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教育书系:素质教育在美国
定价:32.00元
作者:黄全愈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354963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素质教育在美国”全新修订版中美教育的震撼对比与剖析
内容提要
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在美国成绩那么好
如果说中国的教育很棒,为什么中国的科技落后
如果说美国的教育好,为什么长年在美国读书的孩子回国后无法跟班
如果说美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人口只占世界5%的美国,却获得了世界上*多的诺贝尔奖
就上述问题,黄全愈教授历时二十余年,深入到美国教育的“心脏”中去做研究,并对的教育进行了发人深省的反思。作者从他跨文化的经历和独特的视角,揭示美国基础教育成功的精髓,从而指出中国素质教育的盲区。
作者的叙述和分析,引人入胜,诱人深思;所提出的问题,一针见血,振聋发聩。本书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爱弥儿》”,曾荣登中国大陆非文艺类畅销书排行榜。
目录
引言001
章创造性能不能教001绕不开的定义005创造性不能“教”021
又一个尴尬的问题027人有哪四种行为030
谁来射点球057投不投自己一票071
老师能不能有错别字081要不要尊师爱生094
有没有统一的是非判断标准101“没商量”的“天条”109
初级教育打基础,高级教育做学问133做研究的目的145第七章教育要不要平等159不平等的三个永恒前提161平等概念对教育的迷惑164公平概念对教育的困惑178
儿子经历的惩罚教育187自己改造自己203
到底什么是教育的目的215在中国接受初等教育,到美国接受高等教育,是不是佳组合228乌龟比兔子跑得快吗239第十章值得思考的若干教育体制问题243要不要专业对口250专业对口的弊端252美国的可借鉴经验256要不要外行管理内行271
参考资料277
作者介绍
黄全愈,旅美教育学家。先后担任美国迈阿密大学亚洲、亚—美学科部主任,孔子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老教授协会基教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被迈阿密大学授予“(学术)重大影响奖”,并被提名为杰出教授。黄全愈是中美教育和文化比较专家,他长期致力于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其作品《混血虎》曾荣登《纽约时报》《出版家周刊》推荐书单。所著中美教育比较系列,在中国教育界不断引起强烈反响,其中,《素质教育在美国》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爱弥儿》”。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如此的沉稳和富有逻辑性,读起来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作者似乎运用了极大的耐心,去梳理和辨析“素质教育”在美国这片土壤上是如何被定义、演变和实施的。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那几个章节。不同于国内常见的那种强调技能培训和标准化流程的论述,书中对美国教师在专业自主权、协作文化以及持续学习方面的探讨,展现了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生态系统构建思路。他们是如何在制度层面保障教师的专业地位,使得教师能够真正成为课程的设计者而非单纯的执行者?书中详细阐述了从州级标准到地方课程设计的层层衔接,以及评估体系如何反哺教学实践,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种对体系化建设的深入挖掘,远超出了我们通常理解的“素质教育就是搞活动”的肤浅认知。整本书的论证过程如同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无论是政策制定者、学校管理者还是课堂教师——都在特定的位置发挥着作用,共同驱动着整个系统的运转。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成功地将宏大的教育哲学探讨,融入到了对美国基础教育实践的微观考察之中。它就像一个棱镜,折射出素质教育理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呈现出的复杂光谱。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技术整合与素质教育之间关系的论述,这与我们当下热议的数字化转型息息相关。作者并未将技术视为万灵药,而是审慎地分析了技术在促进个性化学习和资源获取方面的潜力,同时也警示了“数字鸿沟”可能如何加剧原有的教育不公。通读全书,我体会到一种强烈的使命感——真正的教育变革,必然是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与自下而上的教师专业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本书没有提供简单的“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极其清晰、充满洞察力的“思考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在自身的文化语境中,构建一套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它为我未来的研究和思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翻开这本书时,我原本以为会看到一套可以直接“复制粘贴”到我们本土实践中的“美国经验”,但很快我就发现自己错了。作者黄全愈的笔触,与其说是在介绍经验,不如说是在提供一个观察和反思的独特视角。他对于美国K-12教育体系中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软技能”培养,进行了极其细腻的描述,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地体验了那些跨学科项目和基于探究的学习模式。然而,真正让我耳目一新的是他对“公平性”这一主题的关注。书中没有回避美国教育体系中存在的巨大鸿沟,那些围绕学区划分、精英私立与公立教育资源差异的描述,非常尖锐且具有现实意义。这让我意识到,任何教育模式的引入都必须与特定的历史脉络和社会结构相结合,否则,照搬来的可能不是先进的理念,而只是新的不平等。这种拒绝理想化、直面现实的写作态度,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扎实、沉重却又极其宝贵。它不是一本读起来轻松愉快的读物,更像是一份需要仔细研读的教育社会学报告,充满了对复杂现实的敬畏。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教育改革的观察者,我发现黄全愈教授的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罕见的、跨越文化壁垒的深度对话。它不像某些翻译作品那样,只是蜻蜓点水地介绍成功案例,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成功背后的驱动力和潜在的代价。书中所涉及的对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具体教学策略,那些围绕“真实世界问题解决”展开的课程设计实例,为我提供了非常具体可操作的思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评估”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颠覆性的阐述。他挑战了传统测验的局限性,转而探讨了作品集、表现性评估等方式如何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对评估工具本身的深刻反思,恰恰击中了当前应试教育体系的痛点。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感到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我们常常抱怨的“素质教育落地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素质”的测量方式还停留在旧时代的框架内。这本书无疑是打破这种思维定势的一把利器。
评分这本《大教育书系: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的作品,读完之后,我心中的震撼久久不能平息。它像一剂猛药,直击了当下教育领域中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却又深感疲惫的弊病。书中对美国素质教育体系的深入剖析,绝非停留在教科书式的介绍,而是充满了对核心理念的拷问。作者似乎带着一种近乎“解剖刀”般的精准,将美国教育的优点和局限性都毫不留情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特别是关于“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概念,书中并未将其简单化为一句口号,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数据,展示了它在实际操作层面是如何与文化土壤、评估体系相互作用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看似成功的改革背后,所揭示的社会张力和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这使得整本书的视野非常开阔,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教育学理论,而是将教育置于更宏大的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背景下进行审视。那种对教育本质的追问,那种对未来方向的探索,让人在合上书本时,不禁陷入深思:我们所追求的“素质”,究竟是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螺丝钉,还是能够独立思考、具有创造力的个体?这本书给出了许多启发性的答案,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去提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