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 回忆史料(1)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解放军出版社

新四军 回忆史料(1)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解放军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著
图书标签:
  • 新四军
  • 抗日战争
  • 军事史料
  • 回忆录
  • 历史
  • 解放军出版社
  • 中国抗日战争
  • 红色历史
  • 军史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安庆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ISBN:9787506570794
商品编码:2988546787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新四军 回忆史料(1)

定价:53.00元

作者: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6570794

字数:

页码:243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新四军·回忆史料(1)》是关于新四军军部的回忆史料,收录了《游击健儿大会师》《从延安到七里坪》《在历史转折关头》《皖南事变》《叶挺同志在新四军》《同志在华中》《陈毅同志在华中抗战前线》等20篇回忆文章。回忆史料的作者为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的旅以上干部,为反映某一地区、某一事件和重要战斗,也邀请和收录了部分团以下干部写的回忆史料。

目录


游击健儿大会师

从延安到七里坪

在历史转折关头

忆新四军战地服务团

难忘的后勤供给战线

新四军的卫生工作

新四军的军工生产

敌军工作谈片

上海地下党与新四军

新四军与知识分子

华中的抗日革命熔炉

回顾新四军的整风运动

皖南事变

皖南突围中的新一团

上饶集中营斗争拾零

重建军部誓缚天狼

独立旅在淮海根据地

叶挺同志在新四军

同志在华中

陈毅同志在华中抗战前线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华民族的抗日烽火: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的全面抗战史》 作者/编撰: 历史研究集体(拟) 出版社: 鼎新文化出版社(拟) 图书定位: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部宏大叙事与个体记忆相结合的、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进程的通史性著作,尤其侧重于抗战初期至战略反攻阶段国民政府主导的正面战场的战略部署、重大战役的决策过程,以及各阶层民众在国家存亡之际的觉醒与抗争。 --- 第一部分 序章:危局下的觉醒与抗争的萌芽(约1927-1937) 第一章 东北沦陷与民族危机的深化: 本章将深入剖析“九一八事变”爆发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重点阐述国民政府在“攘外必先安内”国策指导下的初期应对策略,包括外交斡旋的尝试与困境。同时,详细梳理东北地区由官方部队、民间武装(如马占山、李杜领导的抗日义勇军)所进行的早期抵抗,着重探讨这些早期抗争在精神和军事层面对后来的全面抗战所积累的经验与教训。本章将通过详实的档案材料,还原事变发生后国内舆论的激烈转变,以及民众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声如何日益高涨。 第二章 局部抵抗的尝试与中央军的重塑: 本章聚焦于一·二八淞沪抗战的爆发与影响。通过对十九路军英勇抵抗的描绘,展现地方力量在保卫国家领土完整中的关键作用。随后,分析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对军队的整顿与现代化努力,特别是德式顾问团引入后,中央军在整训、装备和战术思想上的变革。本书将详细梳理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在经济、军事工业方面为未来大战所做的初步战略储备和布局,揭示其“持久战”思想在理论层面的酝酿过程。 第三章 华北地区的暗流与卢沟桥的惊雷: 本章重点研究“七七事变”的前夜,日军在华北地区步步紧逼的“渐进侵略”策略,以及宋哲元领导的二十九军在平津地区的防御部署。对“七七事变”的细节,包括日军的挑衅、中方的应对、以及随后北平、天津的相继失陷,将进行细致的还原。本书将特别关注蒋介石在事变后的对日宣战声明与最终决策的艰难历程,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正式开始。 --- 第二部分 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的浴血坚持(1937-1938) 第四章 淞沪会战:血肉筑起的防线: 淞沪会战是全面抗战初期最为惨烈、也是最具战略意义的战役之一。本章将详述国民政府调集全国精锐力量,特别是中央军五大主力投入战场的过程。书中不仅分析了会战的战略目标——即通过在上海的顽强抵抗,争取国际干预和时间进行战略后撤与武汉的集结——更细致地描绘了各集团军在宝山、罗店等关键地点的浴血肉搏。本章将侧重分析会战中暴露出的指挥协同、后勤补给以及跨军种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究上海失守后南京保卫战的必然性。 第五章 南京的悲剧与民族精神的凝聚: 本章将以极其审慎和严谨的态度,聚焦于南京保卫战。本书将梳理战役前夕对首都的防御部署,详细呈现各部奉命抵抗的经过。重点在于分析导致防线崩溃的复杂因素,包括战略预期的落空、部队的过度疲惫以及指挥系统的混乱。在描述战争的残酷性之外,本章更着重于记录中国军人坚守到最后一刻的悲壮行为,以及南京大屠杀对中国社会和国际舆论造成的巨大冲击,强调其对中国抗战决心产生的反作用力。 第六章 战略转移与武汉的背水一战: 南京陷落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的准备期。本章详述武汉作为战时首都的意义,以及全国兵力向武汉周边的重新部署。重点分析了武汉会战的全局战略——以空间换时间,消耗日军有生力量,并力求取得一次决定性的胜利。本章将深入剖析徐州会战(特别是台儿庄战役的指挥艺术与战术运用)、武汉外围的田字形防御体系,以及空军与海军在长江防线上的抗击。 --- 第三部分 战略相持与持久抗战的部署(1939-1943) 第七章 战略后方的建设与经济命脉的维系: 相持阶段,军事斗争的焦点转向了局部战役与特种作战,而国民政府的重心则转向了后方建设。本章将详细介绍“大后方”四川、重庆的工业、交通与教育的西迁工程,展示中国精英阶层和技术人员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维持国家运转的非凡努力。