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小孩快乐

我家小孩快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振鹏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教育
  • 育儿经验
  • 家庭教育
  • 儿童心理
  • 快乐成长
  • 教育方法
  • 亲子关系
  • 儿童教育
  • 家庭生活
  • 育儿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爱读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城市出版社
ISBN:9787507426182
商品编码:2949079478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我家小孩快乐

定价:28.00元

作者:张振鹏

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5074261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我家小孩快乐(培养快乐孩子的100个细节)》由张振鹏所著,《我家小孩快乐(培养快乐孩子的100个细节)》从家庭教育的现状出发,结合日常家庭教育中的普遍问题来阐述、分析,观点新颖、精辟凝练、简明扼要,紧扣现代父母关心的问题、难题,总结出了培养快乐孩子的对策,切合实际需要,着眼于细节,着眼于实用,针对性较强,视角独特,思考到位,富于智慧,案例、理念和方法相结合,阐述到位,内容精当务实,突出普及性和操作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培养快乐孩子的参考书。

目录


章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孩子才快乐
 1.要正视孩子的独立性
 2.把发言的权利还给孩子
 3.培养孩子的辨别力与判断力
 4.要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
 5.顽皮的孩子也有出息
 6.要保全孩子的面子
 7.允许孩子给我们指错
 8.尊重并善待孩子的朋友
 9.别让孩子服从我们
第二章 孩子需要你的信任——相信孩子,孩子才快乐
 10.给孩子充分的信任感
 11.替孩子保守他的小秘密
 12.与孩子实现良性的沟通
 13.支持孩子所作的决定
 14.征求并尊重孩子的意见日
 15.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想法
 16.相信孩子会做得更好
 17.不给孩子下否定“预言”
 18.何时都对孩子抱有希望
 19.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
第三章 不要让好心办坏事——智爱孩子,孩子才快乐
 20.对孩子的事不包办代替B
 21.不把意志强加给孩子
 22.不要袒护孩子的过错
 23.给孩子解释和改正的机会
 24.不要阻止孩子去献爱心/BB
 25.不把坏情绪发泄给孩子/B8
 26.认清孩子说谎的原因
 27.教孩子正确看待自己的错误
 28.要孩子勇于承担责任
 29.教孩子学会控制情绪
第四章 要体验孩子的感受——抚慰孩子。孩子才快乐
 30.用心体会孩子的情绪
 31.认同并尊重孩子的感受B
 32.有效安抚受委屈的孩子
 33.对孩子不抱怨,不唠叨
 34.与孩子一起畅所欲言
 35.帮孩子宣泄负面的情绪
 36.教孩子学会冷静和镇定
 37.教孩子学会缓解心理压力
 38.懂得孩子为什么会自卑
 39.想办法让孩子变得合群
 40.帮孩子战胜软弱的个性
 41.鼓励孩子多多地微笑
 42.不把孩子当做炫耀的资本
 43.夫妻不在孩子面前争吵
 44.给失败的孩子微笑与鼓励
 45.记得给孩子一点惊喜
第五章 要打造亲密与默契——关怀孩子,孩子才快乐
 46.不要借口忙碌而不陪孩子
 47.精神关怀比物质满足更重要
 48.与孩子一起学点“孝道课”
 49.蹲下来与孩子一起看蚂蚁
 50.倾听孩子的诉说,不打断
 51.孩子关心的,我们也要关心
 52.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
 53.爸爸经常与孩子一起吃晚餐B
 54.帮助孩子发现“之道”
 55.不跟孩子谈论“家长里短”
 56.敢于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歉意
 57.不给孩子开“空头支票”
 58.不用“”口吻指责孩子
 59.与孩子一起郊游、踏青
 60.把对孩子的爱大声说出来
第六章 让孩子在乐中学习——高效学习,孩子才快乐
 61.不给孩子定过高的学习目标
 62.以平常心面对孩子的成绩
 63.帮助孩子化解学习上的压力
 64.激发并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65.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66.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67.帮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68.教孩子学会自主学习
 69.让孩子保持学习的热情
 70.经常鼓励孩子动手实践
 71.在自然和游戏中也能学习
 72.不要盲目地替孩子择校
 73.不给孩子贴上“笨标签”
 74.允许孩子看有益的课外读物
 75.不盲从所谓的“教育趋势”
 76.不要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
 77.带孩子参观好的大学
第七章 给孩子正面的评价——相信自己,孩子才快乐
 78.不要浇灭孩子的热情
 79.赏识孩子自身的优点
 80.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
 81.恰当地满足孩子的成就感
 82.让孩子自信地面对生活
 83.不要吝啬我们的赞美
 84.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
 85.批评孩子时不要涉及人格
 86.不要夸大孩子的缺点
 87.不要对孩子太过挑剔
第八章 让孩子自己去走路一放开孩子,孩子才快乐
 88.不替孩子规划他的前途
 89.教孩子学会正视失败
 90.不要过度地保护孩子
 91.让感恩与孩子一路同行
 92.反省,让孩子走好人生路
 93.舍得孩子接受吃苦训练
 94.给孩子一片自由的空间
 95.给孩子创设挫折机会
 96.培养孩子宽广的心胸
 97.教孩子学会应变与适变
 98.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心
 99.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
 100.把真实的世界告诉孩子

