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亲子性格的力量:听小嘉老师讲亲子性格色彩
:29.80元
售价:21.8元,便宜8.0元,折扣73
作者:小嘉老师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01
ISBN:97875113288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如果把孩子比喻为一粒种子,那么这个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不同的种子,有的是玉米,有的是苹果,有的是核桃,有的是小麦……千姿百态的种子构成了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作为家长,有责任尊重每一粒种子的独特性,让他按照自己的天性成长,这是自然规律,也是人的成长规律。而每一粒“种子”的区别不是外貌,不是智商,不是家庭出身,而是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因此,家长需要做的只是了解自己的孩子,给予适合孩子的引导、支持、陪伴,让孩子按照他原本的样子成长。性格色彩因材施教,就是用简单、直观的方法教会家长了解孩子的性格,领会孩子的需求,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用适合孩子的方法教育孩子。家长首先解放了自己,与孩子形成相对独立的关系,摆脱过去既束缚孩子又难以脱身的身心疲惫的局面。同时,孩子的天性也得到释放和尊重,能够更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天赋潜能。达到皆大欢喜的目的。
为什么人家的孩子温顺乖巧、善解人意,我家的孩子却是蛮不讲理、暴跳如雷?
为什么人家的孩子活泼开朗、热情洋溢,我家的孩子却是沉默寡言、敏感较真?
为什么人家的孩子独立自主、积极主动,我家的孩子却是行动迟缓、不思进取?
………
其实孩子是这个世界上复杂的“精灵”。然而,很多时候,父母未必真的了解孩子,对孩子的教育也常常局限于自己的性格。本书以全球公认的、科学的性格分析法—九型人格为基础,用简单、直观的方法教家长了解自己和孩子的性格类型,把握好“亲子性格和谐度”,你就能引导孩子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其拥有美好的未来。
章
读懂亲子性格色彩
——孩子以天生性格成长,才会长成“茁壮的树”
“植物要开花结果,首先需要的是适合自己的土壤。”如果把人的性格比喻成树木,不同性格也需要不同的环境。只有“本性的根”,生长在“合适的土壤”里,才会长成“茁壮的树”。
01 孩子以天生性格生长,更可能长成“大树”
02 天生性格被认可,亲子关系更融洽
03 “九型人格”教育,开启父母与孩子的性格魔盒
04 父母性格不同,教子方法也不同
第二章
父母的性格决定孩子的未来
——认清父母性格,找到孩子成功的钥匙
很多父母都会自信地说“我的性格我了解”,但是事实往往并非如此。只有了解自己的性格,思考自己属于什么样的“树”,才能让孩子在“父母”这棵大树下茁壮成长。
01 “完美型”父母:“我要培养一个从不犯错、完美的孩子。”
02 “助人型”父母:“为了孩子,我要竭尽全力。”
03 “成就型”父母:“为了孩子的未来,我要规划好每一天的生活。”
04 “浪漫型”父母:“我希望自己是个与众不同的家长。”
05 “思想型”父母:“我会支持孩子的成长,为孩子保留一定的自由空间。”
06 “忠诚型”父母:“我会尽己所能,让孩子安全地生活。”
07 “活跃型”父母:“我希望我的孩子充分享受到快乐、多彩的生活。”
08 “型”父母:“我就是孩子坚强的后盾!”
