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医生不会告诉你的育儿秘密
定价:29.90元
售价:20.3元,便宜9.6元,折扣67
作者:郭姿均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2-02-01
ISBN:9787547011447
字数:
页码:17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医生不会告诉你的育儿秘密》中国台湾医药记者、医疗专作家,以其15年的从医经验和3年全职妈经验,教您轻松分辨对与错!
宝贝聪明又健康,从此不再是难事!
《医生不会告诉你的育儿秘密》综合了身体健康与养育小孩各种主题元素,教您如何养育健康又聪明的宝宝。《医生不会告诉你的育儿秘密》通过常见的实例,再加上作者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以全新的视角、独特的育儿观念向家长们讲述,轻松启发家长面对新生命时的智慧。《医生不会告诉你的育儿秘密》将疑难杂症分章介绍,以“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经验分享方式,帮您省去摸索学习的时间,实为照顾婴幼儿健康的妙方宝典工具书,细腻有层次地为孩子的成长绘画了一幅健康蓝图。
推荐序
乐见帮助父母解答育儿困惑的书籍问世/黄立民
期待医师与病患能有更良好的沟通/刘士嘉
通过育养分享成为健康门徒/高宏烟
让宝贝在正确的育儿观念下茁壮成长/蔡宗勋
孩子的健康也要做好基本功/张雅琴
自序
Take easy,Don't be crazy!
孩子的健康保存期限在你手上/郭姿均
Part 1 宝宝成长篇
1.让宝宝一夜好眠头型完美
孩子忽然抽动是正常反应
宝宝睡眠模式大不同
爸妈应轮流喂奶
准备适合宝宝的睡眠环境
同睡或单独睡,无损孩子的独立性
用毛巾为宝宝雕塑好头型
健康便利贴:如何让宝宝及家人一夜好眠
2.喂不了母乳不是你的错
宝宝会有寻乳反应
我涨奶宝宝却没奶喝
不要给无法喂母乳的妈妈贴标签
市售配方奶都能满足宝宝营养需求
健康便利贴:妈妈冲泡牛奶的注意事项
3.顾好乳牙恒牙才会健壮
当宝宝冒出颗牙
乳牙是恒牙的地基
尽早戒除奶嘴及吃手
六个牙齿健壮的育儿妙方
牙齿矫正有黄金期吗?
矫正不宜心急
健康便利贴:牙齿健康注意事项
4.跟成长发育赛跑长得快也要长得好
孩子好胃口,羡煞众好友
孩子也有成长曲线
要教孩子正确面对自己的生理变化
若有性早熟现象应送医评估
大人有美容觉,小孩也要“成长觉”
健康便利贴:我的孩子以后会高人一等吗?
5.好脑袋是吃出来的
饮食摄取关系孩子的健康
副食品添加原则
三餐不要都当“老外族”
善用好方法,家中料理快速上桌
健康便利贴:早餐影响学习力
6.关于学走路的事
多让孩子爬行可训练感觉统合
螃蟹车只会延缓学走路
孩子赤脚玩耍有助足弓发育
孩子扁平足不是缺陷
健康便利贴:你必须知道的跟爬行及走路有关的事
7.训练宝宝大小便可急不得
小解大作战,爸妈放轻松
两岁才是开始训练戒尿布的好时机
国外如厕训练辅助教材大有商机
出现七大征兆可以解布
健康便利贴:怎么教孩子上厕所
Part 2 宝宝不适篇
8.孩子发烧,别怕!
感冒常发生的年龄是一至两岁
先确认孩子的正常体温
使用退烧药次数不能频繁
应穿透气衣服协助散热
健康便利贴;孩子感冒要看什么科?
9.让宝宝告别红屁股
神奇的尿布疹药膏
红屁股,一擦就灵
防尿布疹严记三大守则
小心长期尿布疹引发念珠菌感染
健康便利贴:根治红屁股绝招
10.你不能不懂的孩子用药须知
喂孩子吃药真辛苦
不要喂错药
注意喂药时间
勿乱用成药退烧
别急!要注意药品的作用时间
哄小孩吃药
药、牛奶、果汁不能混合
药品存放四原则
健康便利贴:怎样让孩子不成小药罐?
11.别让眼睛走向不归路一近视
眼睛过劳易近视
儿子竟然近视了
神奇的药水——阿托平
近视是条不归路
近视调整疗程长
点阿托平药水的追踪原则
宝宝的视力发展概况
健康便利贴:家长must know十个养成孩子好视力的习惯
12.令人恨得牙痒痒的胎记
胎记,长在身上也藏在心里
胎记形成的原因
只有两种胎记会消失
胎记位置也影响健康
健康便利贴:不会消失的胎记,越早治疗越好
13.家有过敏儿怎么办?
