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父母这样做,就能够成就孩子
定价:35.00元
作者:曲韵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5407734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好促进孩子的成就,好伙伴呵护孩子的心灵,
好榜样看顾孩子的生活,好向导护航孩子的未来!
从“人是什么”“人是怎么成长的”“人的成长需要哪些外因与内因”,我们可以推导出,在成年以前,家长能够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哪些支持。家长应该以孩子成长的需要为核心,配合孩子成长的需要来当家长,而不是想当然的、以自己的想法为核心和主体,去“教育孩子”。
继《父母这样做,就是在毁掉孩子》告诉家长哪些言行可能对孩子造成长久伤害之后,积极心理治疗专家曲韵老师,在这本新书里给困惑的家长一个完整清晰的养育思路。在本书中,曲韵老师运用她独创的“家长角色”模型,告诉家长:只要平衡好、伙伴、向导、榜样四个角色,就能够成就孩子。具体到在孩子的不同年龄段,在不同的养育环境下,面对不同的情境时,应该如何平衡家长的这四个角色,书中也给出了非常实用的建议与指导。
在我们生活所依附的岩石中,重要的岩石是家庭。对孩子来说,父母是教师和教练,是导师和生活角色的模范,是成功的榜样,亦是推动我们走向成功的人。
——美国总统奥巴马
目录
章 孩子成长“长”什么
长身体
长得快等于长得好?
心情好个子高,心情坏个子矮?
大脑20多岁才能长好?
青春期叛逆是必然吗?
男孩儿女孩儿不一样?
●对孩子长身体时的一些提醒
长知识
日常生活中的学习更有效
不要忽视在家庭这个小社会中的学习
社会大课堂,家长怎么讲?
●对孩子长知识的一些提醒
长本事
人生两本事:处事,也处人
处事:从他律到自律
处人:“事”后面的“情”更重要
交朋友:必须让孩子学会的社交能力
澄清两个“关系能力”中的误区
我与我: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同样是一种能力
●对孩子长本事的一些提醒
长脾气
人一出生就带着情绪
社会情绪的习得缘于后天
孩子要拥有的情绪能力
●对孩子长脾气的一些提醒
长思想
及时反馈,引导孩子主动客观地去想
有想法、主意大,好不好?
让孩子多问“为什么”
让孩子客观认识自我
●对孩子长思想的一些提醒
长大
我们的孩子长大、长好了吗?
第二章 成就孩子,家长需要做好四个角色
成就孩子的“家长角色”模型
家长角色的平衡技巧
偏重角色
偏重伙伴角色
偏重向导角色
偏重榜样角色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家长要平衡好不同的角色
0~3岁孩子的成长特点及家长角色
3~6岁孩子的成长特点及家长角色
6~8岁孩子的成长特点及家长角色
9~11岁孩子的成长特点及家长角色
12~18岁孩子的成长特点及家长角色
19~23岁成年初显期孩子的成长特点及家长角色
第三章 做孩子的顾问型
好的标准:孩子“信”“服”的顾问
,父母推不掉的角色
磋商:从到顾问的途径
不磋商:孩子身心冲突的种子
别用温柔的命令
如何有效制定规则
第四章 成为与孩子成长互动的伙伴
生命需要乳汁,更需要温暖
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
不同的依恋关系带来不同的亲密关系和人际关系
什么是依恋关系?
如何与孩子形成安全依恋关系?
如果没有形成安全依恋关系怎么办?
爱,需要正确的表达
警惕“爱的残疾者”
爱有量的差别
爱有类的区分
爱不可以比较
爱的基础是尊重、信任和耐心
父母与孩子不是,也不应该是朋友
第五章 当好孩子的人生向导
每个孩子都会自己寻找生命的答案
每个人都想问很多为什么
答案的生长取决于父母种下的种子
做孩子的人生向导是父母的责任所在
理想:助力孩子的激情之源
有理想与没有理想大不同
第六章 做孩子的好榜样
孩子眼中的榜样
孩子对世界的认识是从家长开始的
家长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
家长不能决定和掌控孩子学什么
父母的状态决定孩子的生活质量
应对问题和冲突
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
第七章 父母四个角色的实践运用
孩子不愿意起床,怎么办?
孩子不愿意练琴,怎么办?
父母一方强势,另一方怎么做?