同时,本章也会介绍战时通货膨胀的严峻形势以及政府为稳定财政所采取的措施。 第八章 兵家必争之地:中原与华南的拉锯战: 本章专注于分析相持阶段正面战场的关键战役,如枣宜会战、长沙三次会战、以及豫湘桂战役的初期阶段。重点分析日军“以战养战”的战略企图,以及中国军队如何运用游击战术与运动防御,消耗和牵制日军主力。长沙会战的胜利,将作为中国军队在战略相持阶段,成功运用现代战争理论进行协同作战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第九章 盟军合作与国际环境的转向: 抗战不仅是中国自身的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详细梳理了中美英在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上的合作历程,重点展示了陈纳德“飞虎队”对中国战局的贡献,以及美国对华援助的逐步增加。本章将分析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际对中国战场的关注度的变化,以及中国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中地位的提升。 --- 第四部分 战略反攻的序曲与最终的胜利(1944-1945) 第十章 日军的绝望反扑:一号作战(豫湘桂会战后期): 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而发动的“一号作战”,是对中国抗战力量的最后一次大规模会剿。本章将全面复盘这场战役的规模、残酷性,以及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应对。重点分析了日军在短时间内取得大片领土,但战略目标未能达成的根本原因,即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和后勤补给线的脆弱性。同时,本章将介绍这一阶段中国军队(如远征军)在缅甸方向对日军的侧击和反攻行动。 第十一章 最后的集结:中美协同对日作战的准备: 本章着眼于抗战末期的军事准备。重点介绍国民政府在西南、西北地区集结和训练“百万大军”的计划,以及依据“汉字战役”计划对日军后方基地实施反攻的准备工作。同时,详细介绍中国远征军与驻印军在缅甸战场上的决定性胜利,如何成功切断了日军在缅甸的生命线,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十二章 胜利的号角:八月十五日的历史回响: 本章将详述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整个过程,包括波茨坦公告的发布、重庆国民政府的对日声明,以及随后全国范围内的受降仪式和民众欢庆的场面。本书将客观呈现国民政府对日军主要战场的受降部署,以及接收沦陷区时所面临的复杂局面。最后,对十四年抗日战争的总体战功、民族牺牲和历史遗产进行总结,强调这场战争对塑造现代中国民族认同的决定性意义。 --- 本书特色与研究视角: 本书严格依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官方作战电报、各战区司令长官的呈报、参战将领的回忆录以及相关的外交档案,力求构建一个以军事决策和战略部署为核心的叙事框架。本书特别关注国民革命军在抗战中各个阶段的编制沿革、装备水平的变迁,以及高级将领间的军事思想碰撞与协作。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详尽、注重史料考证的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全景图。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硝烟弥漫年代的任意门。我一直对那段历史充满敬畏和好奇,尤其是新四军在敌后根据地的斗争,那是怎样一番景象?光是想象,都能感受到那种在绝境中求生的坚韧。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朴实,没有过多的文学渲染,就是一股脑地把当年发生的事情、亲历者的感受,像老电影的胶片一样,一帧一帧地呈现在眼前。它不像教科书那样高高在上地总结,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具体的战斗细节、每一次周密的部署,甚至是后勤补给的艰难。读着这些史料,我仿佛能听到隆隆的炮声,闻到硝烟和泥土混合的味道。最让我震撼的是那些普通战士的故事,他们不是脸谱化的英雄,而是有血有肉的人,有恐惧,有思乡,但更有对信念的绝对忠诚。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任何小说都无法比拟的。它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胜利”二字背后的沉重代价和不屈意志。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那种真正能让人沉下心来啃读的深度资料,而不是那些被过度解读或简化处理的版本。这套“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的编审委员会显然深知史料的价值所在,他们所选取的这些回忆记录,具有极高的原始性和真实性。我特别欣赏其中对战术和战略层面的详细描述。比如,某次伏击战的兵力部署、火力配置,以及针对日军不同兵种的应对策略,都记录得非常精细。这不仅仅是看故事,更像是在学习一份份来自一线的、高度实战化的军事教学案例。对于想深入研究抗战史,特别是游击战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人来说,这些资料简直是宝库。它们提供了官方文献之外的、更具操作层面的鲜活经验,那种“我们当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的思维过程,对今天的研究者和军事爱好者都是极大的启发。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还担心会因为内容过于严肃或学术化而难以阅读,毕竟是“史料汇编”。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那些回忆文字的情感张力极强。尽管很多篇章是口述整理的,但那种经历过生死考验的人特有的冷静与深沉,透过文字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我尤其注意到了关于后方生产和情报工作的侧面描写,这部分往往容易被忽略。新四军能够在敌后长期生存,绝非仅靠枪炮,更依赖于严密的组织、民众的支持以及巧妙的情报网络。书中对这些“软实力”的记录,让我对整个抗战体系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让我们看到,战争是一张由无数细小环节编织而成的巨网,每一个环节的坚持和付出,都汇聚成了最终胜利的强大合力。这种宏大叙事下对微观细节的关注,是这本书最难能可贵之处。

