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13岁前,好妈妈要懂的学习心理学 第2版
定价:26.80元
作者:木紫著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518014354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3岁前,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是孩子性格形成、学习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提升、打好学习基础的关键阶段。《13岁前,好妈妈要懂的学习心理学(第2版)》让妈妈们能顺应孩子心理,从而更有效、更轻松的辅导孩子学习。
内容提要
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13岁前,是奠定一个人一生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一个在小学阶段不爱学习、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到了初中、高中阶段即使特别想好好学习,也会非常吃力。所以,如何在小学阶段把孩子引入学习的正途就显得特别重要了。作为孩子主要教育人的妈妈,要想在学习上真正地帮到孩子,首要的事情就是提升自己,让自己真正懂得学习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怎么做孩子才能接受自己的教育行为,这样才能真正地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学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目录
作者介绍
木紫,致力于家庭教育研究,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作为依据,寻找家庭教育的共同规律。尊重孩子的个性化差异,让科学、实用的家庭教育方法惠及每个家庭,真正做到“个性化培训”“让每个孩子都成才”。
已出版图书:《13岁前,好妈妈要培养孩子的诺贝尔精神》《6~12岁,捕捉孩子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6~12岁,抓住孩子学习能力培养的黄金期》《3岁前,好妈妈要懂的育儿心理》《父母教孩子学习管用的120个好方法》《好父母要说的100句话》《家长也要听孩子的话》《内向孩子也》《三字经里的家教智慧》《弟子规里的家教智慧》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真是让人茅塞顿开,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孩子青春期边缘徘徊的父母来说,简直就是一本“急救手册”。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的孩子到了这个年纪,学习上好像突然进入了一个“叛逆期”,不愿意主动思考,总是需要催促,成绩也开始出现波动。我原以为这是孩子天性使然,或者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但读完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原来问题的根源可能出在我对“学习心理学”的认知太浅薄了。书里没有直接告诉我具体的科目辅导方法,而是深入探讨了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思维模式和情绪变化,比如他们如何看待失败,如何建立自信,以及如何将外部的“要我学”转化为内心的“我要学”。那种感觉就像是,以前我只看到了孩子学习的表象,比如作业写得多慢、考试分数如何,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水面下的冰山——那些驱动他们行为的深层心理需求。它教会了我如何去观察,而不是评判,如何去倾听,而不是说教。这种从根本上改变育儿观念的冲击,远比任何速成的学习技巧都有价值。我开始尝试用书中提到的那些“非暴力沟通”式的提问方式去和孩子交流,效果立竿见影,至少我们之间的“战争”少了许多硝烟味。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久违的平静感。我感觉作者是一位非常理解父母焦虑的智者,她没有用居高临下的姿态来指点江山,而是以一种同理心极强的视角与读者对话。特别是关于“动机缺失”的部分,写得非常到位。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孩子提不起精神,就认为是懒惰,然后祭出“不学习就没出路”的终极威胁。但这本书揭示了,所谓的“懒惰”很多时候是源于对学习过程的无聊感、对目标的不明确感,甚至是害怕被批评的内耗。它提供了一套方法论,教我们如何与孩子一起“设计”出他们感兴趣的学习路径,如何将抽象的学习内容与他们当下关心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激发他们内在的驱动力。这不仅仅是关于学习,更是关于如何尊重一个独立个体的兴趣和选择权。读完后,我不再急于给孩子设定一堆外部任务,而是开始花时间倾听他们最近在迷恋什么,然后试着把这些兴趣点作为切入点,去引导他们对更广阔知识领域的探索。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育儿书籍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总觉得它们总是把事情说得过于理想化,不贴合我们日常生活的鸡零狗碎。然而,这本书的叙述风格却出奇地接地气,它没有用晦涩的心理学术语来吓唬读者,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案例来阐释那些复杂的心理学原理。比如,它详细分析了“归因偏差”在孩子考试失利后的体现,我们往往会归结于孩子不努力,但书里指出,如果孩子总是把失败归因于“我不够聪明”(内部稳定因素),那他下次更可能放弃,而如果归因于“这次复习策略不对”(可控因素),他则更有可能寻求改变。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立刻联想到了我儿子上次数学考砸时的反应,当时我只顾着让他多做题,却没意识到我无意中强化了他“我天生数学就不行”的固定思维。这种顿悟是无价的,它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孩子心智模式的塑造。书中对“成长型思维”的阐述尤其深刻,它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工具箱,教父母如何构建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孩子敢于尝试和犯错。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清晰,每一章都像是在为父母搭建一个不同层级的心理认知平台。我尤其欣赏它对“自我效能感”的探讨,这一点在面对13岁左右的孩子时至关重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外部评价的重要性开始下降,他们更看重自己对事情的掌控感。如果他们长期处于“做不好”的预期中,即使是简单的事情也会引发强烈的焦虑。我记得有部分章节专门讨论了如何通过“小成功”的积累来逐步建立这种效能感,比如,不是要求孩子一下子把所有科目都提高,而是先专注于他最薄弱的一个小知识点,并且确保他能独立完成并感受到“我做到了”的喜悦。这和市面上很多强调“大目标、快见效”的书籍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本书的哲学是“慢工出细活”,它鼓励父母放慢脚步,把关注点从最终的成绩单拉回到孩子当下的努力和进步过程上。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相信会比任何临时的“打鸡血”教育方式更为持久和深远。它真的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成功”的定义,以及我希望通过教育给孩子留下的是什么。
评分与其他注重“术”的育儿书不同,这本书更偏重于“道”的构建,它塑造的是父母的底层逻辑和情绪稳定系统。我发现,当我自己的焦虑感降低后,孩子也能更自然地放松下来。书中关于“如何处理父母的完美主义倾向”的那一章节,几乎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自己的期望很高,并将这种期望无形中转嫁给了孩子,总想让他们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种“投射”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潜在危害。它没有给我什么立竿见影的“妙招”,但它提供了一个宏大的视角:教育是一个长期的“陪伴”而非“掌控”的过程。它强调父母需要先完成自我教育和自我疗愈,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这种自我关怀的教育理念,让我觉得非常深刻和可靠。它教会我,比起担心孩子未来能不能考上什么大学,更重要的是确保他们在13岁这个关键的过渡期,拥有一个健康、稳定的自我认知和面对挑战的勇气,这才是真正的“终身学习力”的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