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青春期密码——GSG青春期整体教育方案
定价:58元
作者:刘正荣 著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40780784
字数:
页码:444页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全面地介绍、破解青春期的密码,告诉家长如何引导青春期的孩子,老师如何教育青春期的学生,孩子如何排解青春期的烦恼,社会如何容青春期的问题。
n
目录
1 青春期与青春期教育的概念
一、青春期的概念与特点
二、青春期教育的概念与特点
2 青春期生理教育
一、人体的主要器官与功能
二、我们从哪里来
三、青春期的身体发育
四、青春期的生理健康行为
3 青春期智力教育
一、青春期的大脑发育与智力发展
二、青春期智力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4 青春期心理教育
一、青春期自我概念的形成
二、青春期性心理
三、学习心理
5 青春期家庭教育
一、家庭与家庭教育的意义
二、家长对孩子的认知
三、夫妻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四、家长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发展
五、家庭教育的内容
六、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6 青春期社会教育
一、社会化与社会教育的概念
二、社会发展中的人际关系
三、生涯规划
后记
内容提要
GSG为英文“Guided by educators self groeth”的缩写,意思为引导被教育者自我成长。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刘正荣教授带领的专家团队,在结合我国青少年成长实情的基础上,从心理学的角度,优选社会学的方法,运用管理学的手段,提出了引导被教育者自我成长的青春期整体教育方案。GSG的核心内容是针对学生、家长和培训者(教师)的括生理、心理、智力、家庭和社会五个部分的青春期教育,帮助被教育者以行动内化理念,其目的是帮助家长和教师了解并掌握家庭教育的正确策略和陪伴孩子度过青春期的有效方法,帮助孩子掌握科学的青春期知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源头上解决未来婚姻家庭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n本书全面地介绍如何破解青春期密码,系统地介绍了青春期教育在生理教育、心理教育、智力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五个方面的教育内容、科学原理和具体策略,分别制定了在开展青春期教育中的教师行为清单和家长行为清单,并介绍了300个左右的实际案例,为全国的家长和中小学教师开展青春期教育提供了词典式的工具书读本。
n本书强调孩子、家长、教师一起阅读,共同了解青春期的知识,共同理解青春期的现象,一起在陪伴中度过青春期的美好岁月,是一本适合孩子、家长、中小学教师一起阅读的青春期教育工具书。
n
文摘
[Abstract1]
作者介绍
刘正荣,四川通江县人,教授。北京开放大学家庭教育学院院长。曾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一线师资研究院院长,中国关心下一代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秘书长,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副秘书长,全国教育行政管理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等多项职务。主持课题《中国校长行为研究》,参与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课题《研训一体教师成长模式研究》,主持中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中小学整体课堂管理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做一名幸福的教师》《整体课堂管理教师手册》《一线班主任工作法》《中小学班级管理:从技巧到技术》《整体课堂管理:理论与实务》《青春期教育读本》等二十余部。长期从事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成长研究和青少年青春期教育研究,创办的“一线教育教育家”讲坛为目前专门为一线教师提供成长平台的学术讲坛,每年有两多名一线中小学教师参与讲坛交流、学习。
