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502163518 孩子不满意父母的10种做法 石油工业出版社 童世军

9787502163518 孩子不满意父母的10种做法 石油工业出版社 童世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童世军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教育方法
  • 家庭教育
  • 沟通技巧
  • 儿童心理
  • 父母技巧
  • 行为习惯
  • 成长心理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童世军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2163518
商品编码:2955760118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孩子不满意父母的10种做法

定价:19.80元

作者:童世军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502163518

字数:218000

页码:19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本书在创作过程中,得到陶荆芥、张红、刘文才、柳镜鱼、于海滔、江静、李思念、张招展、杨佳、李虹虹、赵元气、孙涛、王哲、王转晓、赵华明、边小嘉、边海等人的协助。如果这本书能给您和您的孩子以帮助,我将感到无限的欣慰。
  改变孩子从改变父母做起,父母的**错误往往是不以为自己的错误。
  为人父母者,要完成培养孩子的使命,头脑中必须有明确的责任感和正确的教育观念。并且,要掌握孩子的基本特点,把握好对孩子的态度,这是父母正确履职、科学施教的重要前提。
  适合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这叫“因材施教”。
                                   ——陶行知
  世界上*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自己做不到的事千万别要求别人;自己也要犯的毛病先批评自己,先改自己的。
                            ——傅雷
  如果你不首先培养活泼的儿童。你就绝不能教出聪明的人来。
                            ——卢梭
  拷打、严厉和刑罚永远不能作为一种影响儿童心灵和良知的好方法,因为它们时常留给儿童的印象,就是成人的暴行。
                          ——捷尔任斯基
  子女教育。一般人常有谬误。对女儿之教育专注意其身体。忽略其精神;而对儿子则忙着修饰其精神。而忽略其身体。
                           ——休谟
  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的爱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的情感,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
                         ——马卡连柯

内容提要


据调查报告显示,有43.6%的父母说话不算数,有32.6%的父母对孩子管得太多,22.7%的父母限制孩子交朋友,20.5%的父母不与孩子交流,17.6%的父母拿孩子出气,15.7%的父母不平等地对待孩子,13.6%的父母在家玩牌打麻将,13.0%的父母逼孩子读书,10.2%的父母不关系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实践证明,很多孩子成材的基础和关键是出色的家庭教育。教子成材是父母的职责和义务,要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培育和教育,要想使家庭教育成为滋润孩子心田的潺潺不竭之泉,家长们需要了解教育的奥秘,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每时每刻把握教育的时机,挖掘教育的潜力。
  因此,你如果爱孩子,期盼他早日成才就应该给孩子一个目标,让他坚定的去追求;倾听孩子的述说,与他进行心灵的沟通;撒开双手,让孩子学会自己走路;给孩子一些磨炼,让他学做生活的强者;播撒善良的种子,让爱心伴孩子成长;发掘孩子的潜能,让他充满自信;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由去创造;营造和谐的氛围,让孩子快乐成长。
  愿所有父母通过阅读本书来一起切磋,让孩子走好成长中的每一步。
  愿父母们记住这样的话:“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

目录


作者介绍


童世军,男,高级教师,1966年生。1988年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后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在湖北省一所省级重点高中从事教学近二十载,培养多名学生考上清华、北大。2005年后。致力于家庭教育、青少年教育。发表多篇家教论文。

