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家有四男
定价:29.0元
作者:(加)梁鹤年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108052018
字数:8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西方教授的东方育儿经
·性格是天生,人格要培养;由三岁开始,男孩子要像男孩子
·男孩子*重要的品质是纪律,钢琴是培养纪律*好的工具
·父母与孩子并不是平等的关系,因为父母和孩子的权责并不对等;
家不是讲民主的地方,因为家庭不是契约关系,没法拆伙
·主动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朋友,可以帮助孩子的性格正面成长
·不鼓励恋爱成熟而迟迟不婚
内容提要
梁教授在西方生活四十年,却一直坚持用东方式的理念来“管教”家里的四个男孩:他认为父母与孩子并不是平等的关系,因为权责不对等;梁家的四个孩子甚至大学时代都要住在家里,因为家庭才是学习相处之道的佳场所——与朋友交,合则留不合则去,而与家人处,合与不合都不能脱身。他认为男孩子重要的品质是纪律,而钢琴是培养纪律的好工具。他和太太创造机会,主动帮孩子选择“合适的”朋友,这可以帮助孩子性格正面成长……
在西方教育理念盛行的今天,梁教授的教育方式显得“传统”而“不合时宜”,可在西方却引来效仿和学习,对于中国今日的父母来说,他提供了一种视角和选择。
目录
作者介绍
梁鹤年,加拿大女王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院长、教授,2009年荣誉退休。1970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建筑系,1976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城市规划硕士学位,1982年获剑桥大学土地经济硕士学位,1985年获英国雷丁大学土地开发与管理博士学位。曾在加拿大担任联邦财务部顾问,并创办“国家不动产高级官员论坛”、“企业地产高级研修班”、“大使论坛”,在加拿大和亚太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学术号召力,于2003年入选《加拿大名人录》。1986年开始回国讲学,现在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开设课程,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高级顾问和专家组成员。2002年被国务院授予外国专家高奖——“国家友谊奖”。
文摘
西方教育讲兴趣,重自由。家长、学校为孩子提供了大量的选择,不强迫,不坚持。理论很好,尤其从东方孩子填鸭式教育去看。
但是,孩子始终是孩子,大多数都是注意力分散,集中力不够,乱打乱撞、浅尝即止怎能发掘出真兴趣?除了极少数的例外,兴趣是须靠纪律来培养的。没有纪律的兴趣不会长久,没有纪律的自由只是胡来。纪律是持之有恒,否则一事无成;纪律是正误分明,否则糊涂一生。天下所有孩子都易闷、厌旧、怕输。小时不矫正,大时改不了。纪律是良方。
四个孩子都从小学钢琴,一直到皇家音乐协会的十级。我和妻都想孩子懂音乐,一生受用;但我们更重视孩子学音乐,因为学音乐要纪律,纪律更加是一生受用。弹琴不能,指头按哪个琴键就发哪个音,对错马上听出来,不能抵赖,无需解释。英语中,“学科”与“纪律”同叫“discipline”,你念哪个“学科”就是你念哪种“纪律”。
孩子易闷。练琴是重复又重复,闷极了。学习任何知识、技能都如是。熟才能生巧,未熟之前就闷死了,哪会有生巧的日子?若是坚忍下去,自有成效,就算没有太大的成绩,也有累积的成果。人生很大部分都是刻板的,工作如是,家庭如是。在日常的平凡的细节中,偶有所觉所悟,就是收获了。可惜我们的心被闷占据了,什么好东西都进不来。纪律训练孩子耐性,使他知道大多数的成就来自耐性,而且,来自耐性的成就更可贵。还有,耐性就是不懈怠,不懈怠就会保持警觉,保持警觉就不会错失机会。
孩子厌旧。弹新曲好玩,但转眼就是老调,没趣了。小时候,玩具、宠物如是;长大了,读书、工作也会如是。五分钟的热情,非但一事无成,更养成轻浮、卸责的坏习惯。纪律训练孩子的坚持。我家孩子学什么都是自由选择,但一旦选择就要从一而终(当然可以在选择时定下哪个时刻、哪个阶段是终点)。从一而终就是忠诚,对人对己都不可缺少,是男孩子特别可贵的操守。
孩子怕输。指头按错琴键,一次又一次,不干了。小时候,捉迷藏、下棋如是;日后,考试、见工也会如是。失败乃成功之母,怕失败就会怕尝试,怕尝试怎会有进步?纪律训练孩子尽力,不单是体力、智力,更是心力、意志力。跌倒不打紧,站起来再试才要紧。世界其实不是真正鼓励尝试:成功人人赞,失败没人怜。如果不是从小就在家里的鼓励、支持下养成“永不言死”的信心,一出道就会被残酷的现实吓坏,永远不敢犯难攻坚。不怕输不是不知输,是知而不怕;不是无知的狂妄,是有知的刚毅,是男孩子特别动人的品质。
