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四军 参考资料(2)
定价:52.00元
作者: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6571371
字数:
页码:231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新四军·参考资料(2)》是抗日民主团体、爱国进步人士、海外华侨、国际友人和国内外新闻机构关于新四军的函电和文章。收入《新四军·参考资料(2)》的资料主要选自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内外报刊,还有少量被国民党新闻检查机关扣留未曾发表的电讯稿,也有一些摘自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出版的书刊。根据资料的内容分为2个专题,即“新四军维护统一战线,坚持抗日斗争”,“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战争”。
目录
四、新四军维护统一战线坚持抗日斗争
(一)团结国内外进步力量共同抗战
《救亡日报》报道活跃在江南的新四军
(1939年3月25日、26日)
韩国钧等响应新四军团结抗战的呼吁给陈毅等的信
(1940年8―9月)
黄逸峰等在姜堰军民代表会上的发言
(1940年9月27日)
黄辟尘等关于新四军让出姜堰致韩国钧、李明扬电
(1940年9月30日)
朱履先等关于停止摩擦团结抗日致电
(1940年10月2日、11日)
韩国钧、李明扬关于召开苏北军民抗敌合作会议的通知
(1940年10月25日)
韩国钧关于新四军主动释放俘虏给陈毅的信
(1940年10月26日、27日)
韩国钧、李明扬关于曲塘会议情况致电
(1940年10月31日)
韩国钧、李明扬关于曲塘会议拟具的办法致韩德勤电
(1940年10月31日)
新四军维护统一战线坚持抗日斗争
(1941年9月)
中国的光明前途
(1943年1月13日)
朝鲜义勇军华中支队致新四军的信
(1944年1月12日)
日人反战同盟华北联合会致八路军新四军将士的信
(1944年1月15日)
回顾过去
(1944年2月6日)
郭静唐参加敌后抗战答记者问
(1944年10月23日)
相信党的政策相信党的领导
(1945年1月21日)
追悼彭雪枫师长
(1945年2月5日)
柯克斯等关于新四军营救美军飞行员给何克希的信
(1945年4月10日、11日)
日本人民解放联盟号召日本士兵投降八路军新四军的通电
(1945年8月10日)
(二)国内外进步团体和友好人士的巨大支援
《江声报》报道菲律宾华侨救国义勇队回国抗战
(1938年1月21日)
《申报》报道惠阳商会捐送新四军雨衣药物
(1938年5月8日)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让人爱不释手。纸张厚实,触感温润,即便是长期翻阅,也不会轻易出现磨损或者泛黄的迹象。尤其是那些历史照片和地图的插页,分辨率高得惊人,细节之处纤毫毕现,仿佛一下子就能将人拉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装帧设计上,那种沉稳的色调搭配简洁的版式,透露出一种不事雕琢的厚重感,让人一上手就知道这不是一本轻飘飘的“快餐读物”,而是倾注了心血的严肃史料汇编。我特别欣赏出版社在排版上的用心,注释和正文的区分清晰明了,即便夹杂着大量的军事术语和外文译名,阅读起来也丝毫没有感到吃力或混乱。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沉浸式的历史探寻变得更加愉悦和专业。要知道,对于研究性质的丛书来说,载体的质感往往决定了读者愿意花多少时间去深入研读,而这本显然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史料搜集广度和深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它绝非是简单地对既有文献的重复罗列,而是展现出了一种近乎“考古式”的挖掘精神。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比对着一些关键战役的记载,发现其中引用了大量我之前从未在公开出版物中见过的内部档案、战地报告乃至是一些口述回忆的原始文本片段。这使得许多过去被笼统描述的历史节点,一下子变得具体、生动且充满张力。作者团队(或者说编审委员会)显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去甄别和交叉验证这些材料的可靠性,使得整部作品的论据基石异常坚实。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却又痴迷于历史细节的爱好者而言,这种“原汁原味”的呈现是极其宝贵的。它不再是历史教科书那种高度提炼的结论,而是鲜活的、充满矛盾和挣扎的真实记录,让人对那个时代军人的决策过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阅读体验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于军事部署和战略意图的细致剖析。许多关于运动战、游击战的经典战例,往往被描述得高深莫测,但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地图演义和兵力对比图表,将复杂的战术部署拆解得条分缕析,逻辑清晰到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它没有回避战争中那些极其残酷和反直觉的决策,而是冷静地将其置于当时的后勤、情报和政治环境下去考量。我印象最深的是对某一特定时期敌我双方的情报战分析部分,那种你来我往、针锋相对的博弈,被还原得如同观看一部高智商的谍战片,只不过背景是真实的战场。这种技术层面的深入解读,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军史普及读物”,更像是一部供军事院校参考的实战案例分析教材。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编审委员会的处理方式显得非常成熟和审慎。在处理那些敏感或存在争议的历史事件时,他们展现出了一种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他们并未急于下定论,而是将不同的史料、不同视角下的记载并置呈现,辅以客观的注释说明资料的出处和背景,将判断的权利和空间留给了读者。这种“求同存异、尊重史实”的编辑方针,使得整部作品的公信力大大增强。我个人认为,这是优秀历史丛书的标志之一——它教你如何思考历史,而不是直接告诉你历史是什么。因此,即便某些章节的结论可能与我既有的认知有所出入,我也愿意去接受,因为我知道这些结论背后支撑的是大量严谨查证过的原始资料,而非随意的臆测或立场先行。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军事迷”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精密的历史模型。它不仅仅关注于某一场战役的胜负,更着眼于整个抗战时期,新四军在资源极端匮乏、环境异常复杂的情况下,如何构建和维护一支有效的作战体系——包括人员的训练、武器的获取、伤员的救治,乃至后方的补给线维护。这些“非战斗减分项”的处理,往往是普通史书所忽略的。这本书却给予了足够的篇幅去探讨这些“幕后”的系统性工程,这对于理解一支革命武装的韧性和生命力至关重要。读完后,我对自己过去对这支部队的认识,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校准和升级,它所揭示的,是一种在绝境中求生存、在劣势中谋发展的组织智慧,这比单纯的战斗英雄事迹要深刻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