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做父母的17堂必修课
定价:32.00元
作者:叶剑锋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153406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做父母你准备好了吗?这是一本育儿经验与科普知识相结合的图书,一本写给初为父母和希望全面深入了解育儿知识的父母的书,也是从事家庭教育工作者的书。我们要在孩子婴幼年时学习做父母,不要在孩子青春期时才去求帮助,更不要在孩子成年不幸福时去懊悔。
内容提要
《做父母的17堂必修课》是作者把自修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书中涉及了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和国学的知识,深入浅出的解答了1-10岁孩子的教养问题。比如,如何激发孩子的潜能和学习动力,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等,重要的是,每一堂课都结合了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和关键点,不仅让父母们明白育儿的科学依据,还提供了实用的解决方案和技巧。
目录
作者介绍
叶剑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应用心理学硕士,人社部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家庭教育指导师专业培训项目讲师,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和心途网“儿童心理资本提升”合作讲师,北京师范大学边博士直播间家长问题合作咨询。12年的心理学理论学习与研究积累,9年的育儿及家长讲座咨询,累计为800多个家庭提供服务。CETTIC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家庭教育指导师师资,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会员,正面管教家长讲师。
文摘
序言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处理亲子沟通问题上的那种“非暴力”哲学渗透。它不像有些书那样,上来就堆砌大量的心理学名词和严苛的规则,要求父母必须做到“完美倾听”或“零反应暂停”。相反,它更注重培养父母内在的觉察能力。比如,书中探讨“情绪感染”时,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不要在孩子面前发火”,而是非常细腻地描述了父母自身未被处理的情绪是如何像涟漪一样扩散到孩子身上的场景。我记得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父亲因为工作压力大,对孩子无意中的打扰表现出极度的不耐烦,第二天孩子也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玩具。作者通过这个例子,引导读者去深挖“不耐烦”背后的根源,最终指向的是父母对自己时间的掌控感和自我价值的确认。这种由内而外的反思路径,比单纯的技巧指导要深刻得多。它不是教你一套“话术”,而是帮你建立一套处理冲突的“心法”。读完相关章节,我甚至会停下来,对着镜子练习如何用更平和的语气去回应那些看似平常却极易引爆矛盾的日常小事。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父母自我关怀”的强调,这部分内容往往在育儿书中被边缘化,但它却是整个亲子关系稳定的基石。作者没有把父母塑造成永不疲倦的奉献者,而是将“照顾好自己”提升到了与“照顾好孩子”同等重要的地位。它探讨了父母在育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燃烧殆尽感”(Burnout),并提供了一些非常接地气的自我调节方法,比如如何“偷时间”进行片刻的放松,而不是非要等到一个漫长假期才能喘息。我尤其欣赏它对于“完美父母焦虑”的解构,作者用一种近乎幽默的笔调,拆穿了社会舆论强加给父母的那些不切实际的期待,鼓励我们拥抱自己的不完美和局限性。这本书读完后,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做一个“足够好的父母”(Good Enough Parent)远比做“完美父母”来得更真实、更健康。它提供了一种卸下重担的勇气,让人在育儿的漫长旅途中,能够保持更持久的平和与愉悦。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极为巧妙,它并非线性地推进,而是像一个精心编排的交响乐章,有高亢激昂的主题,也有低回婉转的过渡段落。我尤其喜欢它穿插的一些“家庭故事片段”,这些片段的细节感极强,栩栩如生,仿佛就是我自己的生活被搬上了纸面。比如,关于如何处理“电子产品依赖”的那一节,作者没有简单地主张“没收”,而是描绘了一个家庭在制定屏幕时间规则时,孩子如何通过拖延和讨价还价来试探底线,而父母如何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学会设定“非协商性的界限”。这种“真实感”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我觉得书中的建议是可以在我的客厅里、我的餐桌上立即实施的,而不是只能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它教会我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面对千变万化的实际情况时,保持灵活和坚定的平衡艺术。这种实用性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是很多教育读物所欠缺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有意思的,那种柔和的色调和略带手绘感的字体,一下子就给人一种温暖、亲切的感觉,仿佛在邀请你进入一个私密的心灵空间。我拿到它的时候,其实对内容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市面上的育儿书籍汗牛充栋,大多数都是老生常谈,无非就是那几套说辞。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采用那种居高临下的“专家指导”口吻,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长者,坐在你身边,用最朴实的语言和你聊家常。它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似乎真正理解了为人父母的那些复杂心境——那些深夜里因孩子而起的焦虑、那些面对孩子叛逆时的无力和挫败感,甚至包括为人父母后自我身份的迷失。作者似乎总能精准地捕捉到这些“说不出口”的情绪,然后温柔地将其梳理开来,让人感到被理解和接纳。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在很多理论化的书籍中是很难找到的。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真实的为人父母的状态,而不是给我们贴上“好父母”或“坏父母”的标签。光是这种氛围的营造,就足以让人愿意翻开它,细细品味每一个章节的娓娓道来。
评分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章节标题设计得非常引人入胜,它们更像是对某个育儿困境的精准概括,而不是冰冷的学术划分。比如,某个章节标题直接点出了“‘好孩子’的隐形重担”,一下子就击中了那些过度追求孩子表象完美的父母。在内容展开上,它极其注重“边界感”的培养,这在传统的东方教育体系中常常是被忽略的。作者深入探讨了“过度卷入”和“过度放手”之间的微妙界限,并提供了大量案例说明,如何让孩子在安全范围内体验失败和挫折,从而建立真正的自主性。我读到关于“赞美”的部分时,深有启发——不再是盲目地夸奖“你真聪明”,而是转向赞扬过程和努力的价值。这种细微的语言调整,对于重塑孩子的内在动机具有巨大的效力。整本书读下来,感觉自己像是接受了一次系统的“思维重塑训练”,而不是简单的技能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