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包含(二手旧书、新书)均为正版,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为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二手书籍,8成新左右,不缺页,不影响阅读和使用,发货前会再次检查。
二手书籍,没有光盘、学习卡等附带产品。
二手书籍,或多或少都有笔记和重点勾画,比较挑剔和习惯用新书的买家请谨慎购买。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
定价:59.00元
作者:(英)彼得·福纳吉;石孟磊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923996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心智化理论之父”福纳吉作品首度引进中国市场!
“中德班”创始人曾奇峰作序力荐!
在《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一书的开始,福纳吉写下了如下评论:“精神分析与依恋理论互相敌视。如同许多家族世仇一样,你很难分辨问题从何而来。”回顾依恋理论和精神分析这些年的发展,如果说在依恋理论提出之初,鲍尔比还试图向精神分析靠拢,得到精神分析学家的认可,那么当依恋理论发展到后来,得到越来越多其他领域的研究者的支持时,它与精神分析的矛盾冲突似乎变得难以调和。当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对整合两种理论提出了要求时,福纳吉——用的依恋研究者霍姆斯的话说——这位站在精神分析和依恋理论两个领域*的伟人,带着实力、谦逊和勇气,把整合两种理论的尝试写进了这本《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里,并迅速赢得了他应得的赞誉,与此同时,鼓舞了一批新时代的研究者。
内容提要
《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一书是匈裔英籍精神分析学家和临床心理学家彼得·福纳吉的经典作品之一。在本书中,作者首先用两章的篇幅对依恋理论进行了介绍,之后分别比较了弗洛伊德、安娜·弗洛伊德、斯皮茨、埃里克森、科胡特、科恩伯格、克莱茵、比昂、温尼科特、桑德勒、莫德尔、斯特恩、沙利文等人代表的精神分析各个流派,与鲍尔比、安斯沃思、玛丽·梅因等人代表的依恋理论之间的异同。在本书的结尾,福纳吉就整合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的可能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此外,作者还阐述了自己关于心智化能力发展的观点,将其与象征、现实检验、具象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及妄想、病理性防御的起源联系起来。
目录
章 对依恋理论的介绍 /001
第二章 依恋研究的主要成果 /017
第三章 弗洛伊德的模型与依恋理论 /051
第四章 结构学说:北美结构学说 /059
第五章 结构模型的修正理论 /073
第六章 克莱茵-比昂模型 /091
第七章 英国精神分析独立学派及其与依恋理论的关系 /107
第八章 北美客体关系理论家与依恋理论 /121
第九章 现代儿童精神分析治疗:丹尼尔·斯特恩的工作 /137
第十章 人际关系取向:从沙利文到米切尔 /145
第十一章 精神分析依恋理论家 /159
第十二章 精神分析理论与依恋理论有哪些共同点? /183
第十三章 依恋理论如何吸收精神分析的思想? /215
第十四章 总 结 /221
参考文献 /225
作者介绍
彼得·福纳吉,匈裔英籍精神分析学家和临床心理学家,伦敦大学学院(UCL)教授,临床、教育和健康心理学系主任,安娜·弗洛伊德中心负责人,英国精神分析学会主要成员,曾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获得魏宁格纪念奖。他涉足的研究领域包括边缘型人格障碍、暴力和早期依恋关系,致力于整合实证研究和精神分析理论。已出版包括本书在在内的16本著作。
文摘
序言
最近一直被“依恋”这个概念深深吸引,它似乎触及了人类最根本的情感需求。市面上关于依恋的解读确实不少,但真正能让人信服,并且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书籍,却屈指可数。当我在书架上看到这本书时,我的直觉告诉我,这可能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英籍作者彼得·福纳吉,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权威感,他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备受推崇,我相信这本书绝对是经过深思熟虑、严谨考证的结晶。更何况,它还深入探讨了与精神分析的联系,这让我更加好奇。精神分析本身就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而依恋理论则提供了一个更具象化的切入点,去理解潜意识的运作和早期经历对个体的长远影响。我设想,这本书会带领我们从依恋模式出发,去解析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去理解为何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会重复某些模式,又该如何打破那些负面的循环。石孟磊的译笔,也让我充满信心,一位优秀的译者不仅能准确传递信息,更能保持原著的风格和语气,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用心。这本书,我敢说,绝对是值得深入品读的。