孩子长期咳嗽可能是过敏哦!
过敏原报告分为四级
常见的过敏原——尘螨
吸入性类固醇不会影响生长发育
健康便利贴:过敏儿五个照顾妙方
14.让孩子安心使用的沐浴、保养品
环境物质处处有危机
过香的沐浴用品不适合儿童
母乳皂好用吗?
环境荷尔蒙对生活的浩劫
少用危险的界面活性剂
别让孩子用塑料容器
薰衣草、茶树精油会抑制雄性荷尔蒙
孩子使用保养品的要点
健康便利贴:选购清洁剂,应参考“环保标章”标示
Part 3 宝宝游乐篇
15.家中处处暗藏危机
孩子乐当蜘蛛人
提早教孩子认识冷热水
浴缸内外要有止滑垫
洗澡也可以快乐玩耍
浴室也有专用画笔
放手让孩子玩有助肢体协调
孩子迷上锁门游戏
开不了门只好求助119
健康便利贴:十大浴室危险点
16.安排大人放松小孩玩疯的亲子旅游
全职妈妈真辛苦
登机前的准备
孩子意外走失经历
应携带走失警报器
切记要带点心水壶
健康便利贴:外出旅行注意事项
每个婴儿睡眠时间长短差异很大,有些可以到二十个小时,有些才十二个小时,但只要生长发育曲线正常,就不用担心。通常喂母乳的宝宝因为二至三个小时要喂一次,所以常半夜要起来喂奶,等到孩子三至六个月大时,养成四小时喝奶一次,才能减少半夜起床喂奶的次数。如果很累,不妨将母乳挤出来,用“脚”喂奶——就是踢踢老公,让老公起来用奶瓶喂孩子。
多数宝宝在四个月大就能一觉到天亮,如果宝宝半夜哭醒,可以先试着拍拍背,如果过了十分钟仍没有用,可以检查是否尿布湿透,温度过热,衣服过紧,或者是由于被棉被压得不舒服,或是真的饿了,有人建议冷处理来应对宝宝半夜的哭声,我认为这个方法并不适合所有的宝宝。
另外,也可以尝试让宝宝睡前这餐酌量增加喂量,当宝宝可以吃副食品时,可以在睡前喂一些副食品,也可以延长宝宝半夜起床的时间,不会一夜数醒,只要过了凌晨三点,大人已小睡一段时间,就算被宝宝哭声唤起,也不会过于疲劳轰炸。如果大人要入睡时,宝宝早已睡着,不建议叫醒宝宝喂食。
我一直认为照顾小孩是两个人的事,妈妈在照顾好宝宝前,先照顾好自己,有好体力,才能面对工作或家务,才能尽早恢复性生活,很多妈妈产后疲于喂奶,根本无心且无暇进行,所以老公一定要协助初几个月半夜喂小孩这件事。很多人因为孩子半夜喂奶问题觉得疲倦,而将小孩照料工作交给全日托24小时的保姆或长辈,失去每天跟孩子共同成长的机会,非常可惜。准备适合宝宝的睡眠环境
宝宝在妈里住了九个多月,突然来到你家,的确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所以一定会有半夜不睡或大哭的情形。有些孩子喜欢听音乐入睡,有些不喜欢,你可以摸索孩子喜欢的模式,入睡前,跟孩子说说话或讲故事,一旦光线调暗后,就不要说话了,因为生长激素及褪黑激素在晚上分泌较多,所以尽可能让孩子早点睡,可以睡得好。
睡前好不要让孩子过度兴奋或有电视声音干扰,当宝宝已有睡意时,也不要在外面逗留太久才回家。我在儿子四个月大时曾带他赴新加坡旅游,抱着儿子夜游到十点才回饭店,平常几分钟内就可以入睡的儿子因为太长时间在户外,破坏例行的规律性,且天气过于炎热,便以大哭来抗议,帮他洗过澡,喂好奶,还花了近一个多小时才让他平静入睡。
至于是否跟父母同睡,我认为这没有性,国外房子大、房间多,很多新生儿一接回家就独自睡,用婴儿监视器来了解孩子的动态,但我们的居住空间都不够大,有些人甚至跟公婆住,只有一个房间要住一家子,未必每个孩子都能够有自己的房间,而且妈妈为了半夜喂奶方便,大多会跟孩子同睡或将婴儿床放在房里,就近照顾。
……
这本书简直是育儿圣经,我自从读了它,感觉就像突然被授予了一本解读孩子内心世界的秘密地图。它完全颠覆了我之前那些“标准”的育儿观念,不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实战经验和深入骨髓的理解。我特别喜欢它探讨的那个关于“高质量陪伴”的部分,作者没有用那些老掉牙的词汇,而是用非常生动的案例,描绘了现代父母在陪伴孩子时常常陷入的“假忙碌”陷阱。比如,书中提到一个场景,父亲在陪孩子玩积木时,其实心思还在手机上的邮件,孩子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心不在焉,然后自己也放弃了深入创造的欲望。读到这里,我简直感同身受,赶紧放下手机,重新把注意力集中到眼前这个小小的、却对我至关重要的人身上。这本书的文字很有力量,它不是在指责父母的不足,而是在温柔地引导我们看到自己内心的恐惧和投射,然后找到更健康、更自由的育儿方式。它让我明白,育儿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场共同成长的旅程,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放下身段,真正蹲下来,与孩子平视。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让我对未来的育儿之路充满了信心和期待,感觉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信赖的“老朋友”来指导我。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耳目一新的是它对“规则制定”的看法。我以前总是相信,严格的规矩是培养好孩子的基石,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孩子要么阳奉阴违,要么激烈反抗。