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教育书系:素质教育在美国6--你也能够上哈佛(素质教育在美国全新修订版)
定价:36.00元
作者:黄全愈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3549635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实战性。本书以实例为基础,侧重留学申报的策略研究,极具实战性。
2.性。作者在美国高校工作多年,一直从事比较教育研究,熟谙美国招生的每一个环节,了解绝大多数名校的招生标准。
3.本书得到朱永新、李希贵的倾情作序,新教育研究院、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中华教育改进社推荐阅读。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全面细致地介绍美国高考、大学招生、留学名校的策略指导书。作者从对比中美两国的高考制度和招生制度入手,全面地分析了美国高校的招生理念和运作模式,详细地介绍从初中提前预考到被大学录取的整个过程中,考生如何应对每一个环节所面临的挑战,包括如何准备入学考试,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名校,如何通过考分之外的因素获得招生老师的加分,如何包装申请材料从而*终获得大学的认可。作者还以五份不同的申请美国名校的材料为例,具体细致地分析每一份材料的得失,展现美国名校招生的不同思路,让有志留学美国名校的考生明确奋斗的方向。
目录
代前言1
章:谁不赞成取消高考?1
30年前的入学申请书3
沉重的代价6
“扩招”不是绝招8
不算数的“高考”11
第二章:美国学生也有“黑七月”吗?15
3 1 对比 3-117
为啥考试?19
美国的统考多如牛毛20
复习 = 作弊吗?24
“学什么,考什么”VS“考什么,学什么”25
第三章:你想知道美国大学招生的“秘密公式”吗?29
“听说耶鲁有‘神秘公式’”31
揭开“秘密计算公式”的面纱33
“高考” 平时成绩 排名38
第四章:为什么160个“高考状元”进不了哈佛?45
少一分不少,多一分不多47
关于“雷锋”和其他50
“行动”和吃甜面包圈比赛54
决定命运的综合指数58
第五章:如果你试当一次美国大学招生办的审核官61
个申请者64
第二个申请者68
第三个申请者73
第四个申请者77
第五个申请者80
第六章:美国高校青睐“工农兵”大学生?87
流浪女读哈佛89
波士顿的《一个也不能少》91
“杀富济贫”的矛盾93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94
团长被,将军上宴席97
富人的孩子也打工?99
第七章:有没有“后门”可走?103
推荐与“后门”105
招生办里的秘密111
有肥皂票,才有后门115
第八章:要不要给少数民族加分?121
密执安大学成被告123
亚裔——今日的犹太人126
Leagacy 情结130
体育特招生134
第九章:大学“追求”学生?还是学生“追求”大学?139
提前录取141
常规录取145
滚动式和开放式148
大学当“孙子”,学生做“大爷”151
学生变“孙子”,大学成“大爷”156
大学低三下四,学生得意洋洋158
第十章你感觉星期三怎么样?161
100年前,张之洞说……163
各领,竟是学生考自己164
你感觉星期三怎么样?169
作文题的比较179
第十一章:开卷作文,不怕作弊吗?183
作弊,一个古老又现代的话题185
美国老师这样改作文186
为什么美国人不怕作弊?189
写作与包装192
等是等不来的195
闭卷作文的弊端198
人类文明的精华是“开卷作文”201
第十二章:哈佛申请表不厌其“繁”吗?205
望远镜和万花筒207
表格一,平淡出奇208
表格二,镜中的你210
表格三,想起“”的档案217
“恋爱”调查表228
第十三章:哪所美国大学适合你?237
自由恋爱和捆绑婚姻239
美国也有“高考移民”242
该你抛绣球了244
申请奖学金247
“划算”的大学252
便宜的大学254
贵的大学257
从大学排名,看办学差异260
第十四章:怎样先把一只脚迈进美国大学?265
先迈一只脚267
如实包装268
特殊技能274
投资与捐款276
专业选择277
面谈玄机279
七零八碎285
第十五章我们在等谁?289
满天的彩霞总是始于一抹晨曦291
难能可贵的缺陷297
我的呼吁299
第十六章与哥伦比亚大学、西北大学、
迈阿密大学招生专家的对话307
与弗达先生的对话309
与翰姆先生的对话312
与奎茨博士的对话319
与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董德刚的对话328
与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宗俊峰的对话332
附表336
答案338
参考资料340
作者介绍
黄全愈,旅美教育学家。先后担任美国迈阿密大学亚洲、亚—美学科部主任,孔子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老教授协会基教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被迈阿密大学授予“(学术)重大影响奖”,并被提名为杰出教授。
黄全愈是中美教育和文化比较专家,他长期致力于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其作品《混血虎》曾荣登《纽约时报》《出版家周刊》推荐书单。所著中美教育比较系列,在中国教育界不断引起强烈反响,其中,《素质教育在美国》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爱弥儿》”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方式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枯燥的教育理念,通过生动、亲切的笔触描绘出来,仿佛你不是在阅读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而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它那种娓娓道来的节奏感,没有那种教科书式的说教,而是充满了生活化的场景和真实的情感流露。读起来非常放松,但深入思考后,又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见解。它不仅仅是在讲述“美国教育是什么样”,更是在探讨“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什么”,这种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让人在轻松阅读之余,也能获得不少启发。那些恰到好处的比喻和类比,使得复杂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即便是对教育领域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并从中汲取到有价值的养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文字设计也颇为用心,读感舒适,让人愿意沉浸其中,一页一页地翻下去。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纪录片,通过不同的章节和主题,立体地展示了某个宏大的教育图景。我发现它最成功的一点在于,它没有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而是呈现了一种复杂而多面的现实。在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力求客观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独特的观察和判断。这种平衡处理,使得全书的论述既有理论支撑,又不失烟火气。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性案例的剖析,简直是入木三分,将美国教育体系中那些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以及可能存在的弊端,都做了细致入微的描摹。读完之后,脑海中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仿佛自己也参与了一场深入的实地考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开阔的视野,对于理解全球教育趋势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极其扎实,但最吸引我的却是它所蕴含的批判性思维的火花。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简单的介绍或赞美,而是用一种审视的、解构的目光去看待现象背后的逻辑。这种不盲从、不轻信的态度,是这本书价值所在。它挑战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观念,迫使读者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正在接受的教育模式。我特别喜欢那种在看似平和的叙述下,暗流涌动的思辨张力。这种深层次的对话,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变得极富挑战性——挑战你的固有认知,引导你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读物,而是那种需要反复咀嚼、时常回顾的案头书,每次重读,可能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具有个人色彩,有一种老派知识分子特有的那种沉稳与热情并存的气质。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对教育事业的深深关怀,是能穿透纸页直达人心的。我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记录事实,更像是在履行一种责任,希望通过自己的笔墨,为读者搭建一座连接不同文化教育理念的桥梁。这种人文关怀贯穿始终,使得即便是探讨宏大议题,也充满了温度。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一些细微的观察点所打动,这些点滴之处,体现了作者对教育实践的深刻洞察,也体现了他对个体成长的由衷期盼。它像一剂强心针,给人以力量和方向感,而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节奏感极强,仿佛作者深谙如何调动读者的好奇心。开篇往往就抛出一个引人入胜的场景或疑问,然后层层剥茧,逐步深入到核心议题。这种“钩子”式的写作技巧,使得全书的阅读连贯性非常好,让人难以停手。此外,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不同层级的受众时,切换自如。对于专业人士,他能提供足够的深度;对于普通读者,他又总能找到最易于接受的切入点。这种对文本受众的精准把握,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沟通能力。整本书读下来,结构紧凑而不失灵动,信息密度高而不显拥挤,是一次非常高效且愉悦的阅读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