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新四軍 參考資料(2)
定價:52.00元
作者:中國抗日戰爭軍事史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齣版社:解放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6571371
字數:
頁碼:231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新四軍·參考資料(2)》是抗日民主團體、愛國進步人士、海外華僑、國際友人和國內外新聞機構關於新四軍的函電和文章。收入《新四軍·參考資料(2)》的資料主要選自抗日戰爭時期的國內外報刊,還有少量被國民黨新聞檢查機關扣留未曾發錶的電訊稿,也有一些摘自抗日戰爭勝利以後齣版的書刊。根據資料的內容分為2個專題,即“新四軍維護統一戰綫,堅持抗日鬥爭”,“國民黨頑固派製造皖南戰爭”。
目錄
四、新四軍維護統一戰綫堅持抗日鬥爭
(一)團結國內外進步力量共同抗戰
《救亡日報》報道活躍在江南的新四軍
(1939年3月25日、26日)
韓國鈞等響應新四軍團結抗戰的呼籲給陳毅等的信
(1940年8―9月)
黃逸峰等在薑堰軍民代錶會上的發言
(1940年9月27日)
黃闢塵等關於新四軍讓齣薑堰緻韓國鈞、李明揚電
(1940年9月30日)
硃履先等關於停止摩擦團結抗日緻電
(1940年10月2日、11日)
韓國鈞、李明揚關於召開蘇北軍民抗敵閤作會議的通知
(1940年10月25日)
韓國鈞關於新四軍主動釋放俘虜給陳毅的信
(1940年10月26日、27日)
韓國鈞、李明揚關於麯塘會議情況緻電
(1940年10月31日)
韓國鈞、李明揚關於麯塘會議擬具的辦法緻韓德勤電
(1940年10月31日)
新四軍維護統一戰綫堅持抗日鬥爭
(1941年9月)
中國的光明前途
(1943年1月13日)
朝鮮義勇軍華中支隊緻新四軍的信
(1944年1月12日)
日人反戰同盟華北聯閤會緻八路軍新四軍將士的信
(1944年1月15日)
迴顧過去
(1944年2月6日)
郭靜唐參加敵後抗戰答記者問
(1944年10月23日)
相信黨的政策相信黨的領導
(1945年1月21日)
追悼彭雪楓師長
(1945年2月5日)
柯剋斯等關於新四軍營救美軍飛行員給何剋希的信
(1945年4月10日、11日)
日本人民解放聯盟號召日本士兵投降八路軍新四軍的通電
(1945年8月10日)
(二)國內外進步團體和友好人士的巨大支援
《江聲報》報道菲律賓華僑救國義勇隊迴國抗戰
(1938年1月21日)
《申報》報道惠陽商會捐送新四軍雨衣藥物
(1938年5月8日)
……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閱讀體驗中,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於軍事部署和戰略意圖的細緻剖析。許多關於運動戰、遊擊戰的經典戰例,往往被描述得高深莫測,但這本書通過大量的地圖演義和兵力對比圖錶,將復雜的戰術部署拆解得條分縷析,邏輯清晰到讓人忍不住拍案叫絕。它沒有迴避戰爭中那些極其殘酷和反直覺的決策,而是冷靜地將其置於當時的後勤、情報和政治環境下去考量。我印象最深的是對某一特定時期敵我雙方的情報戰分析部分,那種你來我往、針鋒相對的博弈,被還原得如同觀看一部高智商的諜戰片,隻不過背景是真實的戰場。這種技術層麵的深入解讀,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越瞭一般的“軍史普及讀物”,更像是一部供軍事院校參考的實戰案例分析教材。
評分不得不提的是,編審委員會的處理方式顯得非常成熟和審慎。在處理那些敏感或存在爭議的曆史事件時,他們展現齣瞭一種高度的曆史責任感。他們並未急於下定論,而是將不同的史料、不同視角下的記載並置呈現,輔以客觀的注釋說明資料的齣處和背景,將判斷的權利和空間留給瞭讀者。這種“求同存異、尊重史實”的編輯方針,使得整部作品的公信力大大增強。我個人認為,這是優秀曆史叢書的標誌之一——它教你如何思考曆史,而不是直接告訴你曆史是什麼。因此,即便某些章節的結論可能與我既有的認知有所齣入,我也願意去接受,因為我知道這些結論背後支撐的是大量嚴謹查證過的原始資料,而非隨意的臆測或立場先行。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簡直是讓人愛不釋手。紙張厚實,觸感溫潤,即便是長期翻閱,也不會輕易齣現磨損或者泛黃的跡象。尤其是那些曆史照片和地圖的插頁,分辨率高得驚人,細節之處縴毫畢現,仿佛一下子就能將人拉迴到那個硝煙彌漫的年代。裝幀設計上,那種沉穩的色調搭配簡潔的版式,透露齣一種不事雕琢的厚重感,讓人一上手就知道這不是一本輕飄飄的“快餐讀物”,而是傾注瞭心血的嚴肅史料匯編。我特彆欣賞齣版社在排版上的用心,注釋和正文的區分清晰明瞭,即便夾雜著大量的軍事術語和外文譯名,閱讀起來也絲毫沒有感到吃力或混亂。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無疑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讓沉浸式的曆史探尋變得更加愉悅和專業。要知道,對於研究性質的叢書來說,載體的質感往往決定瞭讀者願意花多少時間去深入研讀,而這本顯然在這方麵做得極為齣色,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視覺享受。
評分這本書的史料搜集廣度和深度,簡直令人嘆為觀止,它絕非是簡單地對既有文獻的重復羅列,而是展現齣瞭一種近乎“考古式”的挖掘精神。我花瞭好幾天時間比對著一些關鍵戰役的記載,發現其中引用瞭大量我之前從未在公開齣版物中見過的內部檔案、戰地報告乃至是一些口述迴憶的原始文本片段。這使得許多過去被籠統描述的曆史節點,一下子變得具體、生動且充滿張力。作者團隊(或者說編審委員會)顯然投入瞭巨大的精力去甄彆和交叉驗證這些材料的可靠性,使得整部作品的論據基石異常堅實。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卻又癡迷於曆史細節的愛好者而言,這種“原汁原味”的呈現是極其寶貴的。它不再是曆史教科書那種高度提煉的結論,而是鮮活的、充滿矛盾和掙紮的真實記錄,讓人對那個時代軍人的決策過程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從一個純粹的“軍事迷”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構建瞭一個宏大而又精密的曆史模型。它不僅僅關注於某一場戰役的勝負,更著眼於整個抗戰時期,新四軍在資源極端匱乏、環境異常復雜的情況下,如何構建和維護一支有效的作戰體係——包括人員的訓練、武器的獲取、傷員的救治,乃至後方的補給綫維護。這些“非戰鬥減分項”的處理,往往是普通史書所忽略的。這本書卻給予瞭足夠的篇幅去探討這些“幕後”的係統性工程,這對於理解一支革命武裝的韌性和生命力至關重要。讀完後,我對自己過去對這支部隊的認識,進行瞭一次徹底的校準和升級,它所揭示的,是一種在絕境中求生存、在劣勢中謀發展的組織智慧,這比單純的戰鬥英雄事跡要深刻得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