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教出一个好宝贝的52个细节》为《完美人生系列丛书》之一,主要介绍如何教养宝宝等知识点。以具有亲和力的一句话作为标题,以讲故事的形式生动地再现场景,有的是小知识介绍,有的是专家点评,主要为新妈妈解决育儿方面的一些细节问题。
作者简介
兰政文,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儿科系,从事医学教育与临床30余年。撰写大众医学文章近万篇,散见于《大众健康》、《大众医学》、《家庭医生》、《妈妈宝宝》、《文汇报》、《大众科技报》等上百家报刊,先后获中华医学会“三优”征文一等奖、中国科协“生命与健康”征文金奖。已出版《解读宝宝的奥秘》、《人体奥秘使用手册》、《宝宝怕什么》等8部医学科普书籍。
目录
加上细心减去粗心,为宝宝成长护航
细节1:宝宝活动,安全第一
细节2:妈妈的吻有商量
细节3:宝宝的“洗刷刷”工程
细节4:教会宝宝擤鼻涕
细节5:护好宝宝的乳牙
细节6:为小小包皮摆功
细节7:保卫宝宝的生育力
细节8:守护宝宝夜夜好梦
细节9:巧招应对宝宝夜哭
细节10:勤练“小脚丫”
细节11:宝宝防暑,8招搞定
细节12:新妈妈,夏天别玩“小聪明”
细节13:全方位打好灭蚊之战
细节14:春夏之交,调好宝宝的胃口
细节15:冬雾谋害宝宝健康
精彩书摘
细节1:宝宝活动,安全第一
健康的宝宝总是活泼好动的,而勤于活动又可促进体格与智力发育,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但活动又蕴涵着不安全的因素,往往成为宝宝出事的契机,诸如摔倒、跌伤等等。切莫小看这类事故,轻者招来痛苦,重者可危及宝宝的生命。举个例子,健康报曾报道一个小女孩昏迷达11年之久。经医生采用颅脑CT检查发现,造成患儿昏迷的直接凶手是一个巨大的颅内血肿。那么,这个血肿又是源自何处呢?追问其父母才知道,患儿1岁时曾不慎从床上摔下,引起颅内出血,但体表没有伤痕,未能引起家长的重视,加上小孩不会说话,以致所出血液淤积于颅内逐渐形成血肿,压迫脑组织而成为植物人。由此可见,树立起宝宝活动安全第一的意识有多么重要。
宝宝最易出事的时段
有关专家一份关于儿童事故的调查资料显示,从一年12个月来看,虽然每天都有出事的可能性,但以5、7、9、11月等几个月里频率较高。例如5月份,宝宝对一些游戏器械已相当熟悉,甚至产生烦腻感,便开始探索一些更新更有刺激性的活动,故易摔跤或跌伤;7月份天气炎热,注意力难以集中,且出汗多,易打滑;9月份时,刚刚度过暑假,耍心还未收回,一旦有机会活动,他们是不肯放过的;而在11月份,气温与环境都较宜人,故成为儿童一年中各种活动开展得最多的季节,因而发生事故的几率增加,高于其他月份。
至于一天之中,宝宝惹是非、招麻烦大多在下午三四点钟后到傍晚这段时间,其奥妙与人体的生理调节有关。以体温为例,早上偏低,上午渐渐升高,下午4点左右升到一天中的高峰,因而早上忍耐力强,随着体温逐渐上升,忍耐力逐渐减弱,而精力、体力、情绪也随之变化。到傍晚时,宝宝易动性增强,自制力最差,故易出事。
了解了这一规律,父母、幼儿园或小学的老师可要注意了,在这些时间段要格外关注宝宝的安全,以避免事故发生。
容易出事的宝宝
凡是宝宝都有出事的可能,但比较起来,以下几种孩子出事的几率较高:
一是智力较低的宝宝,他们往往不能对事故全面理解和进行正确判断,在遇险时常常不知所措。
二是体格发育较晚的宝宝,由于手脚功能较差,体力弱,灵活性差,面对紧急情况缺乏应变能力。
三是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宝宝,这些孩子易冲动、好胜、倔犟、脾气暴躁,容易与小伙伴发生冲突而滋事,甚至打架斗殴。
四是动作迟钝、依赖性强、神经质的宝宝,容易出事而遭受伤害。
假如你的宝宝属于上述中的一种,就应当在安全上多花点心思,给予特别照看,以保无虞。
不慎摔倒怎么办
如果孩子不慎摔倒了,该怎么办呢?生活中最常见到的场面是:父母马上跑过去抱起来,或者喂奶或者给点零食,哄住孩子不哭了事。其实,这是一种缺乏医学常识的举动。正确之举是,应仔细观察并判断孩子是否受伤以及伤势轻重,并决定是否去医院。具体不妨“一看”、“二问”、“三查”:
一看:看孩子倒地时的姿势与状态,如看脸色有否异常,手脚是否能动,身上有无外伤或起青包、出血、血肿等。
二问:询问宝宝什么地方疼痛,胸部、肚子、头部有无不适的感觉。