作者介绍


张振鹏,家庭教育研究者,家庭教育畅销书作者,传统文化爱好者。曾在某国际学校做过多年一线教师,多次被评为“学生喜爱的教师”、“青年教师”等。今倡导“成功源自家庭,教育改变命运”的教育理念,以“用爱诠释教育,以心传播智慧”为己任,专注于家庭教育和青少年问题的研究与写作。出版过家庭教育著作多部,其中《做人与做事,决定孩子的一生》、《挫折教育》、《换种方式与孩子沟通》、《好父母改变孩子一生的60种激励法》、《我家孩子爱学习》、《我家孩子有素养》、《13岁前,“穷养”男孩的100个关键》、《13岁前,“富养”女孩的100个关键》、《与孩子沟通其实很简单》、《好妈妈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等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好评。

文摘


序言



《静水深流》 引子: 在广袤的时间长河中,每个个体都是一个独行的故事,承载着过往的印记,也孕育着未来的希冀。然而,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我们是否曾停下脚步,去倾听那些静默的呼吸,去感受那些不曾言说的情感?《静水深流》并非一本宏大的叙事史诗,它更像是一扇敞开的窗,邀请读者窥探人性的幽微,体味生活的真实,以及那些在日常琐碎中悄然绽放的生命之美。 第一章:陌生的风景 故事始于一次意外的迁徙。主人公林溪,一个对未来充满迷茫的都市白领,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被迫离开了熟悉的钢筋丛林,来到一个位于偏远山区的古老村落。这里没有高耸的写字楼,没有便捷的交通,甚至连稳定的网络信号都是一种奢侈。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和淡淡的炊烟味,一种久违的宁静扑面而来,却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陌生感。 林溪带着几分抗拒和不适,开始了她在“世外桃源”的生活。她习惯了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习惯了目标明确、效率至上的模式,而这里的慢悠悠,这里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都仿佛与她格格不入。初来乍到,她就像一只误入森林的雏鸟,小心翼翼地打量着四周,却又带着几分孤立无援的忐忑。 她遇到的第一个人是村里年迈的李婆婆。李婆婆的一双布满皱纹的手,却能编织出最精巧的草鞋;她的眼神浑浊,却能一眼看穿林溪内心的不安。李婆婆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是每天准时给林溪送来自家种的新鲜蔬菜,或是煮一碗热腾腾的野菜汤。这些朴素的善意,如同一股股暖流,缓缓渗透进林溪冰冷的心房。 第二章:微小的涟漪 日子在平静中流淌,林溪开始尝试融入这个新的环境。她报名参加了村里组织的公益支教活动,给村里几个留守儿童上课。她曾以为自己能够轻而易举地传授知识,但现实却让她措手不及。孩子们眼神中的迷茫,他们对外界的疏离,以及他们背后那些复杂而心酸的家庭故事,都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 她教孩子们识字,他们却更喜欢听她讲外面的世界;她教他们算术,他们却总是不自觉地数着田里的稻穗。林溪感到挫败,但她也看到了孩子们眼神中渴望的光芒,那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一种对改变命运的期盼。 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林溪也逐渐了解了他们的生活。他们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长大,父母为了生计常年在外打工,只能偶尔通过模糊的电话回家。孩子们懂事得让人心疼,他们早早学会了分担家务,学会了照顾自己,却也因此失去了许多本该属于童年的快乐。 林溪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曾经困扰她的“小确丧”,在这些孩子们的身上,似乎变得微不足道。她开始主动去了解他们的家庭,去倾听他们的故事。她发现,每一个看似平凡的生命背后,都蕴藏着一段不平凡的经历。 第三章:尘封的过往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林溪帮助李婆婆整理老旧的箱子,意外发现了一本泛黄的日记本。日记本里记录着李婆婆年轻时的故事,关于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关于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关于她如何一个人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以及她内心深处的遗憾与坚韧。 李婆婆的故事,像一本沉重的书,让林溪读懂了许多。她明白了,每一个表面平静的人,内心都可能藏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往事。那些看似古板的老人,也曾有过热烈的情感,有过鲜活的梦想。 日记中描述的那个年代,物质匮乏,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却显得尤为珍贵。