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我们都是了不起的家长:成功教养孩子的100个关键
定价:32.00元
作者:(法)爱普斯坦,谢强,毛燕燕
出版社:龙门书局
出版日期:2011-11-01
ISBN:97875088331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成功教养孩子的100个关键!
“我们都是了不起的家长,只是我们不知道!”
法国两大心理社会学家联手打造!
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百科全书式的日常育儿手册!
教养孩子的100个关键 生动的生活场景案例分析=了不起的家长!
内容提要
本书绕开关于如何教养孩子与如何做家长的种种陈词滥调,通过大量具体的生活场景,为家长设置了科学合理的实践参照,详细叙述家长在面对孩子每个成长关键时期遇到的不同问题:做好接受孩子的准备,详述孩子将会给家长个人、家庭生活与工作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婴儿期至1岁,哺乳阶段的注意事项和喂养技巧。2岁至3岁,再到幼儿园时期,谈及小到穿衣吃饭、大到掌握学习技巧和财务规划等生活技能的培养,以及诸如勇敢、自信、富有同情心等人生品格的塑造。青春期,亲子之间交流沟通的技巧和方式。
本书作者认为,在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孩子的表达方式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家长应该随之调整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全书穿插了作者作为临床心理学家接触的诸多案例,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分析了家长所遇到的各种关于孩子的心理、社会认知、情感沟通等各种问题,并提出了极具科学性和针对性的解决方法。这是一本贯穿孩子成长各个阶段的、百科全书式的日常育儿手册!
目录
导言 鸟瞰孩子星球
瓦顶结构
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
第六阶段和后阶段:成为大人
章 成为家长:未来的革命
闯入新天地
这是佳时机吗?
做父母能学会吗?
让谁来帮助我?如何得到帮助?
单身妈妈?单身爸爸?
恐惧与顾虑期
我害怕看到自己身体变形
我害怕分娩(妻子)
我害怕分娩(丈夫)
我们会有一个正常的孩子吗?
我就要失去自由了吗?
我们的夫妻关系能否保持?这孩子会不会抢我的位置?
职业生活与家庭生活:一个杂技方程
对我的职业生活有什么冲击?
如何处理工作与家庭的关系?
要不要把孩子托给别人?托给谁?
从产院回到家之后该怎么办?
我能应付吗?
我会爱宝宝吗?
宝宝会爱我吗?
第二章 出院:家庭新生活
让宝宝有自己的位置:
尤其不要让宝宝影响夫妻生活
什么是宝宝的位置?
谁做什么?做父母的不同方式
性生活的灾难
育婴法
他哭了,他怎么了?
宝宝吃得好吗?
哺乳?母亲的自由选择,父亲的位置
我对什么事都担心!怎样才能知道一切都好?
……
第三章 1岁:宝宝陛下
第四章 2—3岁:难以撼动的位置!谁说了算
第五章 4、5、6岁:我存在
第六章 6—12岁:家庭的小王国——想象、谎言与英雄
第七章 青春期,排斥与依赖,孩子获得自主的动荡过程:“父母很愚蠢,但我离不开他们”
第八章 做成人:走完6个阶段
结束语
作者介绍
让·爱普斯坦,法国心理社会学专家、家庭和孩子关系国际顾问与讲座专家。赛西尔·德斯马兹·伯利,法国临床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任职于丰特奈高等师范学院。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地堆砌理论,而是像一个精心的编织网,将不同维度的教养智慧串联起来。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对“界限感”的探讨。在很多东方家庭观念里,“为孩子牺牲一切”似乎是美德,但这本书非常冷静且有逻辑地指出,健康的界限对父母和孩子都是一种保护。它没有鼓吹冷漠,而是倡导一种有爱的“疏离”。例如,书中对孩子“自主权”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小事来实现的,比如让他们自己决定早餐吃什么,或者自己收拾散落在地上的玩具。这种从“微观实践”入手的方式,让我觉得理论不再高不可攀,而是立刻可以应用到当晚的晚餐时间。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说服力,它不是那种居高临下的布道,而是充满了邀请和邀请你一起探索的姿态。读完后,我感觉我的“育儿工具箱”里装的不是一堆生硬的工具,而是一套更灵活、更具适应性的思维框架。它让我学会了在面对孩子挑战行为时,先暂停一下,问自己:“我现在的情绪是什么?我真正想保护的是什么?”这种内省的习惯,才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教育”这个词汇的拓宽。它跳出了传统应试教育的窠臼,将目光聚焦在“人性”的培养上。我以前总盯着孩子的成绩单和特长班的表现,生怕落后于人。这本书却引导我看到了孩子身上那些更深层次的特质——比如他的好奇心是否被保护得很好?他对挫折的忍耐度如何?他对世界是否保持着一份温和的敬畏?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让你从日常的鸡毛蒜皮中,看到宏大的人生成长蓝图。