三查:检查全身各个关节是否有问题。先让孩子做几次蹲下、起立的动作,接着让孩子伸展胳膊、活动手腕、左右转头。再让孩子反复做几次弯腰挺身动作。最后让孩子张口,看牙齿有无松动或脱落、口腔有无破损。即使上述检查完全没有问题,还要继续观察1~2天。主要观察宝宝的大小便有无变化,如大便变黑、小便呈血色或黑色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送医院,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减少宝宝受伤的策略
首要一条是加强对宝宝手脚活动的训练,让他们学会“跌倒”,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大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你要摔倒时,会不自觉地迅速保护人体最重要的部位,如立即闭上眼睛以保护眼球,用手抱住头部以防头受伤,在着地时用手臂支撑一下防止摔伤面部器官等。而孩子的手却缺乏这样的“本领”,以致摔倒时脸面着地,或碰掉门牙,或摔破鼻子,甚至刺伤眼睛。为什么会这样呢?那就是大人给孩子的手提供的训练机会太少了。如父母在孩子学步过程中总是牵着孩子的手,孩子便丧失了体会手臂在摔倒时的用场。再如,怕孩子摔倒而过多限制他们的活动,不让打秋千、玩攀登架,致使他们的胳膊与臂力得不到足够的锻炼,保持平衡的能力得不到加强,一旦突然摔倒,便无法自我保护而酿成悲剧。因此,家长要鼓励孩子多活动,特别是多做锻炼手脚的活动,以获得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即使跌倒了,也会将损伤减少到最低程度。
其次,训练宝宝走路期间,少用或不用学步车。最好选择平坦安全的地方,如草坪等处,让他独立行走。开始时可能摇摇晃晃,走不稳当,但他们可以放开手脚,自己去体验、去摸索,在提高行走能力的同时增强把握平衡的本领,特别是发挥两手在活动与自我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再次,大人要有防范意识,对于宝宝的独立活动做到“放手不放眼”,将孩子的行为纳入自己的视野之中。一旦有险情出现,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最后一点,对于大一点的孩子要加强安全教育,认识各种险情的危害,教会他们如何避险,尤其是在险情猝然降临时如何紧急应变,最大限度地求得安全。
细节2:妈妈的吻有商量
说到妈妈的吻,你的耳旁一定会响起这样的歌声:“妈妈曾给我多少吻,吻干我脸上的泪花,温暖我那幼小的心。妈妈的吻,甜蜜的吻,叫我思念到如今……”的确,妈妈的吻温暖而又甜蜜,如同春风化雨,在孩子的健康成长尤其是精神发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妈妈的吻功效卓著
【促进触觉发展】
早在娘胎里,小家伙就开始喜欢妈妈的抚摸了——如果你用手轻轻地抚触崛起的肚子,他会感到非常惬意。出生以后,对充满母爱的皮肤接触更为依恋。哪怕母亲一个小小的不经意拥抱或亲吻,对他的触觉功能发展都是一种良性刺激,增加他的触觉经验积累,是他学习人际交往的起步。
从感觉发育的进程看,触觉系统早在胎儿时期就已经发展。触觉是一种很重要的感觉,通过皮肤接受物体的感觉、冷热温度与痛痒等刺激,而皮肤覆盖体表,在人体所占的比例最大,故触觉经验对孩子日后的操作能力、情绪与人际交往有着巨大的影响。
到了婴儿期,触觉功能的发展意义更大:首先,宝宝能从被触摸中感受到爱。道理很简单,生命的存在与壮大不仅需要吃喝拉撒睡等物质关怀,也需要母亲的爱等精神食粮来滋养,而妈妈的触摸或亲吻无疑是输送母爱的渠道之一。同时,在母亲的触摸及亲吻中,宝宝的触觉神经得以学习如何处理来自外界的刺激,学习判断与识别刺激的性质与重点,逐渐分辨哪些刺激是安全的,哪些是需要避让的,进而作出灵敏且安全地应答。
其次,随着自身触觉功能的发展,手脚等肢体的活动能力得以提升,能做更多更高级的动作,如抓握玩具或练习爬行,接触的环境越来越广泛,利用触觉辨认环境的能力日益增强,学习新事物的兴致相应提高,从而扩展与孩子或大人互动的机会,有助于社交能力的培养。
另外,据专家观察,假若一个孩子在婴儿期的触觉经验没有得到满足,长大后有可能会对特定的触觉刺激产生依赖,这也是某些孩子出现恋物现象的症结之一。例如非要抱着小毯子才睡得着,习惯啃咬手指等。因此,妈妈多拥抱与亲吻孩子,使小婴儿充分感受到母子间亲密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满足其心理需求,则可尽早摆脱依赖,增强独立生活能力。
【提升免疫力】
这样的生活场景你肯定见过:当宝宝在游戏或玩耍中不慎受伤,如手指碰痛时,妈妈抱着他轻轻地吻一吻手指痛处,宝宝的脸随即阴雨转晴而破涕为笑——妈妈的吻如此神奇,如同一剂止痛灵丹,有科学道理吗?
