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从心开始:让家庭教育更有效
定价:38.00元
作者:索晓伟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17124214
字数:
页码:24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从心开始:让家庭教育更有效》针对父母教育孩子缺乏明显效果的现象,从父母常见的教育方式中,点出他们的症结所在,并从冲动、依赖、自卑、虚荣、自负、抑郁、叛逆、任性八个方面,对孩子的心理进行剖析,让家长明白,孩子是“怎样想的”,父母“错在哪里”,并用事例来告诉父母用什么方法去教育孩子,才会有效果。
目录
章 克制冲动
做事缺乏理智
管人没管心
强化孩子的自制力
学较压制了孩子
给孩子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
成人教育重要
父母的态摩和方法决定孩子的命运
冲动使人智昏
第二章 摆脱依赖
依赖是多方面的
大事小事父母包办
自立是逐渐培养的
别让孩子成“网虫”
给孩子的比网络更多
依赖是悲剧的开始
第三章 克服自卑
对自己过于没信心
孩子是被你骂差的
发挥孩子的优势
比较是自卑的根源之一
对孩子不要有偏见
贫穷造成的自卑难治疗
用孩子的优点淡化贫圃的忧患
自卑使心理
第四章 摈弃虚荣
虚莆,是一个度的问题
家有儿女爱打扮
润物细无声
都是时尚惹的祸
用事实说话
都是面子在惹祸
教育孩子接受自己的不足
虚莆是罪恶之源
第五章 战胜抑郁
抑郁使心灵禁闭
让孩子摆脱抑郁
心病没从心上医
和孩子多层朋友关系
抑郁使人走上不归路
第六章 远离自负
不可以太自信
孩子的自信过了头
赞赏和批评恰到好处
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
学会与孩子交流
孩子瞧不起亲戚
让孩子看到他人的长处
自负的人经不起失败
第七章 告别叛逆
那是一种发泄
父母把孩子推向自己的对立面
注重孩子的心理感受
孩子恨父母
站在孩子的立场上
孩子说话很伤人
不要使孩子心里有气
老师不能众“生”平等
结合实际给孩子定目标
作者介绍
文摘
《从心开始:让家庭教育更有效》:
管人没管心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家长看来,自己大的责任就是“管”好自己的孩子。很多父母对自己教育的要求就是能“控制好”自己的孩子,这也是父母对孩子直接的要求。父母认为,只有孩子听话了,一是自己的教育就会变得容易;再者,就是孩子会走自己给他所指的那条正确的路。但事实往往会与父母的期待相反,更多的孩子是不听话的。这种不听话的孩子,重者会惹出很多事端,轻者也会不停地制造出一些小的麻烦。
不同的父母对于孩子的冲动现象,会用这样那样的方式进行教育,但就是丝毫没有效果。很多孩子在自己的错事发生以后,他们也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时隔不久,他们又会犯同样的错误。家长对孩子的这种现象下的结论是:孩子不知道改正自己的错误。在家长的眼里,孩子的这种屡教不改是卑劣的秉性。在这里要提醒的是,孩子有什么不是,仅仅是他的缺点而已,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自己就先不要在心里给这个孩子下“品德败坏”的结论。父母如果认为孩子是卑劣的,那么父母就不会教育好孩子。这就像一个雕刻家,分别在石头和蓝田玉上做雕刻,在玉上和在石头上作雕刻时的心态不同,他会把自己设计出经典的花纹刻在玉上,对于石头上的纹饰就会随意一些。父母教育孩子往往也是这样,一旦你认为他是“石头”,即使孩子是“玉”,你也会像“石头”一样对待他,家长对“屡教不改”的孩子在教育上容易产生偏离。
父母的教育没有效果,很大部分原因是父母对孩子的认识不够。孩子屡教不改,有时并不是孩子有意去犯同样的错误,而是在孩子的心里,总是戒不掉他对做这件事的冲动。
有这样一个很经典的故事,说爱因斯坦小时候拆了指南针,想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结果是里面什么也没有。父母知道这件事以后,并没有责备爱因斯坦,而是告诉他指南针的原理,使爱因斯坦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这个故事在中国流传了很多年,但很多父母说给孩子听的目的,仅仅是作为激励孩子要有探索精神的一个事例,父母不会对这个故事有更深的思考。
爱因斯坦拆指南针,是因为指南针有趣,这种“有趣”就激起拆了它的冲动。当时,爱因斯坦发现里面什么也没有的时候,指南针还是有趣的,而且还增添了一种神秘感。设想一下,这个时候,他的父母不去给爱因斯坦解释这种有趣,而是对爱因斯坦进行责备的话,我们先不说他们在扼杀一个天才,至少指南针在爱因斯坦的心中,就显得更加神秘有趣了。当爱因斯坦再得到一个指南针的时候,不仅比先前多了一点神秘,而且他还想把这个与先前的指南针作一个比较,爱因斯坦要拆开新指南针的冲动会更强烈。这样,在拆指南针的事上,爱因斯坦也会“屡教不改”的。但事实是,他的父母解决了造成爱因斯坦冲动根本的东西——心里的好奇,他们使爱因斯坦明白指南针是怎么回事,这样,爱因斯坦对指南针的兴趣就跨越了指南针的本身,而被引到探索更多的东西上去。
……
序言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教育”这个听起来很严肃的词汇,拉回到了“生活”本身。它没有提供任何速成的秘籍或保证成功的承诺,这恰恰是它最可贵的地方。它倡导的是一种持续的、动态的、带着自我迭代的育儿过程。作者坦诚地分享了自己在教育旅程中遇到的挫折和领悟,这种坦率极大地消除了读者的羞耻感和孤独感。当我看到书里描述的某个场景,感觉就像是照见了自己一周前刚经历的一场家庭小战役时,我明白,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摸索。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参照系——不是和别人比较,而是和昨天的自己比较,今天的进步在哪里。这本书更像是一把“安全桨”,它不保证你永远不遇到风浪,但它教会你如何稳住船舵,如何在波涛中找到属于自己家庭的航向,这对我来说,比任何教条都更有力量。