文摘


序言



《父母的智慧:如何与孩子共同成长》 作者: [此处可虚构一位或多位心理学、教育学领域专家,例如:李明教授(儿童心理学博士),张华老师(资深教育专家)] 出版社: [此处可虚构一家知名出版社,例如:教育科学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内容简介: 在为人父母的漫长旅途中,每一位家长都怀揣着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美好愿望。然而,现实往往充满挑战,孩子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父母的教养方式也并非总是恰到好处。本书并非一套简单的“说明书”,而是试图引领父母们深入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探索更具智慧、更有效、更具人文关怀的育儿之道。我们深知,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需求、情感和发展轨迹各不相同,因此,本书不提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而是致力于提供一套理解孩子、与孩子同频共振的思维框架和实践工具。 第一部分:洞察儿童心理,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为什么”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次深入儿童心理学的探索之旅。我们认为,要成为一个有效的父母,首要的任务是成为一个“读懂”自己孩子的父母。孩子看似简单的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心理需求和情感动机。 情感需求的解码: 我们将详细阐述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核心情感需求,包括安全感、归属感、被爱、被尊重、被认可等。我们将分析,当这些基本需求未被满足时,孩子可能出现的行为表现,例如焦虑、叛逆、退缩、攻击性等,并指导父母如何敏锐地捕捉这些信号,及时给予恰当的回应。例如,当孩子因为一件小事哭闹不止,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他“不懂事”,而是要探究他背后是否感受到被忽视、委屈或是不安全。 认知发展的解析: 孩子的思维方式与成人截然不同。我们将介绍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和特征,帮助父母理解孩子为什么会犯错误,为什么会不理解某些道理。例如,幼儿的“自我中心”思维,以及青少年时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逐渐增强。了解这些,有助于父母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和教育策略,避免不切实际的期望。 情绪管理的引导: 情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书将深入探讨孩子情绪的产生、发展以及表达方式,并提供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帮助父母引导孩子认识、接纳并管理自己的情绪。我们反对压抑孩子的情绪,而是鼓励父母成为孩子情绪的“翻译官”,帮助他们理解“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感觉”,并学习健康的应对机制,而非仅仅要求他们“不要哭”或“不要生气”。 依恋关系的建立与维系: 早期依恋关系对孩子一生的人格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将探讨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等不同依恋模式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孩子行为的影响,并指导父母如何通过稳定的、响应及时的亲子互动,建立牢固而健康的依恋关系,为孩子未来的社交能力和情绪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部分:重塑父母教养,构建和谐亲子关系 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本书将聚焦于父母自身的角色和行为。我们强调,父母的成长同样是育儿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父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学习、反思和调整的动态过程。 沟通的艺术: 有效的沟通是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关键。我们将提供一套实用且易于操作的沟通技巧,例如积极倾听、非暴力沟通、同理心回应等。本书将分析哪些沟通方式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抵触,例如说教、指责、比较、威胁等,并提供替代性的、更具建设性的沟通模式。我们希望父母能够学会“好好说话”,让孩子愿意倾听,并愿意与父母分享内心的想法。 界限的智慧: 明确的界限既能保护孩子,也能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我们将探讨如何为孩子设定合理且具有弹性的规则,以及如何以尊重的方式执行这些规则。这包括理解“不”的力量,以及如何让孩子在遵守规则的同时,不感到被束缚和压抑。本书将区分“控制”与“引导”,强调父母的角色是引导者而非控制者。 情感支持的力量: 父母的情感支持是孩子面对挑战、克服困难的强大后盾。我们将指导父母如何成为孩子坚实的“情感港湾”,在孩子遭受挫折、感到失落时,给予恰当的安慰、鼓励和支持。这包括学会分辨孩子的情绪需求,并以真诚、温暖的态度去回应。 自主性的培养: 鼓励孩子拥有自主性,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本书将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适度地放手,给予孩子选择的机会,鼓励他们尝试和探索,即使犯错,也能从中学习。我们将分析,过度的保护和包办,反而会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 榜样的力量: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我们将强调父母自身的情绪管理、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影响,并鼓励父母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积极健康的榜样。我们认为,改变孩子的行为,有时需要先改变父母的行为。 第三部分:应对育儿挑战,解锁成长新可能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聚焦于父母在育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具体挑战,并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解决冲突的策略: 亲子冲突在所难免,关键在于如何以建设性的方式解决。我们将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冲突解决模型,帮助父母与孩子共同面对和化解矛盾,将冲突转化为增进理解和亲密关系的机会。 处理不良行为: 当孩子出现一些令父母头疼的行为时,例如撒谎、偷窃、欺凌等,我们不提倡简单粗暴的惩罚,而是会深入分析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并提供引导性的、符合孩子发展规律的教育方法。 