一切习惯都是养成的,坏的习惯由因循养成,好的习惯由纪律养成。就算有天分、有兴趣,如果从四五岁开始到中学日日要练琴,终有些日子会觉得闷极。孩子们懂耍赖,易就是赖老师:老师教得不好、老师教得重复。教孩子纪律其实也在教他尊师。尊师不是尊重老师个人的品德、知识,是尊重老师象征的“学问的高贵”。不尊敬老师就是不尊重学问。
教琴老师是对中年犹太夫妇,女的教钢琴,男的教乐理,也是街坊,与我家相距不足一百米。女的还可以,男的就使人头痛。首先,他自视大师,教孩子是屈就,他肯定不乐业。孩子们懂装蒜。如果哪天他们无心学习,就装傻扮懵地问他以色列与巴勒斯坦问题,他就滔滔不绝地为以色列辩解,那天的学费也就白交了。十多年来,这对夫妇外出度假都是由我家替他看屋。这不简单,他一走就是十多天,夏天割草,冬天扫雪,天天收报纸和邮件,晨昏开灯、关灯(装着有人在家以防盗),都是我和孩子去做。当然没有酬劳(一般外国孩子都要拿钱)。他既是老师,我们也不计较。……但是,我们坚持要孩子们尊重老师。孩子们当然知道这位老师是怎样的人,但我们要孩子们分开老师的身份和人格。尊师是学生的本分,不是学生给老师的面子,凡老师都要尊重。西方太强调“老师如朋友”。老师不是朋友。朋友与朋友是对等的、平等的,学生与老师不然。老师传授学问,学生追求学问。因此,在学问上,老师与学生不是对等,一个授,一个求;也不是平等,一个尊,一个卑。以水为例,老师有水,学生求水,但必须老师在上,学生在下,水才可以从老师流往学生。对一些学生来说,老师友善使他们对学问向往;但对另一些学生来说,老师友善使他们对学问儿戏。无论是人伦上还是理性上,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落点在学问:乐意传授学问的是好老师,愿意追求学问的是好学生;好老师与好学生的共通之处是双方都尊重学问。放在老师对学生,这是有教无类;放在学生对老师,这是尊师重道。
我家坚持孩子尊师,并不代表孩子们的老师都好—都有学问,都乐意传授。但好老师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决定性因素。一般的老师都不坏。虽然难免懒惰、偏心或,但如果孩子尊师,就不会招祸,总会学点东西。更关键的是,尊师会吸引好老师。在这功利的时代,尊师重道的越来越少,东西方均如是。作育英才不再是高贵的使命,而是打工。以作育英才为己任而去选择当老师的人越来越少,因此,值得被尊重的老师也越来越少。老师行业越来越不被尊重,也不追求尊重。真正献身作育英才的老师常有怀才不遇之屈,碰到尊重好老师的学生、珍惜好老师的家长就有知遇之心、施展之所,孩子就受用无穷了。
我家积极为孩子找好老师,建立与老师的好关系。每学期的家长日,每个老师要接见班里学生的家长,我和妻每次都去,一同去。日后经老师们的指点才知道父母一同去是如此关键。一般小学生都是妈妈出席,除非孩子有大问题,爸爸很少去。从老师的角度去看,父母同去代表家长对孩子学业的重视和父母之间的沟通,也就是好家长。我和妻非但见班主任,凡教孩子的老师,无论哪一科,无论孩子在哪科的成绩如何,都见。见老师是要轮候的,我家孩子又多,往往就是整个晚上,甚至两晚。老师们见我们认真,也对我们认真。一般老师对一般家长的手法是避重就轻,除非问题严重,否则老师说的是无关痛痒的话。家长喜欢听老师赞自己的孩子,若是批评,就会替孩子辩解。我和妻一开始就请老师讲讲孩子的问题,没有问题就请老师指点如何可以更进一步。因此,家长与老师之间不是一问一答,是有商有量,为的是孩子的进步。我们发现这是老师乐意的,因为代表家长对他的信任,这是大的尊重。这会带出老师的善意,对孩子多点关注,好的老师甚至提供课外材料、特别作业和单独指导。
我家是隐恶扬善,不好的老师我们装聋作哑,好的老师我们大力表扬。如今是人人争取权利的时代:老师争,家长争,甚至孩子都争,结果是大家的视线都转移到别人的“短处”上,都落点在“问题”上。这种局面下,多可以做到消极地处理短处、解决问题,不可能积极地发挥长处、创造机会。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为英才,我们更希望别人的孩子也成长为英才。这样,我们的孩子的朋友也是英才。孩子在英才之中成长,集益广智。鹤立鸡群,你的周围仍都是鸡;小池中的大鱼始终是小眼光,大海中的小鱼一旦成长就是海阔天空。我们非但当面赞扬老师,更写信给校长表扬他(并给他副本),甚至上书教育局。有时,信在教育局的报刊上登出,我们一方面感谢当局重视,一方面难过为什么没有更多的好老师被更多的家长表扬。我家孩子从小学到中学都碰上好老师。到了大学,老大选读化学,老三选读数学,都是直接受老师影响。
……
序言
