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 文献(3)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解放军出版社

新四军 文献(3)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解放军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著
图书标签:
  • 新四军
  • 抗日战争
  • 军事史料
  • 中国抗日战争
  • 解放军出版社
  • 历史
  • 战争史
  • 红色历史
  • 军史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安庆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ISBN:9787506571470
商品编码:29885823674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新四军 文献(3)

定价:58.00元

作者: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6571470

字数:

页码:27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新四军·文献(3)》按照新四军的发展阶段,以时为经、以事为纬。考虑到新四军历史资料的完整性,选用了部分抗日战争胜利后部队编组的文献,关于军事行动的文献,到1946年1月华丰受降止。选用的文献,以电报为主,另有少量的报刊文章;大多数由中央档案馆提供,少数由解放军档案馆、南京军区档案馆以及安徽、江西、福建等省、市、县档案馆提供。《新四军·文献(3)》为1942年至1943年新四军巩固和发展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文献。

目录


关于江北部队应向东发展向西防御致毛等电
(1940年6月6日)
中央军委关于反对汪精卫伪政权致项英、陈毅电
(1940年6月6日)
关于江北新四军各部活动情况致毛等电
(1940年6月6日)
项英关于军部东移停滞致中央电
(1940年6月12日)
李先念关于驳斥国民党顽固派对新四军的诽谤致叶挺、项英电
(1940年6月17日)
李先念抗议国民党顽固派进攻我大小悟山的通电
(1940年6月20日)
关于华中部队亟需解决统一指挥问题致毛等电
(1940年6月22日)
杜集战斗详报
(1940年6月24日)
毛、王稼祥、关于部队合编及任务致彭雪枫等电
(1940年6月27日)
来安战斗详报
(1940年6月29日)
、邓子恢关于部队合编问题致彭雪枫等电
(1940年6月29日)
彭雪枫、黄克诚关于部队已遵令合编致等电
(1940年6月29日)
中央中原局转李先念关于部队发展意见致中央电
(1940年6月30日)
李先念、陈少敏、任质斌关于鄂中军事部署意见致
中央书记处等电(1940年7月1日)
同意用第四纵队名义并将主力插入地方部队致彭雪枫等电
(1940年7月2日)
陈毅关于江南指挥部即日渡江致军部等电
(1940年7月5日)
中央为抗战三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
(1940年7月7日)
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政策的决定
(1940年7月7日)
总政治部关于对日军俘虏工作的指示
(1940年7月8日)
陈毅关于郭村战斗简况及部队行动的建议
(1940年7月9日)
陈毅关于东进任务和方针致军部电
(1940年7月14日)
李先念、任质斌、王翰关于两个月作战情况致中央书记处
等电(1940年7月16日)
毛、、王稼祥关于改编反正部队的方针致陈毅、
电(1940年7月16日)
毛、、王稼祥关于南下八路军应建立根据地致电
(1940年7月19日)
项英关于陈毅、管文蔚北渡经过致中央等电
(1940年7月23日)
……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铁血征程: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略与战术演进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抗日战争(1937-1945年)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中,中国军队在战略指导、战役部署以及具体战术运用方面所经历的复杂演变和重大成就。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严谨的军事史料为基础,力求勾勒出抗战全景图下,中国军事力量从初期的被动防御逐步转向主动反击的全过程。 第一部分:战略布局与国策调整 本部分聚焦于抗战爆发初期,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层面的战略决策。它详细梳理了“片面抗战”到“全面抗战”的转变过程,阐述了中国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如何制定出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方针。 战略指导思想的形成与争论: 分析了从淞沪会战前的战略决断到武汉会战后的战略相持阶段,不同军事集团内部对战争持久性、国际援助依赖度的认知差异。重点探讨了战略防御阶段,如何通过重点防御和局部反攻相结合的方式,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 敌后战场的战略地位: 详尽考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价值。这不仅是军事斗争的延伸,更是政治动员和资源整合的前沿阵地。研究了八路军、新四军在日占区开辟游击战争的指导原则,即“诱敌深入”、“积小胜为大胜”的持久战思想在地方层面的具体实践。 国际环境与军事合作的制约: 探讨了国联干预的失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以及随后美英援助的逐步到位对中国战局的影响。分析了国民政府在争取国际援助时,其军事部署和资源分配所受到的外部因素制约。 第二部分:重大战役的军事谋划与执行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通过对几次决定性战役的剖析,揭示中国军队在复杂战场环境下所展现出的军事素养和应变能力。 淞沪会战:初期的血肉抵抗: 细致重构了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的部署逻辑。分析了为何选择在上海及周边地区进行正面决战,其战略意图在于争取国际关注和争取时间后撤工业。重点分析了“八百壮士”等局部战斗的战术细节,以及在巨大伤亡下,如何实现有序的战略转移。 徐州会战与台儿庄的转折: 重点分析了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如何利用地形地貌,特别是运河与铁路交叉地带,成功构建起多层次的防御体系。台儿庄的战斗被视为国民革命军在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书中将还原其复杂的战役指挥链和后勤保障体系,解释其如何突破日军“速战速决”的心理防线。 武汉会战与战略相持的代价: 考察了中国军队在会战中采取的“空间换时间”的战术执行细节,包括多兵种协同作战的尝试与不足。分析了日军攻陷武汉后,中国军事重心向西南转移过程中,如何利用湘赣等地的山地阻击日军的深入,为后方的战略纵深赢得宝贵时间。 中条山战役的教训与反思: 作为一个反面案例,深入分析了国民革命军在优势兵力部署下,因情报失误和指挥系统僵化导致的重大失利。这部分旨在揭示在抗战中后期,中国军队在机械化和协同作战方面与日军仍存在的系统性差距。 第三部分:敌后游击战的战术创新 本部分专注于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如何在日军控制的广阔后方,运用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牵制并削弱了大量日军兵力。 游击战的理论与实践结合: 阐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关于游击战的精髓,特别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指导原则。分析了这些原则如何在华北、华中等地的具体地形中被“因地制宜”地转化。 地雷战与麻雀战的战术细节: 细致描述了农民与地方武装如何将传统工具与现代战争相结合,例如地雷的制作、埋设和诱导技术。麻雀战的精髓在于“小股精悍、神出鬼没”,书中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其如何有效打破日军“治安战”的效能。 根据地的建设与军事动员: 探讨了军事斗争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模式。分析了根据地如何通过减租减息、精兵简政等政策,确保了前线部队的兵源和物资供给,形成一个稳固的军事后盾。 第四部分:军事技术与后勤保障的困境与进步 本部分探讨了贯穿整个战争的技术瓶颈与后勤体系的艰难维持。 武器装备的代差与“万国牌”: 详述了中国军队装备的复杂性,从德式、捷克式到苏制、美制(租借法案后)装备的混用现象。分析了这种装备多样性对维修、弹药补给带来的巨大挑战。重点论述了在重炮和空中支援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步兵火力投射的战术弥补差距。 后勤体系的“生命线”: 考察了滇缅公路、驼峰航线等国际援助通道的军事重要性。同时,也分析了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主要依靠地方征集和自力更生来维持战役的残酷现实。着重分析了“以战养战”在不同部队中的具体表现和伦理困境。 结语:胜利的代价与历史遗产 本书最后总结了中国军队在抗战中积累的宝贵军事经验,强调了全体军民的民族凝聚力是战胜技术代差的关键因素。同时,也客观评价了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军队在敌后战场各自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理解其后国共两党的军事力量对比变化提供了深厚的历史背景。全书力求以严谨的军事历史视角,展现中国人民和军队在面对近代最强大侵略者时,所展现出的非凡的韧性与军事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真正触动我的是,通过这些冰冷的文字和数字背后,我仿佛能“听见”那个时代的声音。那些关于兵力部署的密文、物资短缺的请示,无不透露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阅读过程中,那种对民族命运的共同担当感,通过这些官方的、半官方的记录,以一种极其克制却又无比强大的方式传递了出来。它没有煽情的辞藻,没有刻意的拔高,仅仅是忠实地呈现了历史的肌理——艰苦卓绝、充满牺牲,但又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勇气。看完之后,心中的震撼久久不能平息,它不仅仅是一套历史资料,更像是一部民族精神的无声史诗。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年代感的,封面用料扎实,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初次捧读时,那种厚重感和历史的沉淀感扑面而来,让人瞬间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字体排版清晰有力,虽然是老式的印刷风格,但读起来丝毫没有费劲的感觉,反而有一种庄严肃穆的仪式感。尤其是一些插图和地图的再现,即便是黑白的,也展现出极高的还原度,对于研究那个时期军事部署和战役走向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整体来看,作为一套严肃的历史文献集,它在物质呈现上是完全符合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的,让人油然而生一种珍惜和敬畏之情,绝对不是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快餐式”读物可以比拟的。