评分

对于我个人而言,阅读这些一手回忆资料,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我常常在想,在那样物资匮乏、通讯不便的年代,是如何支撑起如此高昂的士气和组织纪律性的?书里那些关于党性教育、军事训练的片段,尽管简短,却透露出强大的精神内核。它们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行动和生死抉择中的坚守。我发现,这些老前辈们的回忆,往往带着一种坦诚,他们会记录下当时的迷茫、困难,甚至是战术上的失误,正是这种坦诚,反而让他们的形象更加立体和可信。每一次阅读,都让我对那个年代的军人多了一份由衷的敬佩。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你深切体会到,有些精神力量是超越物质条件的限制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编排,虽然看起来是典型的官方史料风格,但其内容本身的丰富性足以让人忘记形式。我特别喜欢它在时间线和地域划分上的努力,使得复杂的战局得以清晰梳理。对于想要系统性地梳理新四军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军事行动脉络的人来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友好,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散落的战例和事件能够被有效地组织起来。翻阅过程中,我多次对照地图进行推演,想象部队如何穿插、如何利用地形,那种代入感极强。它不是为了煽情而写,而是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和亲历者的陈述,构建起一个坚实的史学基石。这本书无疑是研究抗日战争史,尤其是新四军史研究者案头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其价值在于其扎实和未经粉饰的记录本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