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与孩子一起玩积木机器人
定价:69.00元
售价:44.9元,便宜24.1元,折扣65
作者:王锴之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12132956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这是米小丁和米爸爸合作撰写的*本书。这本书用米小丁和米爸爸对话的形式给大家详细介绍了米兔积木机器人的特点、如何搭建机械结构,以及怎样用手机给积木机器人编程等方面的知识。这本书适合4岁以上的儿童和成年人阅读,读者年龄没有上限。你可以把这本书当作米兔积木机器人的说明书、工具书,也可以把它当作一本积木机器人的搭建和编程教材。我们希望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都能在书中有所收获,能让它帮你打开机器人世界的大门。
目录
目 录
节 不期而遇,米兔到家1
知识点回顾12
思考与练习12
学习日记13
第二节 庖丁解牛,认识零件15
知识点回顾32
思考与练习32
学习日记33
第三节 匠心,动力机械原理35
知识点回顾56
思考与练习56
学习日记57
第四节 秀外慧中,机器人的大脑——主控
模块59
知识点回顾70
思考与练习70
学习日记71
第五节 得心应手,认识App73
知识点回顾98
思考与练习98
学习日记99
第六节 聚沙成塔,像搭积木一样编程101
知识点回顾114
思考与练习114
学习日记115
第七节 起于累土,常量、变量、运算符
和表达式117
知识点回顾134
思考与练习134
学习日记135
第八节 闻鸡起舞,音乐和动作控制语句137
知识点回顾154
思考与练习154
学习日记155
第九节 叠见层出,循环语句157
知识点回顾166
思考与练习166
学习日记167
第十节 多谋善断,分支语句169
知识点回顾176
思考与练习176
学习日记177
第十一节 时不我待,计时传感器179
知识点回顾186
思考与练习186
学习日记187
第十二节 明察秋毫,姿态传感器189
知识点回顾198
思考与练习198
学习日记199
第十三节 慧眼,颜色传感器201
知识点回顾214
思考与练习214
学习日记215
第十四节 芯芯相印,调用手机传感器217
知识点回顾224
思考与练习224
学习日记225
作者介绍
王延平(米爸爸)
80后工程师、程序员、产品经理,外号“行走的百科全书”。从2012年开始致力于科普和儿童教育,近年来多次举办面向儿童和成年人的讲座,编著了《21天精通微信小程序开发》等教材。
王锴之(米小丁)
热爱自然科学,酷爱机器人搭建和编程,喜欢讲笑话的小学生,外号“笑话大王”。梦想是开发出实用的交通工具变形金刚,能和米爸爸一起完成本书的写作是他高兴的事。
文摘
序言
翻开内页的瞬间,一股扑面而来的设计感和排版的美学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这可比很多同类书籍那种黑白打印、只有简单示意图的排版要强太多了。看得出来,作者在视觉呈现上是下了大功夫的,那些色彩鲜明的插图和清晰的结构分解图,仿佛自带三维立体效果,让人一眼就能明白复杂的连接点在哪里,这对于需要高度依赖视觉辅助的动手学习过程来说,简直是福音。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作者对“阅读体验”的重视,它不只是说明书,更像是一本精美的工具书兼艺术品。我尤其欣赏那种将复杂系统拆解成若干个易于理解的小模块的处理方式,避免了初学者在面对庞大项目时产生的畏难情绪。如果这本书能真正做到让读者“跟着图走就能成功”,那么它的价值就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递,上升到了有效引导和赋能的层面。那种成功搭建后,孩子眼中闪烁的光芒,想必就是对这套精美图解最好的回报。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给我一种非常系统化和渐进式的感受,这很关键。我注意到它似乎并没有一上来就抛出高难度的挑战,而是非常耐心地从最基础的部件识别和简单的机械原理入手,就像是给孩子们(和家长)打地基一样。这种由浅入深的设计,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的陡峭程度。我特别留意到关于“故障排除”的部分,如果书中能够详细列举在搭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常见错误,并提供简洁明了的解决思路,那无疑会大大提升其实用性。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卡住和失败往往是学习过程中最磨人的环节。一个好的教学材料,不仅要教你如何成功,更要教你如何从失败中爬起来。我推测,作者可能是基于大量的实践经验,才设计出如此贴合实际操作流程的知识铺陈,确保读者在每完成一个小节后,都能获得即时的成就感,从而更有动力去挑战下一个更复杂的结构。
评分从整体的编辑风格来看,这本书似乎流露着一种鼓励“自由探索”而非“死板模仿”的教育哲学。我更看重的是它在“创造性激发”方面的潜力。我希望它提供的不仅仅是“A做成B”的固定流程,而是能深入探讨“为什么这样连接会产生特定的运动效果”背后的科学原理。如果书中能够穿插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比如“如果你把这个轮子换成更轻的材料会发生什么?”或者“如何增加这个手臂的承重能力?”这样的启发性讨论,那就太棒了。真正的学习往往发生在超越说明书的界限之外。这种引导式教学,才能真正将积木从简单的玩具,提升为科学探索的媒介,培养孩子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如果作者只是简单地展示成品,而没有触及设计背后的逻辑和多重可能性,那么这本书的深度就会大打折扣。我期待它能成为一个“思维的跳板”,而不是一个“操作的终点”。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摆在桌上,光是看封面就让人觉得内容一定很扎实,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看,但那种沉甸甸的感觉,仿佛已经能预见到里面蕴含的知识量了。我通常对这类主题的书籍会保持一种谨慎的期待,毕竟市面上这类读物太多了,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并不多见。不过,从书名透露出的那种侧重于“实践”和“亲子互动”的基调来看,它似乎努力想避开那些纯理论的枯燥讲解,转而提供一套可操作的指南。我猜想,它或许会用大量的图示和步骤分解来引导家长和孩子进入一个动手创造的乐趣之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对于那些希望在玩乐中培养孩子空间思维和基础工程概念的父母来说,这本书的潜力无疑是巨大的。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新颖的角度,去解读那些看似简单的积木块是如何转化成复杂的、具有一定功能性的机器的,并且最好能涵盖从初级到高阶的不同难度层次,确保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乐趣点。这种从零开始的构建过程,想必会是全书最吸引人的核心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散发出来的那种浓厚的“以终为始”的教学理念,让人感到非常踏实。它似乎不仅仅关注于最终搭建出一个模型,更强调了在整个过程中家长与孩子之间沟通模式的建立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我关注到一个细节,就是关于材料特性的讨论,如果它能深入到不同材料(比如不同硬度、不同摩擦系数的积木)对最终性能的影响,并引导孩子去理解工程设计中材料选择的重要性,那这本书的教育意义就非常深远了。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STEM教育范畴,触及到了设计思维和工程伦理的启蒙。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对如何有效地将抽象概念具象化有着深刻的理解,能够将复杂的物理定律巧妙地隐藏在孩子们热衷的搭建乐趣之中。这才是顶尖的教育作品的标志——让学习的过程本身成为最令人愉悦的奖励,而不是为了达成某个目标而不得不忍受的苦差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