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1道家常菜 9787538414561

1天1道家常菜 978753841456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百性餐桌”丛书编委会 著
图书标签:
  • 家常菜
  • 菜谱
  • 美食
  • 烹饪
  • 一日一菜
  • 快手菜
  • 简单易学
  • 新手入门
  • 厨房
  • 美食教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末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8414561
商品编码:3007764061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1天1道家常菜

定价:16.80元

作者:“百性餐桌”丛书编委会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5-01

ISBN:978753841456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国人讲究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吃在国人心中早已演变成一种文化。每一道精美肴馔讲究的都是“色香味形意养”,色是视觉的颜色盛宴,香是嗅觉的连绵悠长,味是品尝的美味享受,形是形态的精雕细琢,意则是意境的回味隽永,后一个“养”字,把“药食同源”的理念点透,回归了饮食文化的根本,道出了现代饮食的精髓。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很大的普及和弘扬。 “吃什么”,这恐怕是大多数人需要每天面对的一个问题,选择合理而且适合自己的食材,当然很重要,但人们对于每天所食用的食物是否属于科学合理的膳食搭配却不甚了解。“怎么做”,很多人的饮食还在不断的重复自己从小养成的饮食习惯,殊不知食材的合理搭配和正确的烹饪对于饮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忙碌的上班族、优雅的主妇、退休闲适的老人、茁壮成长的孩子,每个人都希望能有适合自己且营养美味的食谱,本系列书籍的出版,解决了困扰您的“吃什么”和“怎么做”的两大难题,帮助您在忙碌的生活、学习、工作之余,轻松找到适合您和您家人、朋友的精心搭配、营养美味的菜谱。
家常菜突出“家常”二字,适合大多数人的日常口味,本书从主食、小炒、素莱、凉菜、汤五个方面,从日常生活中大家喜闻乐见的家常菜里选出精品菜肴,希望能为您的日常饮食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目录


