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天 氛围塑造: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1
1 耳濡目染,让家充满学习的氛围/2
2 用父母自己的进取心影响孩子/5
3 陪伴是好的教育,跟孩子一起学习/8
4 不要视玩耍为学习的天敌/10
5 游戏也能提高学习能力/13
6 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16
第2天 快乐引导:让孩子自己爱上学习/19
1 纠正孩子的心态,学习是为了什么/20
2 每个孩子都能爱上学习/22
3 成绩是学出来的,不是逼出来的/25
4 选择好书,让孩子爱上阅读/28
5 把孩子的学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31
6 厌学的情绪是如何产生的/33
7 让孩子的天赋在兴趣中得到培养/36
8 引入游戏教育法,让孩子边玩边学/40
第3天 激励法则:重塑孩子学习的自信心/42
1 赏识孩子,从多角度激励/43
2 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比较/46
3 让孩子获取自信/49
4 及时表扬孩子的每次进步/52
5 真诚赞美孩子,而不是敷衍/55
6 别让“笨”字夺走孩子的自信/57
7 及时提出意见,让孩子自信而不自大/60
第4天 矫正习惯:帮孩子解决学习中的问题/63
1 孩子学习中的问题多是习惯的累积/64
2 鞭策孩子,调动孩子的积极性/67
3 帮助孩子攻克他的弱项/70
4 不懂装懂的“乖孩子”要警惕/72
5 刻苦勤奋,成绩来不得半点偷懒/74
6 教孩子调控自己的大脑,时刻保证状态佳/77
7 掌握用脑的佳时间/81
8 不能纵容孩子的半途而废/84
第5天 方法制胜:教知识不如教给孩子方法/87
1 学会一个方法胜过背下一本书/88
2 学习技巧,甚至比知识更实用/90
3 趣味学习法,让孩子远离枯燥/93
4 鼓励孩子参加学科竞赛/96
5 参加学习小组,和同龄人一起进步/98
6 没有好只有优,发现孩子的“学习优势”/100
7 让孩子感受目标的重要性/104
8 和孩子一起制订合适的学习计划/106
第6天 开启思维:引导孩子掌握思考的技巧/110
1 思考的步是提问,鼓励孩子多问/111
2 认真回答孩子的每一个“为什么”/114
3 引导孩子多提问和质疑/117
4 留出空间,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119
5 不要用大人的思维左右孩子/122
6 用发散思维解放孩子的头脑/126
7 鼓励孩子进行逆向思考/129
8 类比思维帮孩子找到未知的捷径/132
第7天 效率练习: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135
1 帮孩子树立起时间观念/136
2 与孩子一起做时间表,安排好作息/138
3 分清轻重缓急,优化事序,有选择地学习/141
4 “帕累托定律”的启示,80%的时间该用在哪里/144
5 让孩子利用好零碎时间/147
6 学会自律,狙击“时间杀手”/150
7 对干扰说“不”,严格掌控自己的时间/153
8 让孩子养成“日事日清”的习惯/156
第8天 远离粗心:帮助孩子学会仔细和专注/160
1 专心致志,是学习扎实的钥匙/161
2 远离三心二意,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164
3 掌握高效记忆策略,帮孩子提高注意力/167
4 教会孩子培养专注力的方法/170
5 抓住学习关键环节,集中力量解决重点/173
第9天 抓住效率:让孩子在学校收获更多/178
1 课前预习和练习是的习惯/179
2 向课上时间要效率/182
3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如何解决/186
4 鼓励孩子成为课堂提问高手/189
5 要经常总结,建立学习的“检修站”/192
第10天 培养心态:不要让孩子输在考试的心理上/196
1 正确认识孩子的“考试焦虑”/197
2 不要对孩子的分数表示出“过分关注”/200
3 让孩子明白,努力的过程同样重要/203
4 把惧考心理驱逐出孩子的心灵/205
5 教孩子轻松化解考试压力/208
6 如何让试卷上的错误变得有价值/211
