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彩妆背后的艺术
定价:98.00元
作者:董刚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51414530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彩妆背后的艺术》时尚圈2014年度双宝典之上册,盛世典藏,华美呈现
★公开与明星李宇春合作大片的背后创作故事以及精彩花絮
★将彩妆上升为艺术,用珠宝赋予你情感,全面提升你的艺术品味
★萃取500张殿堂级臻美彩妆及珠宝大片,值得你收藏
★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傣纸设计为极具珍藏价值的藏书票
★时尚集团总裁苏芒女士赞不绝口,挥笔作序。
★一本跨界合作的彩妆大片合集,多位知名设计师、艺术家合作的故事
★收录董刚先生经典成名作“大嘴唇”大片,启发你的灵感源泉!
内容提要
本书是董刚先生在10余年间创作彩妆大片的视觉呈现、心得感悟、逻辑思路、灵感来源等内容。他在拥有先锋理念的平面媒体中,通过这个的平台向热爱时尚、热爱生活的读者们传递前沿的信息,也在视觉上形成了《时尚芭莎》特有的高端风格。基于这个平台的影响力,董刚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功底,将各种创意融入在每一张彩妆大片的创作和拍摄中,更在10余年内和各领域的艺术家合作,将妆容塑造成一幅幅充满艺术思想的大片。在本书中,董刚不仅将这些让人过目难忘的彩妆大片一次性呈现给你,更和你讲述时尚大片拍摄背后一个个好玩的创作故事以及他和彩妆师、发型师、摄影师之间的合作思路,让你了解彩妆是通过什么方法转变为脸庞上的艺术。
目录
作者介绍
董刚,媒体人,现任《时尚芭莎》杂志社美容及珠宝总监。从小研习绘画艺术,是时尚圈中为数不多的男性美容编辑,拥有近20年美容经验和彩妆大片策划拍摄经验。
1988——1992,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1993——1997,北京服装学院,学习服装设计专业
1997——2001,中国中纺集团广告展览公司,并在1998年获得劳动部颁发的中级摄影师及高级摄影师学历证书
1999——2005,担任天津应大服装公司广告片摄影师及时装设计师张肇达先生特聘秀场摄影师
2001——至今,担任《时尚芭莎》,《芭莎男士》,《芭莎珠宝》,《时尚全书》四刊美容及珠宝总监。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文字功力着实了得,那种文字的质感,读起来就像是触摸上了一块上等的丝绒面料,既华丽又沉静。我经常会在深夜里抱着它,不是为了学习什么特定的技巧,而是单纯享受那种被优质内容滋养的感觉。作者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可以将那些稍显枯燥的行业发展史描述得如同史诗般引人入胜。比如,她描述20世纪初香水和彩妆如何从贵族沙龙走向大众市场,那种商业驱动下的创新和妥协,写得惊心动魄,仿佛你亲身参与了那场营销变革。再者,书中对不同地域美学传统的比较分析,更是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她不只是简单地罗列“日系妆容如何、欧美妆容如何”,而是追溯到这些风格背后的文化根基——是儒家思想的含蓄,还是西方个人主义的张扬,这种深层次的解读,让原本流于表面的学习,升华为一种跨文化的理解。我发现自己看杂志上的模特图时,眼神都变了,不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去探究:“这个妆容试图向世界表达什么?”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改变,是思维层面的,而非简单的技能提升。我之前总觉得化妆是件“功利”的事,是为了取悦他人或者适应某种场合。然而,这本书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自我表达”的全新认知。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面具”与“真实自我”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妆容既可以是伪装,也可以是最坦诚的宣言。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分析了舞台妆和日常妆的心理差异,让我醍醐灌顶。舞台上的夸张是为了让远处的观众看清情感,而日常的精致则是为了取悦近处的自己。这种内在的驱动力的转变,是任何速成班都无法给予的。而且,作者的写作风格中带着一种极大的包容性,她从不贬低任何一种选择,无论是极简主义的裸妆,还是戏剧化的前卫艺术妆。这种尊重多元化的态度,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到无比的轻松和被接纳,从而更愿意敞开心扉去接纳书中更深层次的理念。
评分我必须承认,刚拿到这书的时候,我还带着一丝怀疑,毕竟市面上关于“美”的书籍实在太多了,大多数都只是包装精美的“如何变美指南”。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预设。它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对“技术伦理”的探讨。作者并未回避化妆品工业背后的环境影响、成分安全这些严肃话题,而是以一种客观、批判性的角度去审视这个行业。她提出的很多问题非常发人深省,比如,当科技发展到可以完美模拟任何肤质时,我们是否还会珍视天然的纹理?这种对现代文明发展方向的哲学反思,让这本书的厚度和广度远远超越了一本专业的彩妆书籍。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看待和改造自身的社会观察报告。每一次翻阅,我总能发现一些新的细节和新的思考角度,它的价值不是用完即弃的,而是可以反复咀嚼,每次都能带来新的回味。这本书,简直是为那些渴望在美丽背后看到更深层次意义的读者准备的珍品。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妙,完全没有那种填鸭式的说教感。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策划的展览,每一章都是一个独立但又相互呼应的主题展厅。我尤其欣赏作者如何巧妙地将那些复杂的科学原理,比如皮肤的生物学特性、光线如何与粉末颗粒发生折射,用极其生活化的语言解释清楚,让你在享受美学熏陶的同时,还能顺便扫盲一些硬核知识。这对于我这种对手术刀和化学分子式都感到头疼的普通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更让我觉得惊喜的是,她并没有一味地鼓吹“完美”,反而花了不少篇幅探讨“瑕疵”的美学价值和存在意义。书中引用了很多艺术家的观点,比如某位现代雕塑家如何看待不完美线条带来的张力,然后将这种理念巧妙地转译到面部修饰上。这一下子就拔高了主题,让我们明白,真正的艺术(包括妆容艺术)不在于消除所有棱角,而在于如何最大化地利用和突出这些独特性。读完后,我都不太敢用那些“一键磨皮”的滤镜了,总觉得那样会抹去掉很多值得玩味的细节。
评分这本书啊,真叫人眼前一亮!我本来以为这只是一本教你怎么涂涂抹抹、搞搞样式的工具书,结果呢?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它更像是一场深入的探索,带你揭开那些光鲜亮丽的表象,去触碰美学、文化乃至心理学最核心的部分。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她手里最好的化妆刷,轻轻拂过,就能带出不一样的纹理。比如,她对不同历史时期审美变迁的梳理,简直是一部微缩的社会变迁史。你想想,从古埃及的浓重眼线到维多利亚时代的苍白肤色,每一次“流行”的背后,都是社会阶层、技术进步甚至政治风向的悄然转向。我印象最深的是她论述“色彩心理学”那一部分,不仅仅是告诉你红色代表热情,蓝色代表冷静,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某种颜色会具有如此强大的符号意义。读完之后,我再照镜子给自己上妆时,那种感觉完全变了,不再是机械地重复步骤,而是像一个艺术家在画布上布局,每一步都带着思考和对自身表达的确认。这本书的深度,远超出了我对“美妆”这个范畴的固有认知,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看待“人造美”的全新哲学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