09 “和平型”父母:“我会默默关注孩子的成长。”
第三章
发现孩子的性格优势
——挖掘深层能量,开启个性教育之门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面对孩子的千差万别,父母要有一双发现孩子喜好厌恶、长处短板的慧眼,进而帮助孩子扬长避短,给他们需要的爱、永恒的爱。
01 追求****的“完美型”孩子
02 有天使般爱心的“助人型”孩子
03 喜欢争强好胜的“成就型”孩子
04 个性鲜明的“浪漫型”孩子
05 观察思考力强的“思想型”孩子
06 善良正直的“忠诚型”孩子
07 活泼开朗、爱冒险的“活跃型”孩子
08 性格刚烈的“型”孩子
09 性情温和的“和平型”孩子
第四章
不同性格的父母VS不同性格的孩子
——把握“亲子性格匹配度”,活出全新的人生
人的一生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也不例外。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要看性格匹配与否。身为父母,首先要了解“我是谁”,其次要了解“孩子是谁”,掌握好亲子间的“性格和谐度”,才能让自己和孩子都成为幸福的人。
01 “完美型”父母搭配不同性格的孩子
02 “助人型”父母搭配不同性格的孩子
03 “成就型”父母搭配不同性格的孩子
04 “浪漫型”父母搭配不同性格的孩子
05 “思想型”父母搭配不同性格的孩子
06 “忠诚型”父母搭配不同性格的孩子
07 “活跃型”父母搭配不同性格的孩子
08 “型”父母搭配不同性格的孩子
09 “和平型”父母搭配不同性格的孩子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摒弃了那些复杂的心理学名词堆砌,转而使用大量贴近生活的案例和富有画面感的描述,读起来非常流畅自然,完全没有阅读压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在阐述一些教育误区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幽默感和恰到好处的自嘲。比如,书中描述家长在陪孩子做作业时,心里的“小剧场”活动,那简直就是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让我忍不住哈哈大笑,笑过之后又陷入沉思——原来我把焦虑变成了无形的压力施加给了孩子。更让人感到惊喜的是,它并没有鼓吹“虎妈”或“佛系”的任何一方,而是提供了一种非常中庸、极具弹性的中间地带的智慧。它强调的是“适度”和“动态平衡”,这对于那些总想找到一个“标准答案”的父母来说,无疑是一剂定心丸。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了不少,开始允许自己和孩子都有犯错的空间。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有层次感,它不像市面上很多育儿书那样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了“如何与孩子建立持久且健康的连接”这个核心命题。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是在探讨父母自身情绪管理和原生家庭对教养模式影响的那几章,简直是直击灵魂。我过去一直以为,只要我尽我所能地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教育就算到位了,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内在一致性”的重要性。它启发我去审视自己童年时期未被满足的需求是如何在不经意间投射到我的教养方式上的。书中关于“情绪容器”的比喻我印象特别深,它教会我,在孩子情绪爆发的时候,父母首先要做的是稳定住自己的“容器”,而不是急于去“修补”或“平息”孩子的情绪。这种由内而外的自我疗愈和教养模式的重塑,是这本书给我最宝贵的财富。它不是教我如何成为一个完美的父母,而是鼓励我成为一个更真实的、更懂得自我觉察的父母。
评分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关注亲子关系中的“教育”环节,更深入探讨了“家庭氛围”和“情感联结”的构建。作者似乎对现代家庭面临的各种压力,比如时间碎片化、电子产品干扰等问题,有着深刻的洞察,并给出了既现实又富有建设性的应对策略。它强调的“高质量陪伴”并非时长,而是专注度,这对于忙碌的职场父母来说,是极其宝贵且可操作的建议。书中关于如何用“非暴力沟通”的模式化句式来处理家庭冲突的示范,我马上就应用到了实际场景中,效果立竿见影。过去我的回应往往是情绪化的指责,现在我学会了先描述事实,表达感受,提出需求。这种工具性的指导,让这本书的价值倍增,它不只是提供理论上的安慰,更是提供了一套可以直接拿来用的“沟通工具箱”。读完后,感觉自己拿到了升级亲子关系系统的说明书。
评分这本关于亲子关系的读物,简直像是为我这种天天在“望子成龙”和“尊重天性”之间摇摆的家长准备的指南。书中对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剖析得极其深刻,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卑不亢的叙事风格,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更像是邻家那个经验丰富、又特别懂得倾听的朋友在分享心得。比如,它提到青春期孩子突然变得叛逆,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是“怎么就不听话了”,但书里却引导我们去思考这种“反抗”背后隐藏的自我边界建立的渴望。读完这部分,我立刻反思了自己前几天因为小事和女儿争执的方式,我当时只看到了表面的不服从,却忽略了她正在努力向成人世界迈进的那个信号。书里还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沟通技巧,比如“积极倾听”的几个层次,让我意识到我过去所谓的“听”很多时候只是在组织我的反驳意见,而不是真正理解孩子的情绪。这种细节的捕捉和实操性,让这本书不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真正能落到每天的柴米油盐中去实践。它让我明白了,教育孩子不是一场你输我赢的权力斗争,而是一场相互成长的陪伴之旅,关键在于理解和接纳。
评分这本书对于理解孩子思维模式的演变,提供了极其清晰的地图。我过去总觉得孩子“不按常理出牌”,这本书却告诉我,那是因为他们的认知结构和我们成年人是根本不同的。它用生动的比喻解释了儿童的“自我中心”思维如何逐渐过渡到“社会化认知”,这让我对孩子那些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多了几分理解和耐心。尤其是关于如何鼓励孩子发展“内在驱动力”的那几个章节,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以前习惯于用“奖励和惩罚”这种外部激励系统来驱动孩子,但书里清晰地指出了这种方式的局限性,并提供了一套鼓励孩子探索乐趣、培养终身学习习惯的方法论。这种从“控制”到“赋能”的思维转变,是这本书带给我最深刻的观念冲击。它让我从关注眼前的分数和表现,转向关注孩子未来的潜力和幸福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