评分这本书,我早就听说过它的大名了,感觉像是理论界的一座灯塔,指引着我向前。虽然我还没能深入研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就足以让我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功力。彼得·福纳吉这个名字,在精神分析领域简直是如雷贯耳,每一次的学术交流,他的理论总是被反复提及,像是一把钥匙,能够开启我们对心灵世界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副标题“正版万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更是直接点明了核心,依恋理论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它试图解释我们与生俱来的对亲密关系的渴望和需求,以及这种需求如何塑造我们的个性和行为。而将其与博大精深的精神分析相结合,无疑是给这个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视角。我特别期待能够在这个版本中,看到作者是如何将这两个理论体系融会贯通,产生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洞见。石孟磊的翻译,相信也能精准地传达原著的精髓,毕竟,一个好的翻译是连接作者与读者的桥梁,能够让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概念变得更加清晰易懂。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希望它能为我提供一种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新框架,让我在人际关系中少一些困惑,多一些智慧。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对精神分析充满了敬畏,觉得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领域,充满了晦涩的术语和深邃的理论。但是,依恋理论的出现,像一缕阳光,照亮了我对心理学的兴趣。我发现,原来我们与生俱来的依恋需求,竟然能够如此深刻地影响我们的人生。这本书,恰好是将这两者结合了起来,这让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我不太了解彼得·福纳吉这个人,但我相信“正版”二字,说明这本书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学术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更加平易近人的方式,来阐述精神分析的核心观点,并且能够通过依恋理论这个切入点,来帮助我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比如,我想知道,那些在童年时期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是如何在成年后形成回避型依恋,又是如何影响他们的亲密关系的?或者,那些过度依赖型依恋的人,他们的内心深处又隐藏着怎样的焦虑和恐惧?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石孟磊的翻译,我希望是能够让普通读者也能读懂的,不至于因为语言障碍而放弃。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心理学发展,尤其是精神分析领域研究的读者,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令人振奋的。彼得·福纳吉的名字,在近几年的学术界越来越频繁地被提及,他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的整合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创新性和深刻性。这本书的标题——“正版万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让我看到了作者在试图构建一个更全面、更系统化的理论框架,去解释人类复杂的情感世界。我好奇的是,福纳吉博士是如何将拉康、弗洛伊德等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与鲍尔比、安斯沃斯等依恋理论进行有机融合的?他是否提出了新的概念模型,来阐释早期客体关系对自我发展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在成年期的关系模式中得以体现?尤其吸引我的是“万依恋理论”这一提法,它是否意味着一种更普适、更广泛的依恋理解,能够涵盖更多样化的关系模式?石孟磊的翻译,作为本书与中文读者之间的桥梁,我非常期待它能够准确、到位地传达福纳吉博士的学术思想,不失原著的严谨和深度,同时又能让国内的同行和研究者受益。
评分从一个对心理学充满好奇的门外汉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而吸引人的力量。 “正版万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这几个词汇组合在一起,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在世界的大门。我常常在想,我们为什么会对某些人产生莫名的亲近感,又会在某些关系中感到不安和疏离?依恋理论似乎给出了一个初步的解释,而精神分析则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能够深入挖掘那些我们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潜意识密码。彼得·福纳吉,这个名字我虽然不熟悉,但从“正版”二字以及其与精神分析的结合,我能感受到作者的严谨和专业。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清晰易懂的语言,为我解释那些复杂的理论。比如,婴儿时期形成的依恋模式,是如何像一张看不见的网,笼罩着我们成年后的人际关系?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童年经历,又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情感选择和行为模式?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客观、更理性地审视自己和身边的人。石孟磊的翻译,我希望是流畅自然的,不生硬,不晦涩,能够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入门,领略到精神分析的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