第八章 特殊养育环境下,父母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离婚后单独抚养孩子,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角色
伙伴角色
向导角色
榜样角色
离婚后不抚养孩子,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孩子对离去的父亲的情绪
“我不管了”给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
附录一 积极心理治疗WIPPF表——威斯巴登心理与家庭问卷
附录二 父母类型表
作者介绍
曲韵,北京新世纪儿童医院心理门诊专家,积极心理治疗中心(中国)主任、首席专家,德国总部认证的积极心理治疗师。2010年独创的“家长角色”模型获世界积极心理治疗大会创新奖。
拥有近10年的家庭问题诊断治疗经验,一对一治愈率100%。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特约嘉宾、《嘉人》杂志心理访谈专家、《健康之友》特约专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市之声”特邀专家。曾在、外交部、中国电信、中国银行等企事业单位进行各类讲座、工作坊数百场。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启发,是关于“父母角色重塑”的认知。过去,我常常将自己定位为“纠错者”和“监工”,时刻紧盯孩子学习进度的执行者。而这本书引导我逐渐转向“引路人”和“观察者”。作者强调,我们最大的成就,不是我们给孩子铺设了多平坦的道路,而是我们如何教会他们自己修补被绊倒的膝盖。这种视角的转换,极大地减轻了我的焦虑感。我开始更专注于高质量的陪伴,哪怕只有短短的十分钟,也比一小时心不在焉的“监督”有效得多。书中关于鼓励的具体用词和赞美的艺术部分,我反复阅读了好几遍,它教会我如何用“我看见了你付出的努力”取代“你真棒”,这种细微的语言差异,竟然能让孩子对自我评价产生根本性的不同。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温和的教练,它没有替我做决定,而是赋予了我清晰的洞察力和坚定的执行信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吸引人,那种柔和的色调和充满希望的排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是一个在教育孩子方面时常感到迷茫的家长,尤其是在面对青春期孩子日益显现的独立意识和我们传统观念之间的冲突时,总觉得前路漫漫。这本书的结构清晰,不像有些育儿书那样堆砌理论,而是非常注重实操性。它巧妙地将一些看似深奥的心理学原理,转化成了日常生活中可以立即应用的“小动作”。比如,它里面提到了一种“积极倾听”的技巧,我尝试着在孩子跟我抱怨学校里的琐事时,放下手机,全身心地去听,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不再是草草应付几句就走开,而是愿意多说一些,感觉我们之间的信任度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种从微小改变中看到巨大成效的体验,让我对这本书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强调“界限感”这一点上的平衡处理,既没有过度放纵,也没有一味地强调权威,而是提供了一个双向尊重的框架,这正是我目前最需要的。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反思之旅。我原以为自己已经是一个比较开明的父母了,但在读到关于“情绪传染”的那一章时,我才猛然意识到,自己无意中将工作中的焦虑和挫败感,以一种近乎隐形的方式投射到了家庭氛围中。作者没有用指责的语气,而是非常细腻地描绘了父母的情绪状态如何像水波纹一样扩散开来,最终影响到孩子的安全感和自我认知。特别是书中关于“完美主义陷阱”的论述,让我感同身受。我总是不自觉地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激励(实则是施压)我的孩子,这本书告诉我,这种行为正在悄悄扼杀他的内在驱动力。读完这一部分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庆祝孩子每一次微小的进步,而不是只盯着那些尚未达成的目标。这种心态的转变,虽然慢热,但它带来的家庭和谐度的提升,是任何成绩单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温暖而又不失力量,它有一种独特的魔力,能让你在感到被理解的同时,又被温柔地推着向前走。它不像市面上很多育儿指南那样,只提供“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清单,它更侧重于探讨“为什么”要这样做。例如,在谈到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时,它没有直接要求我们分配家务,而是从“所有权”和“自我效能感”的角度去阐述,让父母理解,当我们把孩子的“领域”还给他们时,他们会多么自然地学会承担。我最喜欢的是其中穿插的案例分析,那些故事读起来非常真实,充满了生活气息,让我感觉作者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专家,而是一个走过泥泞,并找到了阳光之道的同行者。我甚至会把书中的某些精彩段落抄写下来,贴在我的办公桌前,作为每天开始工作前的一个精神锚点。
评分与其他教育类书籍相比,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让我印象深刻,它似乎涉猎了发展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甚至一些社会学的基础概念,但又处理得非常轻盈,没有丝毫的晦涩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延迟满足”和“逆境商(AQ)”的论述。在当今这个“即时反馈”的时代,教导孩子如何面对无聊、挫折和等待,显得尤为重要。书中提供的方法不是简单地“惩罚”或“禁止”,而是引导孩子去构建自己的内心世界,将“等待”转化为“创造”的时间。这套体系非常全面,它不只关注学习成绩或行为规范,而是着眼于构建孩子未来应对复杂世界的内在韧性。这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有了更长远的认识,它不是解决眼前某个叛逆期问题的“速效药”,而是构建家庭教育长期主义的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