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四军 参考资料(3)
定价:53.00元
作者: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6571388
字数:
页码:255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新四军·参考资料(3)》客观全面反映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旨在反映中国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等人民武装英勇抗战的辉煌历程、宝贵经验和贡献,深刻揭示中国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目录
六、新四军是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
新四军印象记
(1938年11月9日)
新四军中的教导营与战地服务团
(1938年11月9日)
江南好的部队是新四军
(1939年1月1日)
《全民抗战》报道活泼紧张的新四军战士生活
(1939年1月14日)
新四军的救护工作
(1939年1月15日)
新四军的的伤兵医院
(1939年1月26日)
《华美》杂志报道新四军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1939年1月)
新型的人民军队
(1939年1月)
《每日译报》报道新四军的政治工作和日常生活
(1939年1月)
苏联《消息报》报道大江南北的游击队
(1939年3月3日)
《大美晚报》报道新四军打胜仗的法宝
(1939年4月7日)
《密勒氏评论报》报道南京近郊的新四军
(1939年5月16日)
新四军给人民带来了新的觉醒
(1939年10月)
新四军
(1939年)
我在新四军后方医院
(1939年)
一个青年
(1940年1月5日)
新四军是中国党领导的抗日武装
(1940年4月)
新四军的医疗工作
(1941年5月)
人民的军队
(1941年)
新四军是民众的救星
(1942年6月)
新四军真可比汤武
(1943年8月21日)
挺进纵队和盐矿工人
(1943年)
美国《纽约下午报》报道驻华美军的一封家书
(1945年11月14日)
七、新四军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八路军新四军是中国抗战的中坚力量
(1940年10月)
新四军八路军是取得抗战彻底胜利的保证
(1941年5月30日)
八路军新四军是日本侵略者的大障碍
(1941年)
新四军在华中牵制日军六个师团
(1942年3月)
八路军新四军造成日军的伤亡日益增加
(1943年7月14日)
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中写下了光荣业绩
(1943年8月8日)
修建新四军殉国烈士纪念塔感言
(1943年9月)
作为反攻基地的中国游击区
(1944年1月7日)
胜利须在中国争取
(1944年2月20日)
中国的未来
(1944年4月)
六千万被忘掉了的同盟者
(1944年6月10日)
中国的防御是能够加强的
(1944年6月29日)
八路军新四军的功勋人人称赞
(1944年6月30日)
长兴县士绅代表关于团结一切力量才能实现抗战胜利致电
(1944年7月7日)
八路军新四军牵制侵华日军大部
(1944年7月7日)
八路军新四军能给日军巨大打击
(1944年7月7日)
进一步准备反攻,进一步建设边区
(1944年7月10日)
中国党已建立十五个抗日根据地
(1944年7月13日)
八路军新四军在战略反攻中具有重要地位
(1944年7月28日)
华北华中解放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944年7月)
八路军新四军七年抗战的战绩
(1944年7月)
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至为显著
(1944年8月14日)
坚持对日作战的主要是八路军新四军
(1944年10月7日)
美军观察组访问延安的报告
(1944年10月12日)
在战争的现阶段中的中国
(1944年12月1日)
论中国的形势
(1944年12月2日)
正面战场危机严重,敌后战场不断胜利
(1944年12月23日)
中国国内政治状况
(1945年2月13日)
远东民主的种子
(1945年2月20日)
八路军新四军是对日战争中具有极大价值的军事因素
(1945年3月8日)
制止中国的内战危机
(1945年8月27日)
的战斗力
(1945年)
新四军是抗击日伪军的正规军
(1946年2月)
美国干涉与中国内争
(1946年6月2日)
抗战的后阶段