我发现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对“人性灰度”的描摹,丝毫没有脸谱化的倾向。我们通常期待英雄是全然光明的,恶人是彻底黑暗的,但这本书里的角色,每一个都复杂得像一个活生生的人,甚至比生活中遇到的那些人都更令人费解和着迷。我特别喜欢那个配角,一个曾经犯下滔天大错,却在余生中试图用近乎苦修的方式去弥补的角色。他的悔恨不是廉价的眼泪,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做着微小而艰辛的善事。作者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他是否得到了救赎,而是把判断权完全交给了读者,让我们自己去权衡他的过失与功德。这种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因为它迫使我们直面一个残酷的现实:很多时候,重要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我们选择面对错误的方式。而且,书中对不同阶层人物的刻画也入木三分,贵族的傲慢、平民的狡黠、底层人民的坚韧,都通过生动的对话和细微的动作细节展现出来,读起来丝毫没有说教感,反而充满了对世间百态的深刻洞察。
评分我是在一个漫长的寒假里读完的,可以说,这本书几乎占据了我所有的空闲时间。它构建的世界观庞大得令人咋舌,却又在细节上做到了滴水不漏,仿佛作者手中握着一张详尽的、涵盖了数千年历史的族谱和地理志。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构建文明”的热情,他对不同种族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经济体系的设定,都具有极强的逻辑自洽性。我常常在想,作者是如何在头脑中维持如此庞大且精密的体系而不至于混乱的?特别是关于那个失落文明的考古部分,充满了悬疑和解谜的乐趣,每一次新发现的符号、每一块残破的壁画,都像是给读者一个微小的线索,引导我们一同踏上探索真相的旅程。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一度忘记了自己正坐在暖气房里,仿佛真的置身于那片充满异域风情的古代遗迹之中,感受着风沙的侵袭和历史的低语。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开头其实有点慢热,我差点因为主角早期的优柔寡断而弃读。但请相信我,坚持下去绝对是值得的!它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处理一种深刻的“宿命感”与“自由意志”之间的拉扯。主角的人生轨迹似乎从一开始就被设定好了,他不断地挣扎、反抗,试图偏离既定的航道,但每一次努力似乎都只是更加坚定地驶向那个注定的终点。这种无奈感渗透在每一个章节里,让你感同身受。这种设定带来的戏剧张力,远比一个一帆风顺的主角来得震撼人心。这本书教会我的不是如何胜利,而是如何在注定失败的框架内,活出属于自己的尊严和色彩。结尾处理得极其干净利落,没有拖泥带水,它没有给出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而是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值得回味的空间,让读者可以带着自己的情绪和思考,继续在心中完成这个故事的最后几页。
评分这本书的想象力简直突破天际了!我从来没想过一个故事能把科幻、历史和哲学思考熔铸得如此自然流畅。作者似乎对时间旅行的悖论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它不是那种生硬地抛出时间机器,然后让主角乱跑一气的俗套。相反,每一次穿越都伴随着对因果律的精妙拷问。比如,书中对于“蝴蝶效应”的描绘,不是简单的蝴蝶扇动翅膀引发风暴,而是通过一个极其微小、几乎可以忽略的古代人物选择,最终导致了整个现代社会底层逻辑的彻底颠覆。读到那些关于“平行自我”的片段时,我甚至会停下来,盯着天花板思考,如果我当初做了另一个决定,现在的我会是什么样子?叙事节奏的掌控也堪称一绝,时而如同史诗般宏大,描绘星际文明的兴衰更迭;时而又聚焦于个体情感的挣扎,那种面对已知命运却无能为力的悲怆感,真的能透过纸面渗出来。特别是高潮部分,那场跨越数个纪元的对决,文字的张力如同拉满的弓弦,让人手心冒汗,几乎无法呼吸,直到最后一页合上,那种震撼感依然久久不散,绝对是近年来罕见的硬核科幻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场华丽的文字盛宴,初读时差点被那些繁复的句式和极其考究的词汇“绊倒”,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便会沉醉其中无法自拔。这绝不是那种追求简洁明了的快餐式阅读,它更像是在品鉴一壶需要耐心温热的老茶。作者似乎对古典文学有着深厚的积淀,时不时就会冒出一句拗口却精准无比的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比如,形容忧愁时,他没有用“心情沉重”,而是写成了“那忧愁如同生锈的铁锚,沉入意识最幽暗的海床”。我甚至需要查阅好几次字典,但这额外的付出是值得的,因为它带来了阅读体验的质的飞跃。这种文学性的追求,让整本书的格调瞬间拔高,即便是描述最平淡的场景,也充满了油画般的质感和厚度。对于追求阅读深度的老读者来说,这简直是久旱逢甘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