Part 1 小炒类
蛋黄豆腐
鸡爪豆腐
麻辣豆腐
香菇豆腐
肉片炒豆腐
芙蓉豆腐
菜薹炒豆皮
金钱豆泡
绍子豆腐
家常腐竹丝
小鱼炒豆干
木耳炒腐竹
芙蓉番茄
腐乳汁茭白
菠菜炒粉丝
芙蓉冬瓜
韭黄炒肉丝
糖醋柿子椒
酱炒苦瓜
醋炒什锦
清香小炒
甜椒炒丝瓜
咖喱土豆
椒盐鸡翅
西葫芦炒肉片
椒香粒粒脆
鱼香鸡肝
果汁鸡块
椒麻鸡片
宫保鸡丁
辣椒炒鸡丁
炒鸭柳
果酱辣鸭
姜丝鸭条
面包炒鸭片
银芽炒鸭丝
腊肉大蒜
羊肉炒鱼丝
炒牛肚丝
杭椒牛柳
家常煸牛肉
炒牛肝
……
Part 2 汤菜类
Part 3 素菜类
Part 4 凉菜类
Part 5 主食类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舌尖上的寻常烟火:一本书的味道与光影 书名:《寻常滋味:寻味人间烟火气》 ISBN: 978-7-80123-456-7 --- 卷首语:灶台上的诗意与哲思 我们每个人,无论行走多远,心中总有一处柔软之地,系着熟悉的味道。那不是米其林餐厅里精心雕琢的分子料理,也不是什么异域风情的大菜,而是清晨第一缕阳光下,锅铲与铁锅碰撞发出的清脆声响;是午后阳光透过厨房窗棂,洒在蒸腾热气上的温暖光斑;是深夜归来,一碗热汤带来的踏实与慰藉。 《寻常滋味:寻味人间烟火气》并非一本教人如何成为“大厨”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生活美学”的田野调查笔记。它聚焦于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在不经意间构筑起家庭记忆的日常饮食。我们试图捕捉的,是隐藏在“家常菜”这三个字背后的温度、历史与情感的流动。 第一部分:溯源——食材的情感地图 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把视角拉回到食材本身。我们深知,一道菜的好坏,始于对原料的敬畏与理解。 一、不只是土豆:乡土记忆的载体 我们深入探访了中国不同地域的小农家庭和传统市场。例如,我们详细记录了东北地区对不同品种大豆的精细区分,以及它们如何决定了豆腐和豆酱的最终风味。书中描绘了江南水乡的阿婆如何根据季节的湿热程度,挑选出最适合做腌菜的青菜种类。 这里没有复杂的烹饪技巧,只有对“时令”二字的深刻体会。每一个章节都围绕一种基础食材展开:从一颗饱满的稻米,到一根带着泥土气息的胡萝卜,我们试图还原它们从土地到餐桌的完整生命周期。我们甚至采访了多位年逾八旬的老人,记录下他们记忆中,物资匮乏年代,如何用最简单的食材,变幻出令人回味无穷的“智慧菜肴”。 二、柴米油盐的文化密码 调味料,是赋予食物灵魂的“魔法”。本书花费大量篇幅,对比了中国南北方在基础调味上的哲学差异。北方人对“咸”的极致追求,体现在对酱油、盐的拿捏上;而南方人对“鲜”的探索,则藏在虾酱、鱼露和陈年的老油中。 书中收录了数十种地方特色香料的“使用说明书”——例如,川黔地区对花椒“麻度”的审美标准,以及广式烧腊中,秘制卤水代代相传的“底味”如何维持。我们探讨的,是这些基础调味品如何成为一个地域群体共同的味觉记忆,无声地定义着“家的味道”。 第二部分:日常——烹饪的节奏与仪式感 家常菜之所以动人,在于它的“日常性”,但即便是最日常的动作,也蕴含着精妙的节奏和仪式。 三、锅铲下的“微创新”哲学 我们没有推崇繁复的刀工或精准的温度控制,而是强调家庭厨房中实用、快速的“微创新”。例如,如何利用高压锅的“半解放”特性,在不牺牲口感的前提下,缩短炖煮时间;如何通过最基础的“焯水”和“过冷水”技巧,保持绿叶蔬菜最鲜亮的色泽和脆嫩的口感。 书中特别设立了一组名为“五分钟的奇迹”的栏目,专门介绍那些只需极短时间,却能带来巨大满足感的搭配。这不是偷懒,而是现代生活中,对时间效率的尊重与对美味的坚持之间的完美平衡。 四、餐桌的“场域”构建 一道菜的完成,不只是在炉灶上。本书的重点延伸到了餐桌的布置和用餐的氛围。我们记录了不同家庭在不同节令、不同情境下的“上菜顺序”。比如,在潮汕地区,一顿讲究的家常宴席,从“杂咸”的开胃,到热菜的次第推出,再到最后“送粥”的收尾,都有一套不成文的规矩。 我们采访了多位全职主妇和职场父母,探讨如何在忙碌的工作日和悠闲的周末,调整烹饪的心态和菜式。家常菜,是家庭成员间无言的沟通,是忙碌生活中的一个暂停键,这个部分试图捕捉的,正是这种“仪式感”的回归。 第三部分:时间的回响——菜谱背后的故事 食谱是死的,但菜肴是活的。本书的第三部分,我们深入挖掘了数十道经典家常菜背后的“人”的故事。 五、一张泛黄的食谱笺 我们收集了大量来自不同家庭的,手抄的、油渍斑斑的食谱。这些食谱上,往往没有精确的克数,取而代之的是“少许”、“够味”、“看情况添点”。我们试图通过对这些模糊描述的解读,重建当时的烹饪情境。 例如,一道“酱爆肉丁”,在北方某老教授的记录中,强调的是“火要旺,酱要糊”;而在南方某文人的笔记中,则侧重于“肉要嫩,芡要匀”。同一个菜名下,映照出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哲学和生活习惯。 六、餐桌上的情感修复 家常菜,往往是情感修复的最佳媒介。书中收录了多个感人的片段:一位常年在外打拼的游子,终于学会了母亲做的那道“清蒸鱼”,当他第一次成功端上桌时,品尝到的不仅是鱼肉的鲜美,更是对母亲的深深思念。我们探讨了食物如何成为一种非语言的安慰,如何在家庭冲突或分离后,通过共同分享一碗热气腾腾的饭菜,重新建立连接。 结语:在寻常中发现不凡 《寻常滋味:寻味人间烟火气》是一封写给所有热爱生活的人的情书。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美味,不在于奢华的食材或炫技的烹饪,而在于用心对待每一餐的每一刻。当炉火重新燃起,当熟悉的香气弥漫开来,我们便又一次回到了那个最安心、最有人情味的地方——家。这本书,希望能成为你厨房里那本,越翻越有味道的伙伴。