鼓励学习与探索: 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创新性的方法,帮助父母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环境。 家庭教育的整体性: 我们将强调家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父母双方的协同合作,以及与学校、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本书将探讨如何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最佳条件。 父母的自我关怀: 育儿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父母也需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本书将呼吁父母重视自我关怀,学会平衡工作与家庭,寻求支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耗竭,从而更好地应对育儿挑战,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 《父母的智慧:如何与孩子共同成长》并非一本说教的书,而是一本陪伴父母成长的书。它提供的是一种视角,一种方法,一种思考方式。我们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每一位父母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和自己孩子的育儿之道,与孩子一同经历这段充满爱与成长的美好旅程,共同创造更加幸福和谐的家庭。本书致力于帮助父母成为更智慧、更理解、更懂得与孩子一同成长的父母,从而让孩子在充满爱与尊重的环境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磨砂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用心之作。我特别喜欢它选用的那种内敛的色调,没有那种刺眼的大红大绿,反而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很符合它所探讨的主题——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找到微妙的平衡点。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字迹清晰,排版疏朗有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眼睛疲劳。而且,这本书的开本设计非常人性化,无论是放在书包里还是床头柜上都非常方便取阅,这点对于我们这些忙碌的家长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记得有一次深夜,孩子因为一件小事和我产生了隔阂,我当时很沮丧,随手翻开了这本书,那种触感和视觉上的舒适感,似乎一下子就帮我平复了情绪,让我能更冷静地去思考接下来的沟通策略。可见,一本好书,从外在的物理感受上,就已经开始发挥它的引导作用了。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社在出版理念上的高标准,让人对其内容的深度也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它不追求华丽辞藻的堆砌,但其用词的精准度却极高,像一位技艺精湛的雕塑家在打磨作品。尤其是当它描述孩子那种微妙的情绪波动时,那种细腻的捕捉能力,简直令人叹服。作者似乎能洞察到孩子内心深处那层薄薄的、不愿被人触碰的自尊心,并用极其温柔却有力的文字去触碰它。例如,书中在讨论“期望落差”时,没有用指责性的语言,而是用了“父母的翅膀不该成为孩子头顶的阴影”这样的比喻,一下子就将那种沉重的心理压力具象化了。这种对语言力量的精准拿捏,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有一种行云流水的流畅感,即使是那些相对沉重的话题,也被作者处理得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的愉悦中完成了心智的升级。我甚至会忍不住将书中的某些金句抄录下来,贴在工作台前,提醒自己时刻保持清醒的认知和温和的态度。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语重心长的老朋友在与你促膝长谈,完全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这点非常难得。作者似乎深谙现代家庭教育的痛点,他不会用一些空泛的理论来搪塞读者,而是非常贴近生活地描绘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经意的、却可能对孩子造成深远影响的瞬间。我尤其欣赏它在阐述观点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那种形象生动的比喻,一下子就能击中人心,让人猛然惊醒——“原来我一直以来都在用这种方式误导孩子!”比如,书中提到“父母的权威不应该是水泥浇筑的堡垒,而应该是需要定期维护的藤蔓”,这个比喻极其精妙,让我立刻反思了自己在家中扮演的角色定位。读完某一个章节后,我甚至会放下书本,走到孩子身边,用一种全新的、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观察他,去倾听他,这种即时的应用和反思,是很多理论性强的教育书籍难以达到的效果。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处理得非常巧妙,它并非简单地罗列问题,而是遵循了一种循序渐进的逻辑线索。起初,它会先引导你进行自我审视,让你清晰地看到自己可能存在的盲区,这阶段读起来可能略带“刺痛感”,但却是必要的“排毒”过程。随后,它会逐步过渡到具体的场景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探讨,每一种“不满意”的做法背后,都提供了多角度的替代方案,让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选择最适合自己家庭模式的路径。我特别喜欢它在每部分末尾设置的那种“自我测试小结”,虽然只是简单的几道选择题,但它强迫你将书中的理论立刻对应到自己的实践中去,这种“学中做,做中学”的体验,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可操作性。感觉作者对教育学的理解已经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他的笔触看似轻描淡写,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教育哲学,让人读完之后,心头一片开阔,仿佛拿到了一张清晰的家庭关系地图。

评分

与市面上许多侧重于“如何让孩子更优秀”的功利性教育书籍不同,这本书的立足点显得更为成熟和深刻,它似乎更关注的是“如何让亲子关系更健康、更持久”。它很少谈及分数、排名或者特长培养这类外部指标,而是将焦点汇聚在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情感连接上。在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因为书中描述的某些情景感同身受而红了眼眶,那不是因为悲伤,而是因为被深深地理解了——原来我的挣扎、我的焦虑,并非孤例,而且作者提供了比我原有的应对方式更智慧的出口。这种情感上的共鸣,为后续的理性思考铺设了坚实的基础。它让人意识到,教育的最高境界或许不是塑造出一个符合社会期待的“产品”,而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内心丰盈、能够自主面对挫折的“人”。这种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和坚守,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育儿技巧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