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把孩子从网瘾里拉回来
定价:22.50元
作者:陈雨晨作
出版社:成都时代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5464112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把孩子从网瘾里拉回来》是写给每一个正在为孩子上网问题头疼的父母的。其实,网络不是洪水猛兽,正确对待,不但不会给孩子带来不利影响,反而可以为孩子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如何将孩子从网瘾里拉出来,如何让网络正确地为孩子所用,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围追堵截,而是真正了解网络、了解孩子,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在网络时代里安全、快乐地冲浪。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这本书的文风非常具有人文关怀色彩,它很少使用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反而更像是一位和你并肩作战的战友。我喜欢作者在描述家长们普遍的无助感时所流露出的那种理解和共情。很多育儿书读起来会让人觉得压力山大,觉得“别人家的父母都做得那么好,为什么我这么失败”,但这本书恰恰消解了这种负罪感。它承认了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家长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承认我们也会犯错。这种坦诚让我更容易接受它提出的建议。书中对“家庭叙事重塑”的讨论尤其打动我,它强调父母需要先整理好自己的生活状态和对未来的期望,因为孩子永远在观察和模仿父母的生活模式。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如果每天都沉浸在各种信息流和电子设备中,要求孩子独善其身,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矛盾。这本书让我把目光从“孩子的问题”转移到了“我们家庭的生态系统”上,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视角转换,也是我过去所有努力都缺乏的一环。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觉得“物超所值”的地方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具有长期效益的思维框架,而不是昙花一现的技巧。很多育儿书会告诉你“下次这样做”,但这本书更多地是在问“你希望你的孩子最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它把注意力从“如何解决当前的网瘾”拉回到“如何培养一个有韧性、有自我驱动力的个体”这个根本命题上。书中对“责任心培养”和“延迟满足能力”的探讨,通过一系列富有创意的家庭任务设计被巧妙地融入进来。我发现,这些设计并非刻意制造困难,而是巧妙地将现实生活中的责任与孩子对成就感的内在需求对接起来。例如,书中建议如何让孩子参与家庭的资源管理,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选择”与“后果”的联系,这种教育是扎根于生活的,远比单纯的口头说教有效得多。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培养未来公民的指南,它教我们如何在这个快速数字化的世界里,帮助孩子建立起坚实的内心锚点,让他们在未来无论面对何种诱惑,都能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和强大的适应能力。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单纯的“戒断”往往是徒劳的,甚至会加剧问题的严重性。我以前试过收走手机、断网,结果换来的是更剧烈的冲突和孩子更深的抵触情绪。这本书没有停留在这些表面功夫上,而是深入探讨了“替代性活动的质量”问题。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去阐述如何设计那些能够提供与虚拟世界同等甚至更高层次的成就感、协作感和即时反馈的现实活动。比如,书中对“项目式学习”在家庭环境中的应用提出了非常具体的建议,强调让孩子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创造者。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心流体验”如何能在家庭活动中被激发的那几章,这比我之前在各种育儿论坛上看到的那些零散建议要系统和深刻得多。它不是教你如何“管住”孩子,而是教你如何“引导”孩子,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发现现实世界的美好和乐趣。这本书就像一本操作手册,但它操作的对象是家庭的整体氛围和亲子关系的质量,而不是简单地针对孩子的屏幕使用时长。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的第一感受是,作者的笔触极其冷静和客观,完全没有那种故作焦虑或者过度煽情的腔调,这一点非常难得。它没有采用那种“恐吓式”的教育文学的写作手法,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把脉问诊,耐心梳理每一个可能导致孩子沉迷的复杂因素。书中对“数字化原生代”的特征描绘得入木三分,让我这个“数字移民”的家长有了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我以前总觉得孩子是抗拒我们的,现在才明白,他们其实是在用一种我们不理解的方式努力适应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而我们作为引导者,却没能跟上他们进化的步伐。书中有很大篇幅讲解了如何识别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号”,这些信号往往被我们这些大人简单粗暴地归类为“叛逆”或“懒惰”。特别是关于“多巴胺反馈回路”的解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屏幕内容如何比现实生活更有效率地刺激大脑,这让我对自己过去一味地限制时间而不去优化生活内容的做法感到汗颜。整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很有层次感,从宏观环境分析到微观家庭干预,循序渐进,逻辑严密,读起来毫不费力,但每翻一页都会有新的启发。
评分这部书真是一剂及时的清醒剂,我最近一直在为我家那个小家伙的情况焦头烂额,每天下班回家,迎接我的不是亲切的问候,而是他埋头于屏幕的那副痴迷模样。书里没有直接给我端出什么“神丹妙药”,倒是用一种非常细腻的手法,把我拉回到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它探讨了现代科技环境对心智发展带来的深层影响,不仅仅是“玩游戏时间长短”的问题,更深入到孩子在虚拟世界中寻求的满足感和自我价值的投射。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社会学和心理学案例,让我意识到,我们过去可能只是在“堵塞”表面的洪水,却忽略了真正的原因在于“堤坝”自身的脆弱性。比如,书中提到了一种“替代性满足”理论,分析了当现实生活中的成就感和社交连接匮乏时,屏幕如何成为一个看似完美的避难所。这种深度剖析,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家庭教育模式中是不是早已埋下了这种“隐患”。我尤其欣赏它在探讨亲子沟通障碍时的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没有指责任何一方,而是将重点放在如何重建基于信任和理解的桥梁上。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深度的自我体检,对下一步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有了清晰的脉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