作者却提出了一个“合作性规则”的概念,强调规则应该是和孩子“一起商量”出来的,而不是“强加”给孩子的。我立刻在家里进行了实践,比如关于看电视时间的约定。我没有直接说“只能看半小时”,而是问他:“你觉得玩多久比较合适?如果看完这个动画片,你明天想做什么?”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从一个被动的执行者,变成了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他会自己提出一些“附加条件”,比如“看完这个,我就自己去收好积木”,因为规则是他参与制定的,他执行的动力和责任感大大增强了。这本书的论述非常细腻,它解释了为什么孩子需要“控制感”,以及我们如何通过赋予他们小小的控制权,来换取长远的合作。这套逻辑严密又充满人情味的方法论,完全打消了我对“溺爱”的恐惧,让我敢于尝试更开放、更尊重的教育方式。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处理“学习”和“天赋”问题上,观点非常独到。它没有鼓吹“鸡娃”,也没有完全放弃对孩子潜能的激发,而是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作者对“才能”的定义非常广阔,不仅仅局限于音乐、数学或者体育,而是涵盖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共情能力,甚至是幽默感。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兴趣的培养与消耗”,指出很多时候,我们是把自己的期待强行塞进了孩子的兴趣里,导致真正的火花还没点燃就被浇灭了。我的孩子对画画很感兴趣,我却总想教他透视和色彩理论,结果他越来越抗拒拿起画笔。读完这本书,我把所有关于“如何画得更好”的教学材料都收了起来,只是在他身边放了各种不同的颜料和纸张,并告诉他:“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我不评价。”结果,他反而开始自由探索,画出了很多以前不敢尝试的、充满想象力的作品。这本书帮我把目光从“结果”转向了“过程”,这对我而言,是育儿观的一次根本性转变。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充满了知识分子的思辨性和人文关怀,它不仅仅是一本育儿指南,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并引导另一个生命成长”的哲学探讨。它非常注重“父母的自我关照”,这一点在很多育儿书中是被忽略的。书中反复强调,父母的内在冲突和未被解决的童年阴影,会不经意地投射到孩子身上,成为他们成长的隐形障碍。例如,关于“完美主义倾向”的分析,让我意识到,我对自己工作上的高要求,其实在我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开始花时间去梳理自己的焦虑来源,而不是急着去“修理”孩子的表现。这种由内而外的自我疗愈,是这本书带给我最深远的价值。它鼓励我们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并在这种不完美中,找到与孩子真实连接的力量。阅读体验非常酣畅淋漓,它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框架,让你能根据自己家庭的独特情况,搭建出最适合自己的成长体系。每次读完,我都会感到一种平静且充满力量的沉淀。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不像那种一本正经的育儿指南,读起来枯燥乏味。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跳跃和感性,充满了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其中关于“情绪风暴”的那几章,简直是我的救命稻草。我的孩子正处于“恐怖两岁”的阶段,动不动就摔东西、大喊大叫,我常常被搞得筋疲力尽,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母亲。这本书里没有简单地说“要共情”,而是深入剖析了孩子情绪爆发背后的生理机制和心理需求。它提出了一个“情绪容器”的比喻,提醒我们要先稳住自己的容器,才能承接住孩子汹涌的情绪。我试着用书里提到的几个“暂停”技巧,比如深呼吸五次,先抱紧孩子三秒钟,效果立竿见影。孩子的情绪似乎并没有消失,但我的反应变了,我的稳定反而像一个锚,让他的风暴没有完全失控。这种基于心理学但又极其生活化的描述,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面对一个“问题儿童”,而是一个需要理解和引导的、正在经历巨大内心变化的个体。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作为父母的脆弱和无措,同时也给了我重建内心力量的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