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先生曾指出:“一国之民所以能结合为一 **者,结合之力尤以语言文字为*大。盖语言文字 相同,则国民之感情因之而亲洽,一国之文化缘此而 获调和。”赵新华著的《现代中学国文教育简史 (1904-1949年)》叙述了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的 颁布,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确立,独立的“国 文”科也应运而生。在接下来的近半个世纪里,中学 国文教育随着教育思潮、课程文件等因素的变化而变 化,并呈现独特的历史变迁历程:清末民初时期重在 让学生知古今文章流变、读清真雅正之文;20世纪20 年代新学制时期,重在培养学生自由发表思想、欣赏 浅近文学的能力;“课程标准”时期重在培养健全的 现代国民叙说事理、表情达意能力,“九·一八”事 变后,又提出了“振奋民族精神、了解固有文化”的 目标,要求重点了解学习“代表民族人物之传记及其 作品”。
第一章 道德为先应用为范(1904-1911年)
第一节 清末时期中学国文教育的政策性规定
一 中国现代“中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 现代“国文”学科的独立
三 《奏定学堂章程》中有关中学国文教育的规定与要求
第二节 清末时期的现代中学国文教科书
一 中国现代教科书的萌芽与发展
二 清末时期现代中学国文教科书编辑出版概况
三 清末时期中学国文教科书中呈现的现代国文教育理念
四 清末时期的代表性现代中学国文教科书概貌
第三节 清末时期的现代中学国文考试
一 新式学堂招生对国文的要求
二 出国留学考试中的国文程度要求
小结
第二章 审美渐显关注情感(1912-1919年)
第一节 民国初期现代中学国文教育的政策性规定
一 民国初期现代中学规范化发展的制度保证
二 民国初期课程文件对中学国文教育的规定与要求
第二节 民初时期的现代中学国文教科书
一 重订清末时期的中学国文教科书
二 民初时期新编现代中学国文教科书
三 现代中学国文知识教科书
四 民初时期现代中学国文教科书编排的进步
五 民初代表性现代中学国文教科书概貌
第三节 民国初期的现代中学国文考试
一 民初大学预科招生考试中的国文试题
二 民初研究生入学考试、留学生考试中的国文试题
三 公务员考试中的国文试题
小结
第三章 古今并选大众经典(1920-1927年)
第一节 民国新学制时期现代中学国文教育的政策性规定
一 中国“三三”制现代中学教育体制的确立
二 新学制时期对现代中学国文教育的政策性规定与要求
第二节 新学制时期的现代中学国文教科书
一 自修用补充教材
二 新编现代中学国文教科书
三 新学制时期代表性现代中学国文教科书概貌
四 教科书中的女性形象:社会底层人,自立女国民
第三节 新学制时期的现代中学国文考试
一 大学入学考试中的国文试题
二 现代中学入学考试试题
小结
第四章 注重实用欣赏文艺(1928-1932年)
第一节 1929年课程标准时期国文教育的政策性规定
一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颁布与实施
二 1929年课程标准对现代中学国文教育的规定与要求
第二节 1929年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国文教科书
一 新的出版机构陆续介入,教科书种类众多
二 现代中学国文教科书编排的科学化、规范化
第三节 1929年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国文考试
这本书在资料的搜集和引证方面,展现了令人惊叹的广度和深度。我注意到许多地方都引用了非常罕见的第一手文献,有些甚至是地方教育公报或是当时教员的私人信札,这些零散却关键的碎片,被作者巧妙地串联起来,构建了一个立体而丰满的教育生态图景。特别是在涉及不同地域、不同性质学校(如教会学校与官办学堂)的对比分析时,作者展现出的冷静和客观令人钦佩。他没有简单地褒贬孰优孰劣,而是深入探究了各种力量——政治思潮、社会需求、经济基础——是如何共同塑造了那个时期基础教育的样态。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让整部作品的论据显得掷地有声,让人深信不疑。
评分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位作者在处理敏感的历史议题时,保持了一种近乎外科手术般的精准与克制。在描述不同政治力量对教育理念的争夺和渗透时,观点交锋的激烈程度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作者的笔锋始终保持着学者的中立姿态,极少流露出个人倾向性的价值判断。他提供了一个框架,让读者自己去衡量、去判断。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反而赋予了文本更强大的生命力,因为它促使读者走出书本,去与历史本身进行对话。整本书读完,留下的是一种理性的回味,而非情绪化的激动,这对于一部严肃的历史研究作品而言,是极高的褒奖。
评分读完前几章,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叙事口吻的独特性。他不像有些学者那样故作高深,堆砌晦涩的术语,而是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笔触,娓娓道来那些教育理念的萌芽与冲突。这种娓娓道来,并非流于表面,而是建立在扎实文献基础之上的游刃有余。例如,他在描述早期白话文运动推行初期,教师们在课堂上面对的实际困境和心理挣扎时,那种细腻入微的刻画,让我仿佛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教育改革的阻力和激情。行文的节奏把握得极好,在宏大历史背景的铺陈与具体个案的挖掘之间,总能找到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张力,绝无枯燥乏味之感。这绝非简单的历史罗列,而是富有生命力的历史重现。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色调,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初翻开扉页,纸张的质感就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这对于一本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的著作来说,无疑是加分项。我特别留意了排版,字体大小和行间距的处理都相当考究,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面对大段的史料和论述,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作者在版式设计上显然也下了不少功夫,清晰的章节划分和恰当的图表插入,使得复杂的脉络得以梳理得井井有条。装帧的用心程度,让我对内部内容的严谨性抱有了更高的期待。这绝不是那种粗制滥造的学术快餐,它散发着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读者的尊重,让人在捧读之初就油然而生一种珍惜之感。
评分从结构上看,作者对时间跨度的划分和主题的选取展现出高超的史学眼光。他并没有试图面面俱到地涵盖所有教育事件,而是聚焦于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并对其背后的思想根源进行了深挖。这种选择性聚焦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穿透力。比如,他对某一特定年份教材审查制度变化的分析,绝不仅仅停留在政策条文的解读,而是深入到政策制定者们的思维逻辑和时代局限性之中。读来,你会发现教育史绝非孤立的一环,而是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文化变迁紧密交织的动态过程。这种洞察力,使得阅读过程仿佛是在进行一次高水平的智力对话,不断激发新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