评分我必须称赞作者对于“亲子关系中能量流动”的洞察力。这是我读过的所有教育读物中,少有的能将心理学与家庭互动如此巧妙结合的典范。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独立、有担当,但我们却忘了,这种“独立”恰恰需要父母先松开紧握的手。书中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来阐释“边界感”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告诉孩子“这是你的事”,更重要的是父母如何在这个过程中管理好自己的“不适感”和“控制欲”。特别是关于青少年期的描述,简直是神来之笔。当孩子开始疏远、对父母的意见表现出抵触时,我们很容易将其解读为“叛逆”或“不爱我了”。但作者的视角是,这恰恰是孩子在努力构建自我独立身份的标志。这本书帮我理解了,爱孩子,有时候意味着要忍受暂时的推开,要给他们的翅膀提供足够的空间去试探风的力量。这种深层次的理解,让我在面对孩子的“反抗期”时,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焦躁。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完全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又极其真诚的朋友在跟你促膝长谈。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处理冲突和设立界限的那些章节。过去,我总是在“严厉管教”和“彻底放任”之间摇摆不定,弄得孩子也无所适从。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温和而坚定的沟通模式。它教会我如何识别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信号,而不是只盯着那个“不听话”的表象。举个例子,当孩子因为玩具被抢而大发脾气时,我不再是第一时间去呵斥他“不许哭”,而是先蹲下来,用平静的语气描述他的感受:“你现在很生气,因为你的积木被拿走了,对吗?” 这种“看见”和“确认”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也为我们后续建立规则打下了信任的基础。这种方法论的实用性极高,而且执行起来并不费力,因为它更多的是一种心态的调整,而不是一套僵硬的步骤。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自己总是束手束脚,不知道该怎么拿捏分寸。市面上那些育儿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读起来枯燥乏味,要么就是各种“成功案例”的堆砌,让人看了心里压力更大。而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它不讲那些虚无缥缈的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父母内心世界的调整。我尤其欣赏作者强调的“接纳自我”和“放下完美主义”的观点。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其实是我们自己未竟的心愿投射。这本书引导我深入反思自己原生家庭对我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是如何不自觉地渗透到我日常育儿行为中的。它像一面镜子,让我看清了自己的盲点和情绪触发点。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总是焦虑地追赶“别人家的孩子”的母亲了,而是更自信、更松弛地站在了孩子身边,愿意去倾听他们真正的需求,而不是急于用我的“经验”去修正他们。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带来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家庭氛围都变得更和谐了。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它不是一个平铺直叙的指南,而是更像一个引导探索的迷宫。不同章节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闭环。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仪式感”和“家庭叙事”构建的部分。我们常常忙于日常的琐碎,忽略了去创造那些能沉淀为家庭记忆的瞬间。作者鼓励我们有意识地去设计一些小的家庭仪式,比如固定的“周五电影之夜”或者“感谢卡片交换时间”。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实际上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家庭的文化底色和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结。它让我意识到,有效的家庭教育,从来都不是只发生在“上课时间”或“批评时刻”,而是在每一段日常的、不被重视的碎片时间里积累起来的。读完这个部分,我立刻动手改造了我们家的餐厅角落,加入了一些能体现我们家庭价值观的小物件,效果出奇地好,孩子也开始更珍惜这些“我们家”的专属符号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