n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沟通障碍”这一议题时所展现出的耐心与智慧。在很多家庭中,亲子沟通往往变成了一场无效的“说教”与“抵抗”。这本书没有简单地指责任何一方,而是深入剖析了沟通失效的结构性原因——信息传递的失真和情感连接的中断。它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倾听工具箱”,里面不乏一些看似微小却威力无穷的技巧,比如“延迟回应法”和“镜像确认法”。我尝试在最近一次与家人的交流中运用了其中一种,效果立竿见影。那种原本僵持的局面瞬间被柔化了,对方明显感受到了被尊重和被理解。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将抽象的“爱与理解”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步骤。它教导我们,教育不是灌输,而是一场持续的、双向的“发现之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手中的“教鞭”慢慢变成了“指南针”,我的角色也从一个裁判员,转变为一个并肩探索的伙伴。这种视角的转变,对于任何希望维持健康亲子关系的人来说,都是无价之宝。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张力,那抹深邃的靛蓝与点缀其上的星光,仿佛预示着青春期那片既神秘又充满活力的星空。初翻开时,我立刻被那种直抵人心的坦诚所吸引。它没有用那些生硬的教育术语来堆砌内容,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洞察人心的长者,娓娓道来。书中对青少年心智发展的描摹极其细腻,尤其是在描述他们面对外界压力和内心冲突时的挣扎时,那种“感同身受”的感觉尤其强烈。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专门探讨了“自我认同的构建”,作者通过几个生动的案例,展现了孩子们如何在模仿、反叛和接纳中,慢慢塑造出独一无二的自己。这让我回想起自己年轻时那些手足无措的瞬间,如果当时有这样一本指南在手,或许很多不必要的弯路都能避开。它不仅仅是提供方法,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理解的视角,让我们学会放下“成年人的傲慢”,真正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和感受他们所处的那个世界。书中的语言流畅,逻辑清晰,即使是复杂的心理学概念,也被作者用非常生活化的比喻解释得深入浅出,读起来毫不费力,却能让人在不经意间获得巨大的启发。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为平实,不追求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流淌着一股温暖而坚定的力量。它更像是一位老朋友的忠告,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只有真诚的分享和经验的传承。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历史典故和跨文化比较,这使得关于“成长”这一主题的讨论超越了时空限制,变得更加宏大和深刻。它提醒我们,青春期的挑战并非现代社会的独有现象,人类文明史中,每一代人都在与“不成熟”和“探索欲”搏斗。这种历史的纵深感,极大地缓解了我们面对当下困境时的紧迫焦虑。此外,书中对不同性格类型的孩子如何进行个性化引导,有着非常细致的划分和建议,这对于那些只有一个孩子,或者孩子性格非常独特难测的家长来说,简直是本“定制化”的教材。这本书不仅帮助孩子成长,更重要的是,它引导着我们——作为引导者的成年人,如何更健康、更完整地完成自我迭代。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深度的自我疗愈和知识更新。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青春期教育”的概念还停留在老一套的“管教”和“界限设定”上。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将教育的重点从“行为修正”转移到了“情绪疏导”上来。作者对青春期孩子情绪波动之大、感受之敏锐的描述,简直像一部高质量的纪录片,让人看得既心惊又心疼。书中详细分析了皮质醇水平对情绪的影响,并将这些生理变化与孩子在学校或家庭中的具体表现联系起来,这让作为家长的我,终于明白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故意捣乱”,而是他们的大脑正在经历一场剧烈的“硬件升级”,我们必须给予额外的耐心和理解。其中关于“如何安全地引导孩子处理初次接触的负面情绪,例如嫉妒、挫败感”的部分,简直是雪中送炭。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危机处理流程,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要安慰”,而是告诉我们“如何安慰才能真正奏效,且不留下心理阴影”。阅读体验是层层递进的,从最初的被吸引,到中期的被震撼,最后到合上书本时的释然与充满力量感。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体现出对读者的关怀。纸张的质感温润,墨迹的浓淡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更值得称赞的是,在每一章节的末尾,作者都精心设置了“反思日志”的留白区域。这绝非多余的设计,而是引导读者将书本知识内化为个人经验的关键环节。我习惯于随身携带一支钢笔,记录下那些触动我最深的关键句,或者是我对某个观点的即时质疑和新的理解。在讨论到“社交适应性”的那部分时,书中提到,外界的眼光和同伴压力是青春期孩子必须跨越的“集体意识之墙”。作者并没有鼓吹盲目“特立独行”,而是强调建立稳固的“内在价值体系”才是抵御外界噪音的终极盔甲。这是一种成熟的、不偏激的教育观,它既承认了社会环境的重要性,又坚守了个体成长的核心价值。这种平衡感,在充斥着焦虑和极端观点的当下社会,显得尤为珍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