科学家的回答是肯定的,他们在长期的探索中发现,人脑的某些细胞膜上有一种特别的结构——吗啡受体,一旦与吗啡结合,即可产生欣快感,吸食鸦片(含有吗啡)镇痛的奥秘就在这里。可你知道吗?人脑本身就能产生吗啡,这是一种与自然界吗啡的化学结构相似的物质,被称为“内生吗啡”,同样能止痛并产生快感,故又称为快感荷尔蒙。不难明白,一个人的痛觉是敏锐还是迟钝、精神上是愉快还是烦忧或抑郁,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脑内产生的“内生吗啡”是多还是少。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就能够促进脑内“内生吗啡”的分泌量增加。换言之,妈妈的吻使宝宝体内产生了“内生吗啡”,因而能使疼痛减轻或消失。
不仅如此,妈妈的吻还有提高宝宝免疫力的作用。原来,通过和孩子亲吻,母亲从孩子嘴里吸进并吞咽了他的细菌,细菌刺激母体,使母体产生了相应的抗体,然后抗体又通过哺乳返回到宝宝体内,宝宝便获得了抵御这类疾病的“秘密武器”。
【滋养心理】
母亲柔软的嘴唇接触宝宝,有助于宝宝神经松弛,产生舒适感,堪称为宝宝的最佳心理稳定剂。
亲吻有时也惹祸
说了这么多亲吻宝宝的好处,是不是亲吻可以随意为之多多益善呢?也不。儿童保健专家告诉们:母亲的吻有时候是不宜的,因为可能给孩子招惹麻烦甚至灾难。对此,你或许将信将疑,那就看看两个例子吧:
刚满周岁的当当,生日后的第二天就因高烧不退住进了医院,医生诊断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原来是生日那天,妈妈非常高兴,亲了他好几次,而当当体质一直较弱,妈妈又患有慢性扁桃体炎,口腔里的细菌趁机跑进了孩子的咽部,侵犯稚嫩的扁桃体而发炎。挂了几天盐水,当当才逐渐好转。
雪雪的遭遇也不美妙,妈妈在一家化妆品专卖店做销售领班,每天上班前都要对镜精心勾描一番,因而以精干优雅的良好形象赢得了顾客、同事以及上司的夸奖。然而不幸的是宝贝女儿雪雪却屡屡遭殃,密密麻麻的小红点在小小脸蛋上此起彼伏,轮番“闪亮登场”。医生开始怀疑给孩子喂了过敏的食物,可保姆一再否认,后来注意到妈妈的脸,问她是不是一直在使用化妆品,并经常亲吻孩子,得到肯定回答后,谜底也就揭开了,原来是妈妈脸上的化妆品成分,通过亲吻刺激了雪雪的面部皮肤,发生了过敏反应所致。
瞧,本来是好事的亲吻就这样变成了坏事,奥妙何在呢?以前一种情况为例,亲吻时妈妈的口唇同宝宝口唇作零距离的接触,潜藏在妈妈口腔里的病原微生物如病毒或细菌,通过唾液而传给了宝宝,大人的抗病能力强而孩子的免疫系统稚嫩,制造抗体的能力较弱,故大人安然无恙而宝宝却“不堪一击”。由此可见,当妈妈患有疾病时,亲吻就可能成为传病的一种媒介了。
……
前言/序言
教出一个好宝贝的52个细节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