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孩子不满意父母的10种做法
定价:19.80元
作者:童世军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502163518
字数:218000
页码:19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本书在创作过程中,得到陶荆芥、张红、刘文才、柳镜鱼、于海滔、江静、李思念、张招展、杨佳、李虹虹、赵元气、孙涛、王哲、王转晓、赵华明、边小嘉、边海等人的协助。如果这本书能给您和您的孩子以帮助,我将感到无限的欣慰。
改变孩子从改变父母做起,父母的**错误往往是不以为自己的错误。
为人父母者,要完成培养孩子的使命,头脑中必须有明确的责任感和正确的教育观念。并且,要掌握孩子的基本特点,把握好对孩子的态度,这是父母正确履职、科学施教的重要前提。
适合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这叫“因材施教”。
——陶行知
世界上*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自己做不到的事千万别要求别人;自己也要犯的毛病先批评自己,先改自己的。
——傅雷
如果你不首先培养活泼的儿童。你就绝不能教出聪明的人来。
——卢梭
拷打、严厉和刑罚永远不能作为一种影响儿童心灵和良知的好方法,因为它们时常留给儿童的印象,就是成人的暴行。
——捷尔任斯基
子女教育。一般人常有谬误。对女儿之教育专注意其身体。忽略其精神;而对儿子则忙着修饰其精神。而忽略其身体。
——休谟
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的爱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的情感,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
——马卡连柯
内容提要
据调查报告显示,有43.6%的父母说话不算数,有32.6%的父母对孩子管得太多,22.7%的父母限制孩子交朋友,20.5%的父母不与孩子交流,17.6%的父母拿孩子出气,15.7%的父母不平等地对待孩子,13.6%的父母在家玩牌打麻将,13.0%的父母逼孩子读书,10.2%的父母不关系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实践证明,很多孩子成材的基础和关键是出色的家庭教育。教子成材是父母的职责和义务,要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培育和教育,要想使家庭教育成为滋润孩子心田的潺潺不竭之泉,家长们需要了解教育的奥秘,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每时每刻把握教育的时机,挖掘教育的潜力。
因此,你如果爱孩子,期盼他早日成才就应该给孩子一个目标,让他坚定的去追求;倾听孩子的述说,与他进行心灵的沟通;撒开双手,让孩子学会自己走路;给孩子一些磨炼,让他学做生活的强者;播撒善良的种子,让爱心伴孩子成长;发掘孩子的潜能,让他充满自信;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由去创造;营造和谐的氛围,让孩子快乐成长。
愿所有父母通过阅读本书来一起切磋,让孩子走好成长中的每一步。
愿父母们记住这样的话:“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
目录
作者介绍
童世军,男,高级教师,1966年生。1988年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后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在湖北省一所省级重点高中从事教学近二十载,培养多名学生考上清华、北大。2005年后。致力于家庭教育、青少年教育。发表多篇家教论文。
文摘
序言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磨砂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用心之作。我特别喜欢它选用的那种内敛的色调,没有那种刺眼的大红大绿,反而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很符合它所探讨的主题——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找到微妙的平衡点。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字迹清晰,排版疏朗有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眼睛疲劳。而且,这本书的开本设计非常人性化,无论是放在书包里还是床头柜上都非常方便取阅,这点对于我们这些忙碌的家长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记得有一次深夜,孩子因为一件小事和我产生了隔阂,我当时很沮丧,随手翻开了这本书,那种触感和视觉上的舒适感,似乎一下子就帮我平复了情绪,让我能更冷静地去思考接下来的沟通策略。可见,一本好书,从外在的物理感受上,就已经开始发挥它的引导作用了。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社在出版理念上的高标准,让人对其内容的深度也充满了期待。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它不追求华丽辞藻的堆砌,但其用词的精准度却极高,像一位技艺精湛的雕塑家在打磨作品。尤其是当它描述孩子那种微妙的情绪波动时,那种细腻的捕捉能力,简直令人叹服。作者似乎能洞察到孩子内心深处那层薄薄的、不愿被人触碰的自尊心,并用极其温柔却有力的文字去触碰它。例如,书中在讨论“期望落差”时,没有用指责性的语言,而是用了“父母的翅膀不该成为孩子头顶的阴影”这样的比喻,一下子就将那种沉重的心理压力具象化了。这种对语言力量的精准拿捏,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有一种行云流水的流畅感,即使是那些相对沉重的话题,也被作者处理得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的愉悦中完成了心智的升级。我甚至会忍不住将书中的某些金句抄录下来,贴在工作台前,提醒自己时刻保持清醒的认知和温和的态度。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语重心长的老朋友在与你促膝长谈,完全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这点非常难得。作者似乎深谙现代家庭教育的痛点,他不会用一些空泛的理论来搪塞读者,而是非常贴近生活地描绘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经意的、却可能对孩子造成深远影响的瞬间。我尤其欣赏它在阐述观点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那种形象生动的比喻,一下子就能击中人心,让人猛然惊醒——“原来我一直以来都在用这种方式误导孩子!”比如,书中提到“父母的权威不应该是水泥浇筑的堡垒,而应该是需要定期维护的藤蔓”,这个比喻极其精妙,让我立刻反思了自己在家中扮演的角色定位。读完某一个章节后,我甚至会放下书本,走到孩子身边,用一种全新的、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观察他,去倾听他,这种即时的应用和反思,是很多理论性强的教育书籍难以达到的效果。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处理得非常巧妙,它并非简单地罗列问题,而是遵循了一种循序渐进的逻辑线索。起初,它会先引导你进行自我审视,让你清晰地看到自己可能存在的盲区,这阶段读起来可能略带“刺痛感”,但却是必要的“排毒”过程。随后,它会逐步过渡到具体的场景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探讨,每一种“不满意”的做法背后,都提供了多角度的替代方案,让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选择最适合自己家庭模式的路径。我特别喜欢它在每部分末尾设置的那种“自我测试小结”,虽然只是简单的几道选择题,但它强迫你将书中的理论立刻对应到自己的实践中去,这种“学中做,做中学”的体验,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可操作性。感觉作者对教育学的理解已经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他的笔触看似轻描淡写,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教育哲学,让人读完之后,心头一片开阔,仿佛拿到了一张清晰的家庭关系地图。
评分与市面上许多侧重于“如何让孩子更优秀”的功利性教育书籍不同,这本书的立足点显得更为成熟和深刻,它似乎更关注的是“如何让亲子关系更健康、更持久”。它很少谈及分数、排名或者特长培养这类外部指标,而是将焦点汇聚在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情感连接上。在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因为书中描述的某些情景感同身受而红了眼眶,那不是因为悲伤,而是因为被深深地理解了——原来我的挣扎、我的焦虑,并非孤例,而且作者提供了比我原有的应对方式更智慧的出口。这种情感上的共鸣,为后续的理性思考铺设了坚实的基础。它让人意识到,教育的最高境界或许不是塑造出一个符合社会期待的“产品”,而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内心丰盈、能够自主面对挫折的“人”。这种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和坚守,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育儿技巧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