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父母决定孩子一生
定价:28.00元
售价:19.0元,便宜9.0元,折扣67
作者:李艳明,彼得·海洋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2-01
ISBN:978756680077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前言
1.什么样的父母,什么样的未来
2.孩子需要“六个解放”
3.为人父母的十“要”十“不要”
4.给孩子恰当的期望
5.与孩子有效地沟通
6.“神童”之父的教子秘诀
7.中学生喜欢什么样的父母
8.消除与孩子间的隔阂的方法
9.家长的责任不是找孩子的错
10.孩子离快乐有多远
11.莫为子孙作远忧
12.父母在教育上要一致
13.父母不应成为孩子成长的羁绊
14.错误的批评
15.正确的批评
16.对“蜜糖 皮鞭”的思考
17.孩子对父母有抵触情绪怎么办
18.美国父母教子成功经验
19.怎样对待有残障的孩子
20.甘自苦中来
21.怎样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22.怎样增强孩子的记忆力
23.怎样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24.怎样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25.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6.怎样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27.怎样培养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
28.怎样培养孩子的音乐才能
29.怎样勇敢地面对学习困难的孩子
30.怎样帮助孩子提高听课效率
31.怎样帮助孩子养成做题后检查的习惯
32.怎样帮助孩子进行考前复习
33.怎样对待孩子的试卷
34.孩子学习落后怎么办
35.为什么孩子刻苦学习但成绩上不去
36.怎样给孩子辅导作文
37.孩子厌学怎么办
38.孩子逃学怎么办
39.教孩子学会处理考场意外
40.辅导孩子学习的小窍门
41.怎样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42.怎样培养孩子的个性
43.怎样培养孩子的领导才能
44.怎样看待孩子的好胜心
45.孩子与大人争辩有什么好处
46.家长要重视孩子的美育作用
47.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48.怎样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49.怎样教孩子与他人友好交往
50.怎样引导孩子面对挫折
51.怎样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
52.怎样对待孩子的兴趣多变
……
李艳明,现任广州市天河区儿童福利会幼儿园、天河区帝景苑幼儿园董事长,广州市天河区民间组织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广州市天河区第六届妇女代表。广州市“爱心妈妈”,“广州市三八红旗手”和汶川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曾获广州市人事系统教师,东山区“好园丁”,天河区“好园丁”,广州市教师。在全国学前教育理论核心刊物上发表《我园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几点举措》一文,《幼教观念的更新与幼儿园管理》获天河区第二届幼儿园论文评选活动二等奖。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语言的密度很高,读起来需要放慢速度,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到其深层含义。它不像市面上许多育儿书籍那样,提供快速见效的“秘诀”或“清单”,而是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底层操作系统”。作者对“路径依赖”的阐释,尤其深刻。它不仅仅是说父母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决策如何塑造了孩子对“可能性”的感知范围。例如,一个习惯于在稳定中寻求安全感的家庭,其孩子在面对职业选择的突变时,其内置的风险规避机制会比一个鼓励探索的家庭的孩子强大得多,但也可能因此错失一些爆发性的机会。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得非常巧妙,它避免了叙事上的单调,通过穿插一些历史案例和现代社会学的最新研究,使得论证既有历史纵深感,又不失对当下热点问题的回应力。读完之后,你会感到自己看待周围的成人世界,都多了一层解读的滤镜,能更清晰地识别出那些看不见的结构性影响。
评分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进行了一场关于人生成败的深度访谈,它没有给我任何现成的答案,但却像一把精密的刻刀,在我固有的认知结构上凿开了无数新的观察角度。作者的叙事节奏极为克制,不煽情,不偏激,而是用一种近乎人类学的冷静,去剖析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家庭互动模式。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环境塑造”和“个体能动性”之间微妙张力的探讨。它并没有将父母的养育方式描绘成一个铁板一块的宿命论,而是巧妙地展示了孩子如何在既定的资源和限制中,发展出其独特的适应策略。书中列举的案例,无论是关于教育选择的博弈,还是价值观传递的无声影响,都极其生活化,让人能迅速找到共鸣点,然后又被引导至更深层的反思:我们究竟是在“教育”孩子,还是在“投射”自己未竟的渴望?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剂,反而提供了一副清晰的透镜,让我们能更诚实地面对家庭系统内部那些看不见的权力结构和情感流向。它促使我思考,真正的“决定”不是某一个瞬间的指令,而是无数个日常选择累积而成的无形引力场。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有些沉重,但绝对是值得的。它像是一次对自我根源的“考古挖掘”,把那些深埋在潜意识中,由原生家庭塑形的情感反应模式,一一挖掘出来,放在阳光下审视。作者并没有采取批判性的视角来指责任何一方,而是像一个高明的心理治疗师,引导读者去理解“为什么会是这样”。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情感满足的替代性消费”的讨论,即父母如何将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以一种“为你好”的名义,强加于下一代。这种分析非常精准,它触及了人性中那种难以言喻的、对“未完成性”的补偿心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很有特点,它大量采用对比分析,将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的家庭教育路径进行了残酷但真实的并置,让人在对比中猛然惊醒,自己所处的环境并非唯一的“标准答案”。它迫使我放下对“好父母”或“坏父母”的简单标签,转而关注那些复杂、矛盾且充满无奈的决策过程本身。
评分我通常不太喜欢这种带有强烈社会批判色彩的读物,总觉得太过宏大叙事会掩盖个体的真实感受。然而,这本书却成功地做到了“宏大叙事”与“微观体验”的完美融合。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对于家庭内部的“沉默协议”——那些从不言说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规则——的捕捉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例如,关于“表达爱的方式”如何与“对成功的定义”挂钩的部分,让我对很多过去的误解豁然开朗。它指出,很多时候,父母并非不爱,而是他们的爱被编码在一种特定的、与他们自身成长经历紧密相关的“任务清单”上,而这份清单,往往优先于孩子即时的情感需求。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家庭“代码审计”,看清了那些驱动行为的底层逻辑。它没有提供“如何做得更好”的保证书,而是提供了一种更具同理心和批判性的视角,去理解我们所有人——无论我们是父母还是孩子——是如何在这种复杂系统中,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和意义的。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充满了知识分子的那种严谨与克制,但它绝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相反,它有着极强的画面感和代入性。作者对于社会阶层固化和资源分配不公的分析,是建立在大量细致入微的生活场景之上的。我仿佛能闻到那种被精心规划的人生路径上散发出的,既有光芒又带着压力的气息。读到关于“机会成本”的那一章时,我深感震撼。它不仅仅是在计算金钱上的投入,更是计算了时间、情感连接、甚至是探索未知可能性的机会被如何系统性地剥夺或保留。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抽象的社会学概念,转化为了一个个鲜活的家庭决策场景。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认为是“自然”的成长轨迹,其实背后隐藏着父母为了规避风险而布下的层层防线,这些防线在保护孩子的同时,也像某种无形的围墙,限制了视野的开阔度。整本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如同精密的瑞士钟表,每一个齿轮的咬合都指向一个中心论点:人生的起点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长,且它的初始设定,往往由我们尚未出生的那一刻就被悄然写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