(1947年)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带着一股子浓浓的年代感,那种朴素到近乎粗粝的质感,一下子就把你拽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封面设计上没有太多花哨的现代元素,而是选择了那种老式印刷特有的墨点和色块,显得极为沉稳厚重。翻开扉页,那泛黄的纸张和油墨的气味,简直就是一份活的历史档案。我尤其欣赏编审委员会在资料汇编上的严谨态度,看得出他们是下了大功夫去搜集、整理和校对这些珍贵史料的。每一页的编排都遵循着清晰的脉络,虽然是史料汇编,但并没有给读者造成阅读上的障碍。从排版布局来看,那种方正、严谨的风格,透露出对历史的敬畏。装帧上的这种“复古”和“朴实”,恰恰是它最迷人的地方,它拒绝了花哨的包装,直指核心——那段浴血奋战的真实历史。这不仅仅是一本书的物理形态,更像是一个时光胶囊,让你在触碰到它的那一刻,就已经做好了接受严肃历史的心理准备。这种对细节的把控,让这本书在众多历史读物中,显得尤为可靠和可信。
评分这本书在史料的选取和呈现上,展现出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专业性。它并非简单的叙事,而是以一种近乎考古发掘的方式,将零散的军事文件、作战命令、人员调动记录等,编织成一张完整的历史图景。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能感受到那种“亲临现场”的震撼,特别是那些具体的战术部署和物资消耗数据,它们以冰冷的数字形式,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指挥官们在极端压力下的决策过程。不同于文学作品的渲染,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带着铁的印记,仿佛能嗅到硝烟和泥土的气息。编审团队似乎采用了多方交叉验证的原则,使得每一条史实的可靠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加强,这对于研究者和资深历史爱好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它强迫你放下先入为主的观念,仅凭眼前这些原始材料去重新审视那段复杂的历史进程,这种“去魅化”的呈现方式,是极其高级的历史写作手法。
评分读完第一部分后,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那就是对于个体命运的关注。虽然这是一部军事史料丛书,但透过那些冰冷的数字和密集的电报往来背后,依然能窥见无数普通战士的影子。我印象非常深的是关于后勤保障和伤员救治的一些片段,那些关于药品、粮食的短缺记录,不仅仅是后勤部门的失败报告,更是对前线官兵所承受磨难的无声控诉。这种从宏大叙事中精准定位到个体生存困境的视角转换,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军事分析变得有血有肉、充满张力。它没有刻意煽情,但史料本身所蕴含的巨大悲悯力量,自然而然地击中了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这种对“人”的关怀,让这部资料汇编超越了纯粹的军事记录范畴,具备了更深厚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一种极为巧妙的递进逻辑。它并非完全按照时间顺序铺陈,而是根据不同的战役阶段或军事主题进行模块化处理,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针对性。比如,关于某一特定时期的游击战术分析,它会把所有相关的电文、会议纪要和战后总结集中在一起呈现,形成一个立体的专题剖析。这种编排方式,避免了信息流的线性疲劳,让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进行深入挖掘。对于希望快速掌握某一特定军事理论或某次关键战役细节的读者来说,这种专题式的汇编方式简直是量身定做。它尊重了读者的主动探索权,让历史资料不再是堆砌的砖块,而是可以被精准定位和有效利用的工具箱。整体来看,这种非线性的结构处理,是其区别于传统历史著作的一个显著特点。
评分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资料的广度和深度所展现出的历史张力。我注意到其中收录了一些在其他地方极为罕见的内部通讯和秘密文件影印件,这些一手材料的存在,极大地增强了全书的权威性和不可替代性。它不是在重复已被广为流传的故事,而是在挖掘那些隐藏在光环背后的真实细节,比如不同部队之间的协作难题、战略物资分配的内部争议,甚至是一些关键人物在决策边缘的犹豫挣扎。这种深挖到底、不放过任何一个侧面的求真精神,使得这本书的价值呈几何级数增长。它不是给大众提供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提供了一整套可供反复推敲和检验的“原始数据”,这才是真正的学术财富。对于想要进行深入研究的读者而言,这本书几乎提供了一个不可绕过的基础参照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