李婆婆在日记里,详细记录了邻里之间的互助,以及在困难时期,大家如何相互扶持,共渡难关。这些温暖的细节,让林溪对“家”和“社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她也从日记中看到了李婆婆年轻时的才情,她曾热爱绘画,曾梦想成为一名音乐家,但生活的重担,让她不得不放弃了那些曾经闪耀的梦想,将自己融入了这片土地,成为了一个沉默而坚韧的守护者。 第四章:流淌的情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林溪与村里的人们建立了更深的联系。她不再是那个格格不入的“外来者”,而是逐渐融入了这片土地。她学会了耕种,体验了播种的希望和收获的喜悦;她学会了倾听,学会了用一颗柔软的心去感受他人的悲喜。 她与留守儿童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她教会他们如何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如何从平凡中发现乐趣。她也从孩子们身上学到了纯真和善良,学到了在逆境中依然保持乐观的能力。 村里的青年阿诚,一个沉默寡言但心地善良的年轻人,成为了林溪的朋友。阿诚的父母也是常年在外打工,他承担起了照顾年迈爷爷奶奶的责任。阿诚总是默默地帮助林溪,无论是修缮房屋,还是采摘果实,他总是第一个出现。在阿诚的身上,林溪看到了新一代农民的淳朴和担当。 林溪也开始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村庄带来一些改变。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村里的农产品设计了简单的包装,并在网上推广销售,为村民们带来了额外的收入。她组织孩子们排练了一场小型文艺演出,为村里带来了久违的欢乐。 第五章:内心的回响 在乡村的宁静中,林溪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那些曾经让她焦虑、让她迷茫的问题,似乎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答案。她意识到,人生的意义并非在于追求物质的丰裕,而在于内心的充实和情感的联结。 她学会了放下过去,不再纠结于不愉快的回忆;她学会了珍惜当下,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的美好。她发现,即使是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充满了动人的力量。 李婆婆的日记,阿诚的默默付出,孩子们纯真的笑容,都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林溪内心的变化。她从一个追求效率和成功的都市人,逐渐转变为一个懂得感恩、懂得生活的实践者。 她也开始思考,所谓“快乐”,并非是某种短暂的极致体验,而是融入生活中的一种常态,一种从内而外散发出的平和与满足。这种快乐,如同静水深流,看似平静无波,实则蕴含着澎湃的力量。 结语: 《静水深流》讲述的,并非轰轰烈烈的故事,而是在平凡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流淌,以及个体在经历中逐渐成长的轨迹。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命运转折,它的力量在于对细节的捕捉,对情感的细腻描绘,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这本书,或许会让你在某个熟悉的场景中,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或许会让你在某个不经意间,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温暖。它不是关于“我家小孩快乐”的故事,它关于的是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力量,让生命如同静水一般,流淌出属于自己的深度与广度。它邀请你,一同去感受,那在岁月沉淀中,愈发醇厚的生命之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冲击来自于它对“规则建立”的全新定义。以往我总觉得建立规则就是要严厉、要坚持到底,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灵活的视角:规则是为家庭和谐服务的,而不是一种僵硬的枷锁。作者分享了她和家人一起“谈判”制定家庭契约的过程,强调了让孩子参与规则制定的重要性。这种“共同协商”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孩子对规则的内化程度,他们不再是盲目服从的执行者,而是规则的共同设计者。我尝试着引入了书中的一个概念,即“后果与行为挂钩”的逻辑梳理,而不是单纯的惩罚。比如,如果弄洒了牛奶,后果不是被责骂,而是需要一起清理,并且思考下次如何避免。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教会了孩子责任感,更重要的是,它维持了亲子之间的情感连接,没有让“犯错”成为隔阂。全书的论述逻辑链条非常清晰,论据扎实,但表达上又充满了人文关怀,读起来完全没有学术论文的枯燥感。