查看全部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它对“动机”这个核心问题的深入剖析。很多家长都在抱怨孩子不爱学习,但很少有书能真正把“为什么孩子不爱学习”这个问题拆解得如此细致入微。作者似乎非常理解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变化和认知局限。比如,书中提到了一种“掌握感”的建立,这让我茅塞顿开。以前我总是盯着分数和排名,总觉得孩子只要学得好就是爱学习的表现,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如果孩子没有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我能行”的成就感,那么所有的外部激励都只是暂时的安慰剂。书中举了一个关于搭建乐高模型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从“被动接受任务”到“主动探索乐趣”的转变过程。阅读这些章节时,我感觉自己仿佛上了一堂生动的儿童心理学课,而且所有的理论都配有清晰的生活案例作为支撑,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乏味,反而有一种豁然开朗的畅快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抓眼球了,那种明亮的黄色和跳跃的字体,一下子就让人感觉充满了活力和希望。我通常对这种“教育方法论”的书籍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很多内容都是空泛的说教,但这本书的包装却透露出一种务实的态度。它不像有些书那样用深奥的理论来吓唬人,而是像一个亲切的邻家大哥在跟你分享经验。我记得我是在一个书店的角落里偶然翻到的,当时正是为我家孩子最近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而焦头烂额的时候。这本书的厚度适中,拿在手里感觉内容充实,却又不至于让人望而却步。书脊上的那句宣传语也很有趣,它没有用那种夸张的“立马见效”的措辞,而是强调了一种长期、可持续的培养过程,这正是我所追求的。我当时就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些真正能落地的指导,而不是那些听起来很美却难以实践的空谈。那种从封面设计到排版风格传递出的亲和力,成功地引起了我的好奇心,让我毫不犹豫地把它带回了家。
评分在内容结构上,这本书的编排体现出极强的逻辑性和可操作性。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各种学习技巧,而是建立了一个清晰的“诊断—干预—评估”的闭环系统。第一部分聚焦于理解孩子,第二部分提供工具箱,第三部分则着重于家长自身的调整。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学习环境重塑”的那一章。它没有流于形式,比如“把书桌收拾干净”这种表面的建议,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空间布局来激发孩子的内在探索欲。书中甚至配有简单的插图,展示了如何设置一个既有秩序感又不失趣味性的学习角落。这种从宏观理念到微观执行的无缝衔接,让我感觉自己拿到了一份可以立即开始执行的行动指南,而不是只能束之高阁的理论参考书。这种结构上的严谨,让我对书中的每一个建议都充满了信任感。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它读起来更像是一次与一位经验丰富、并且非常懂得沟通的教育专家面对面的交流。作者在描述复杂的教育理念时,总能找到最贴切、最口语化的比喻。比如,当谈到如何处理孩子做错题这件事时,作者并没有直接要求家长“耐心”,而是将其比喻为“给植物松土”,强调了错误是成长的必要条件,而不是需要被惩罚的污点。这种细微的措辞选择,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同时也让内容更具亲和力。我发现自己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甚至在辅导孩子的时候,都能很自然地调用书中的那些比喻和表达方式,效果出奇地好。这种将深层次的教育智慧融入日常语言的能力,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也正是这本书能够真正打动我的关键所在。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改变,不是教会了我什么惊天动地的学习秘诀,而是重塑了我对“教育”这件事的认知框架。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总把自己定位成一个“监工”或“督促者”,目标是让孩子在短期内取得好成绩。然而,阅读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真正的教育是一场长期的、关于建立内在驱动力的工程。书中反复强调的“兴趣是最好的燃料,而习惯是最高效的引擎”,这句话对我触动非常深。它让我从焦虑于“这个周末该学什么”的短期目标中解脱出来,转而关注于如何培养孩子对知识本身的好奇心和持续探索的毅力。这本书让我学会了退后一步,放下焦虑,转而扮演一个“支持者”和“环境设计师”的角色。这种心态上的转变,比任何具体的学习技巧都要宝贵和持久,它让亲子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和谐,不再总是在学习问题上剑拔弩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