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四军 回忆史料(3)
定价:61.00元
作者: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6570770
字数:
页码:311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新四军·回忆史料(3)》客观全面反映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旨在反映中国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等人民武装英勇抗战的辉煌历程、宝贵经验和贡献,深刻揭示中国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目录
新四军师的战斗历程
一旅在苏中
二旅的征程
战斗在苏中
攻其必救
痛歼保田大队
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纪事
车桥之战
两军相遇勇者胜
巧断奇兵战东南
回忆兴化盐城之战
大反攻中的新一旅
高邮落日
华丰受降
新四军第二师和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
坚持淮南抗战的一支劲旅
转战淮南淮北
坚持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的新四军第二师第六旅
坚持淮南津浦路西斗争的联防部队
淮南津浦路东地方武装在战斗中成长
忆金牛山反袭击战
回忆泗五灵凤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大桥战役
桂子山战斗
占鸡岗歼灭战
血战七昼夜坚守白龙厂
变伪化区为抗日民主根据地
深情怀念罗炳辉同志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对于军事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小型的宝库,但即便是对历史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它也能带来极大的启发。我发现,很多口述者在描述战斗场景时,所采用的语言和逻辑,非常接近于现代的风险管理和危机处理流程,只是他们的“风险”就是生死一线。它教会我的不是具体的枪械操作,而是在极端压力下,如何保持清晰的头脑和坚定的目标。书中所记录的那些夜间奇袭、草莽突围的细节描绘,充满了紧张感和画面感,让人读起来心跳加速。我甚至能从那些老兵的回忆中,捕捉到一种跨越时代的专业精神——那种对任务的绝对忠诚和对战友的深厚情感,是任何先进的武器装备都无法替代的核心力量。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被放在哪个书架上,而在于它能将一段尘封的记忆,重新激活,并注入到今天的精神土壤中。
评分与其说这是一本史料汇编,不如说它是一面映照着特定时代精神的镜子。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小米加步枪”的年代,感受着那种物质上的极度匮乏与精神上的空前高涨所形成的巨大张力。那些关于牺牲和奉献的记述,不是为了煽情,而是以一种近乎冷峻的方式,陈述着那个年代革命者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尤其是一些关于战术失误和内部争论的记载,更显出其难能可贵,它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没有把所有人都塑造成完美的英雄。这种对“不完美历史”的诚实记录,使得整部作品的史学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提醒我们,任何伟大的成就背后,都凝聚着无数次艰难的抉择和沉重的代价,我们今天所享受的和平与发展,正是建立在这些极其艰难的抉择之上。
评分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有点被它的排版和装帧“劝退”了。那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种朴素到近乎粗粝的印刷风格,对于习惯了精美彩色画册的读者来说,确实需要一个适应期。但这恰恰是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它拒绝被现代的商业审美所同化,它纯粹地只为记录历史而存在。我花了很大力气去辨认那些手写的批注和不太清晰的地图复印件,但越是费劲,我越是觉得值得。那些口述者,他们的语言风格迥异,有的像是在茶馆里拉家常,有的则像是在做军事汇报,这种多元化的叙事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新四军早期斗争环境的认知。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提供一个线性的、被筛选过的框架,而是呈现了一个充满矛盾、冲突和人性挣扎的真实战场。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着那位讲述者在回忆这些往事时,眼中闪烁的光芒和颤抖的双手,那一刻,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日期和事件,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个体经验。
评分这本书,厚重得让人有些喘不过气,那种纸张散发出的陈旧气息,仿佛真的能把人拉回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我刚翻开的时候,就被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偶尔出现的模糊照片震慑住了。它不是那种让你读起来轻松愉快的“故事”,更像是一份份沉甸甸的口述记录,那些幸存者的声音,带着岁月的沙哑和战火的烙印,直击人心。你会感觉到,每一个字都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用生命和鲜血浇灌出来的历史碎片。我尤其欣赏它那种近乎苛求的考据态度,即便是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也力求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境,这对于我们这些后人理解那场复杂战争的复杂性,实在是太重要了。它没有试图去美化任何残酷,只是冷静地陈述着“我们当时是如何战斗的”,这种朴素的真实感,比任何宏大的叙事都更具震撼力。合上书本,我需要时间来平复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重量,它不是一本可以快速消费的读物,而是一份需要我们怀着敬畏之心,慢慢咀嚼和体会的珍贵遗产。那种面对强敌时,如何在绝境中迸发出惊人毅力的精神内核,是当代社会非常稀缺的宝贵财富。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不仅仅聚焦于大规模的正面冲突,更是深入挖掘了根据地建设和地方游击战的精细运作。很多我们通常在宏大叙事中被忽略的细节,比如物资的筹集、敌后情报的传递方式、甚至是如何与当地复杂的地方势力周旋,都在其中得到了详尽的披露。这让我对“人民战争”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那不是简单的拿起武器,而是一场全方位的、需要极高组织力和智慧的生存博弈。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基层指挥官和普通战士的个人回忆片段,他们如何处理日常的军民关系,如何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维持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这些都是极具操作性和教育意义的案例。它展现了一种极度务实和灵活应变的作战哲学,这种“因地制宜”的能力,在今天的许多领域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