个健康好宝宝》CD有声书(杨浚光医师合著)
讲到姜这味食材,大家应该都看过和吃过。小小一块姜,学问可不少。姜可细分为嫩姜、生姜、老姜、干姜、炮姜。
嫩姜一般在做酱料时用。例如,吃小笼包时就一定要来点红醋配嫩姜才够味。生姜则是一般家庭中常见的食材,不管是拌炒蔬菜还是清蒸鲜鱼都常使用姜来提味去腥。
而老姜则是煮麻油鸡时不可少的。用小火炮香老姜,通过老姜的辛辣味来带出麻油的香味。喝麻油鸡汤是产后进补的传统方法之一,但是在料理麻油鸡汤时注意不要削去姜皮,因为生姜皮可是有特别功效的。姜皮消水肿的效果特别好,如果平常容易水肿或是产后水肿,在煮菜时可千万别削去生姜皮;加上生姜本身性味为温性,而姜皮是凉性,两种齐下,刚好中和姜的温性,也比较不会上火。
生姜性味辛温,能散风寒、化痰、温中、止呕。若是为热性疾病,简单地说就是有发烧或发炎的状况如咽喉疼痛、身体发炎或皮肤有肿痒痛,就不适合吃姜,以免加重疾病;而容易呕酸水,或由于平常生冷过食而导致的胃痛,就适合常吃些姜的料理,怕辛辣的人也可选择蜜姜或盐腌的姜。
生姜还有温中止痛的功效。女性朋友如果容易在行经时疼痛,下次月经时,喝些热热的红枣姜汤能帮助缓解经痛。
……
这本《厨房里的中医师》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觉得中医离我们很遥远,都是些古老的方子,难以实践。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那些复杂的理论拆解成了我们在厨房里就能轻松操作的妙招。我最喜欢的是它关于“食疗”的部分,里面详细介绍了各种食材的药用价值,比如我一直爱吃的生姜,原来它不仅能驱寒,还能健脾胃;还有枸杞,以前只知道它养眼,没想到还能补肾益精。书中还针对一些常见的小病症,比如感冒、失眠、消化不良,提供了具体的食谱和搭配建议。我试着按照书里的方法,给自己和家人做了几道菜,比如用红枣、桂圆和小米煮粥,这道粥不仅口感香甜,还有很好的安神助眠效果,我最近睡得比以前踏实多了。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读起来就像和一位慈祥的长辈在聊天,感觉特别亲切。它让我明白,健康的生活方式原来就在我们触手可及的地方,就在我们每天的柴米油盐里。
评分拿到《厨房里的中医师》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温度”。这种温度体现在作者的文字里,也体现在书中的那些关于厨房和食物的细节描述中。它没有空洞的理论,而是从最基础的食材入手,比如我们每天都要吃的蔬菜、水果、谷物,一一剖析它们的“中医身份”。我一直以为中医很讲究“忌口”,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的“不适合”的食物,只要搭配得当,或者经过正确的烹饪处理,反而能成为养生的佳品。比如,书中讲到寒性水果的食用方法,并不是一味禁止,而是教我们如何通过搭配温性食材来中和,达到养生目的。我特别喜欢书里关于“药食同源”的解释,它让我们认识到,我们餐桌上的很多食物,本身就蕴含着治愈的力量。我试着用书中介绍的“五行汤”来调理身体,发现身体的一些小毛病真的在慢慢改善,这让我对中医的智慧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我之前对中医的认知,大多停留在一些养生节目的碎片化信息上,总觉得缺乏系统性,也难以真正落地。《厨房里的中医师》这本书,则为我构建了一个完整且易于理解的中医养生框架。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将中医局限于药材,而是将目光聚焦在我们最熟悉的厨房和食材上。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烹饪本身就是一种“治未病”的方式。书中对各种食材的药用价值分析得非常透彻,同时又结合了现代人的饮食习惯,提供了非常实用的烹饪建议。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体质辨识”的部分,它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并学会如何根据自己的体质来选择合适的食物。我试着按照书中介绍的“川芎白芷炖蛋”来调理我的头痛问题,没想到效果出奇地好,头痛的次数明显减少了。这本书让我觉得,拥有健康,原来可以这么简单,这么美味。
评分我是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入手《厨房里的中医师》的,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比较专业的养生指南,没想到读起来比我想象的要有趣得多,也实用的多。作者的文笔非常生动,常常会用一些形象的比喻来解释中医的道理,比如把人体的脾胃比作“人体的发动机”,把湿气比作“堆积在身体里的垃圾”,一下子就把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易懂。我尤其欣赏它在讲到具体食材时,不仅列出了它们的功效,还提供了很多创意性的烹饪方法。比如,书中介绍的“当归炖鸡汤”,不仅美味,还能补血活血,特别适合女性朋友。还有一道“山药排骨汤”,清淡滋补,能健脾益气,我家老人喝了都说身体感觉更舒服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讲到了不同季节的养生重点,以及如何根据体质来选择合适的食物。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更像是一个贴心的健康顾问,教会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用最简单、最自然的方式来照顾自己的身体。
评分坦白说,我一直对中医“望闻问切”那些复杂的诊断流程感到有点畏惧,觉得普通人根本学不会。但《厨房里的中医师》这本书,就像一道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我对中医的理解。它把那些看似高深的医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到我们日常的厨房场景中。我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们每天都在接触的食材,都藏着不为人知的养生密码。书中对各种食材的“性味归经”的解释,没有用那些难懂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来阐述,比如“辛辣的食物能发散,适合感冒初起”等等。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脾胃”的论述,强调了脾胃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很多简单易行的健脾食谱。我按照书里介绍的“莲子红豆汤”来煮,不仅味道好,还帮助我改善了长期以来的腹胀问题。这本书让我觉得,中医养生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及,就在我们的锅碗瓢盆之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