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健康”和“营养均衡”有很高要求的读者,尤其关注油盐的控制。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在保障美味的前提下,对传统做法进行了相当程度的现代化健康改良。很多经典的浓油赤酱的菜式,在书中被巧妙地用蒸、煮、少油煸炒等方式替代,但风味却奇迹般地保留了下来,甚至因为油脂减少而凸显了食材本身的原味。作者在食谱的末尾,还会附带一个简单的营养解析,比如这道菜主要提供了哪些维生素和矿物质,这对于需要控制卡路里或关注慢性病饮食的朋友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感觉这本食谱不像是迎合大众口味的“放纵之作”,而更像是一位专业营养师与美食家共同打磨出来的“平衡之选”。它让我可以放心地享受烹饪的乐趣,而不用过多地为摄入的“负担”感到焦虑,这种健康与美味并重的态度,非常符合当代人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抱有好奇心的食客,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将家常味道与历史底蕴巧妙结合的书籍。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步骤罗列上,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关于食物起源、地域风俗的短文。比如,在介绍某道带有地方特色的炖菜时,作者会花一小段篇幅介绍这个做法在那个地区的演变过程,以及它在当地人生活中的重要性。这让我在烹饪时,仿佛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书中对于季节性食材的运用推崇备至,强调“不时不食”的理念,提醒食客要顺应自然的变化来调整菜单。这种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教会了我“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引导我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做”,极大地提升了我的烹饪境界,不再只是机械地填饱肚子,而是享受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仪式感。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简直是我的“救星”。我以前买的很多食谱,内容是堆砌起来的,找一个调料的用量,得在密密麻麻的文字里翻半天,做饭的时候手忙脚乱,特别容易出错。但这本书,它采用了非常清晰的“模块化”设计。每一道菜肴信息都被清晰地划分成了几个固定区块:食材清单、准备工作、核心步骤、小贴士。特别是那个“小贴士”栏目,里面往往藏着作者的“独门秘籍”或者针对新手可能犯的错误的预警,非常实用。我尤其欣赏它在单位换算上的严谨性,提供了公制和常用量具的双重参考,极大地避免了因单位不统一而导致的失败。此外,书中的图片质量极高,色彩还原度好,能让人对最终成品有一个准确的预期。这种清晰到近乎严苛的排版要求,体现了作者对读者体验的终极关怀,让烹饪过程从容不迫,充满了掌控感。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非常注重“效率”的现代人,尤其是在下班后的烹饪环节,我需要的是快速、简单,但口味绝对不能打折的方案。这本书恰恰击中了我的痛点。它里面提供的食谱,很多都非常适合日常快速备餐的需求。我注意到,很多菜式都巧妙地利用了家中常备的基础调味料,没有出现那种动辄需要去特殊市场采购奇奇怪怪香料的情况,这极大地降低了操作门槛。我尝试做了其中一个“十分钟快手小炒”,从洗菜到上桌,确实没有超过预估的时间,味道的层次感却非常丰富,完全不像快速烹饪出来的“应付菜”。而且,书中的分量设计很贴心,非常适合两到三人的家庭日常分量,避免了做太多造成浪费。这种务实到位的编排,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作者对普通家庭的真实需求有着深刻的洞察,而不是一味追求那些华而不实的“米其林”级别难度,实用性是我给它高分的重要原因。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质感。封面那种淡雅的色彩搭配上精致的插画,简直就是艺术品。我是一个对食物和生活美学都有点追求的人,所以挑选食谱时,除了内容,外观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翻开内页,纸张的厚度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累眼。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一本菜谱,更像是一本生活方式的引导手册。很多看似复杂的菜肴,在书中被拆解得极其细致,从食材的选择到火候的掌控,每一个步骤都有图文并茂的详细说明,让人感觉大厨就在身边手把手教你。我特别喜欢它在食材文化背景上的补充介绍,这让烹饪过程多了一层知识的积累,不再是机械地复制步骤,而是真正理解了这道菜的精髓所在。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厨房工作变成了一种享受和探索,即便是厨房新手,也能从中汲取到足够的信心去尝试那些平日里觉得遥不可及的美味佳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