书中对“批判性思维”的讨论尤其精彩,它不是教我们如何辩论赢过孩子,而是教我们如何引导孩子去质疑和探索信息,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这种培养方向,远比教会他解一道难题要重要得多。我发现,自从开始有意识地运用书中提到的那些“提问的艺术”,我和孩子之间的对话质量明显提高了。我们不再只是“问答模式”,而是变成了“共同思考模式”。这让我更加确信,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成为孩子生命旅程中,一个可靠且智慧的“引路人”,而不是一个焦虑的“指挥官”。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真是太独特了!它没有陷入那些老生常谈的育儿教条,而是直击我们为人父母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挣扎和渴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日常冲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刻的洞察力,那种“原来不只我一个人是这样”的释然感。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你最手足无措的时候,递过来一杯热茶,不是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帮你梳理情绪。比如,书中对“完美主义陷阱”的剖析,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强迫自己成为教科书上那种无所不能的家长,结果累得精疲力尽,孩子反而感觉到了压力。这本书没有简单粗暴地说“放下控制”,而是通过一系列生活化的场景,展示了“放下”后带来的实际好处——孩子更自信了,亲子关系更松弛了。我能感觉到,作者是在用一种非常柔软但坚定的方式,鼓励我们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把这种“了不起”的定义,从“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转变为“我们如何与孩子共同成长”。这种心法上的转变,比任何具体的技巧都来得珍贵和持久。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不是为了记笔记,而是为了回味那种被理解的温暖。这绝不是一本快速见效的“速成手册”,而是一部需要慢慢品味的家庭哲学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用词选择,都透露着一股成熟的智慧和历经沉淀后的平静感,读起来非常舒服,完全没有其他育儿书那种催促和焦虑感。它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关于“放下控制”与“保持连接”之间的微妙平衡。我们都知道需要放手,但如何放手而不至于失联,这是一个难题。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精妙的解决方案——那就是建立在“无条件接纳”基础上的信任桥梁。作者描述了如何通过积极的倾听,即使孩子犯了错,也能让他们感受到你首先是爱他的,其次才是解决问题的伙伴。这种“先情感,后教育”的顺序,简直是化解亲子矛盾的“定海神针”。此外,书中对“家庭文化”的构建也有独到的见解。它鼓励家长们一起参与制定一些家庭的小规矩,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家庭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被动接受管教的对象。这种共建的过程,极大地增强了孩子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这本书的文字干净有力,没有冗余的形容词,每一个观点都像一块精心打磨的玉石,温润而有分量,值得反复摩挲和体会。
评分读完之后,我感觉像是经历了一次深层次的自我对话。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它能轻易地穿透你层层伪装的“家长面具”,直抵你最初为人父母时的那份初心和脆弱。我尤其欣赏它对“高质量陪伴”的重新定义。我们总被“有效陪伴”这些词汇绑架,生怕时间不够长就是亏欠了孩子。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连接,往往发生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甚至有点“浪费时间”的瞬间——比如,孩子突然对一朵路边的野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你放下手机,陪着他一起观察花瓣的纹理。作者描绘的那些场景,充满了烟火气,非常真实。它没有粉饰太平,承认了父母也会有感到疲惫、感到自己“搞砸了”的时刻。但重点在于,它提供的不是指责,而是一种向内探索的路径,去理解这些负面情绪背后的需求。这种细腻的心理描摹,使得这本书读起来的体验非常立体,它不只是在教你如何“管理”孩子,更是在教你如何“接纳”你自己作为父母的复杂性。对我来说,这更像是一本心灵疗愈的书,它让我们这些在育儿路上摸爬滚打的人,找到了一处可以安全喘息的港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