评分

我记得我当时是在一个专门的旧书市场淘到这套书的,当时就觉得这套丛书的选材和汇编的难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把零散的资料堆砌在一起,而是经过了极其严谨的筛选和考证。翻阅其中一些战役的作战报告和指挥部的往来电文,那种鲜活的、未经粉饰的史料气息是扑面而来的,让人深刻体会到前线指挥官们在决策瞬间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复杂考量。很多细节,比如后勤物资的调配、伤员的转运路线,甚至是不同部队之间的协同障碍,都被细致地记录下来,这对于构建一个完整、多维度的抗战军事图景,提供了无价的基石。这绝不是一般历史学者能够轻易接触和整理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对不同侧面历史声音的兼顾上。我注意到,在某些关键的战斗描述中,作者群似乎非常谨慎地平衡了官方的叙事和基层部队的口述记录,使得整体的叙事框架既有宏观战略的高度,又不失微观战术的真实。这种平衡的处理,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思辨性,你不会轻易接受任何单一的结论,而是被引导去主动分析和比较不同史料之间的异同。尤其是一些针对特定军事行动的补充注释,往往能提供出人意料的背景信息,帮助读者跳出简单的“胜败”二元对立,去理解当时复杂的人事环境和技术限制。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而言,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分析起点。

评分

就从可读性这个角度来说,虽然是“文献”丛书,但它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相当流畅。这对于一套汇集了海量原始资料的著作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我个人非常欣赏它对时间线的把控,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清晰的目录索引和时间节点标注,这使得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很快地在浩瀚的资料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特定时间段或特定战区的内容。它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晦涩难懂,而是采取了一种“引导式”的阅读体验,让读者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到探索历史真相的乐趣。这种学术严谨性与阅读友好度的完美结合,是相当难得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