评分

这是一本结构松散但内核极其扎实的读物,它更像是一本心灵地图集,而不是一本操作手册。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情绪管理”这一部分的深入剖析,她没有把孩子的负面情绪视为洪水猛兽,而是将其看作是一种需要被理解和消化的信息载体。书中有一章专门讲了如何应对“无理取闹”的哭闹,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她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自己当时内心的波澜——从最初的烦躁到后来的自我调节,这种坦诚比任何专业的心理学分析都更有力量。她引导我们去思考,孩子的行为背后,往往是我们大人没有察觉到的需求投影。当我按照书中的一些建议,试着在孩子发脾气时,先处理好自己的呼吸,再尝试去命名(Labeling)他的感受时,效果立竿见影。这完全不是那种空洞的“请耐心”的口号,而是给出了一套可以实操的情感回路重塑方法。这本书的文字力量在于它能够穿透表面的焦虑,直达养育的本质:连接,而非控制。

评分

从设计和排版上来看,这本书的处理方式也体现了它独特的教育哲学。它没有采用那种密密麻麻、教条主义的布局,而是留白很多,文字间的呼吸感很强,这本身就在潜移默化地告诉我:慢下来,允许空间存在。我个人对书中对“玩耍的价值”那一块的论述印象极为深刻。作者似乎不太关心早教卡片或者昂贵的益智玩具,她笔下的“快乐”源于最简单的材料——泥土、水、光影。我记得她描述了孩子用几块木头搭出一个“宇宙飞船”的场景,那种专注和成就感,是任何标准化的玩具都无法替代的。这种描述让我彻底放下了对“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执念,转而更加珍视那些看似“无聊”的自由探索时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轻盈,带着一种知识分子的幽默感,偶尔蹦出的比喻会让人会心一笑,但笑过之后,沉甸甸的思考却留在了心底。它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更像是一份可以随时翻开,总能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找到新光芒的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包容性和反思性。它成功地避免了将任何一种育儿方法神化,而是不断鼓励读者进行个性化的调整和校准。作者非常诚恳地探讨了“父母的自我成长”与“孩子的发展”之间的共生关系,她没有把父母塑造成完美的圣人,而是展现了父母在养育过程中自我接纳、自我疗愈的过程。尤其是在处理“界限感”这个问题上,作者的阐述非常到位。她区分了“过度保护”和“安全支持”之间的微妙差异,引导家长学会如何适时地后退一步,让孩子去面对那些略带挑战性的情境,从而构建起真正的自信。书中对如何鼓励孩子的“毅力”(Grit)的讨论,不是通过催促,而是通过对过程的欣赏来实现的,这一点非常微妙且高级。整本书读下来,我感受到的不是压力,而是一种释然——原来养育孩子,最终养育的还是我们自己。这种深度和广度,让它超越了一般的育儿指南,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更好的人的哲学著作。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育儿书籍的刻板印象。作者的文笔细腻又充满生活气息,读起来就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又特别懂得倾听的朋友在聊家常。她没有用那些生硬的理论去说教我们该怎么做,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甚至有些笨拙的育儿小故事,把那些复杂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其中的精髓。比如书中提到如何处理孩子突如其来的“为什么”轰炸,作者没有简单地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分享了她陪着孩子一起探索真相的那些充满好奇心和耐心的时刻。我特别喜欢她描述孩子观察世界的方式,那种纯粹的、不加修饰的视角,总能提醒我,教育的本质或许就是保护好这份与生俱来的探索欲。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焦虑地追赶“别人家孩子”进度的家长,而是更愿意停下来,去欣赏我自家小孩独特的成长轨迹。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不完美”,它坦诚地展示了为人父母过程中那些手足无措的瞬间,反而让人倍感亲切和真实,提供了很多即学即用的、并且是发自内心的解决方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