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这样说,孩子才听你的话
定价:20.00元
售价:13.6元,便宜6.4元,折扣68
作者:贝李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2-02-01
ISBN:97871000883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41kg
现代亲子丛书”让我们同读一套好书,共享一片阳光。
《这样说,孩子才听你的话》以22个实际的亲子沟通案例,让你看一看爸妈怎么想,再听一听孩子怎么说,使你和自己的孩子更贴心,让你的育儿更省心。
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主张,很少考虑孩子的感受,很少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想问题,既不倾听孩子,又不相信孩子,孩子在很多问题上基本没有发言权,结果就是让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甚至开始叛逆。
本书选取生活的片段,通过“为什么生活总是一团糟”等6 个方面22个小故事,呈现了家长和孩子的各种分歧,先听听家长的抱怨,再看看孩子的心声,从中找到分歧的症结,后找到填平代沟的智慧锦囊。
一 为什么生活总是一团糟
1.您为什么说话不算话
2.不用事事提醒我
3.我的房间很漂亮
4.我没乱花钱
二 爸观念怎么这样
1.别随便处理我的东西
2.我不是不务正业
3.我不想跟您比童年
4.我也有隐私
三 让我压抑的亲情
1.大人的感情我也懂
2.我也需要被尊重
3.别总要我实现你的梦想
四 我也要友情,我也有爱情
1.别冷落我的朋友
2.男女交往又怎样
3.别替我决定朋友的人选
4.我的初恋
五 拜托!我知道自己该怎样读书
1.我的中学
2.不是我不努力
3.别总拿我和别人比
4.我有自己的读书方法
六 你有你的习惯,我有我的爱好
1.别逼我学才艺
2.我是计算机高手
3.我的音乐梦想
贝李,教育研究者,家庭教育实践者,亲子教育专家,从教多年,对心理研究颇有心得。善于疏导孩子的各种心理问题,著有《没有孩子真的愿意犯错》、《别在孩子生命中缺席》等作品。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种一上来就抛出理论让读者晕头转向的类型。它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先是引导你回顾那些让你感到挫败的瞬间,让你在文字中找到共鸣——“对,我就是这么说的!”——这种强烈的代入感是很多书本难以做到的。然后,它才徐徐展开新的视角和具体的技巧。我个人对其中关于“设定明确且积极的界限”的部分印象深刻。很多父母,包括我,在面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时,要么是直接爆发吼叫,要么是心软妥协,导致界限模糊不清。这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用坚定但温和的语气,去陈述底线,并且保证执行的连贯性。它强调的“后果”不是惩罚,而是让孩子体验自己行为带来的自然结果,这是一种非常高阶的教育智慧。读完这部分,我不再害怕跟孩子说“不”了,因为我知道,我不是在拒绝他这个人,我只是在维护一个必要的规则。这种清晰感极大地减轻了我的焦虑。此外,书中对“非语言沟通”的重视也令人耳目一新,一个眼神、一个停顿、一次蹲下与孩子平视,这些细节的力量,远超我过去以为的“多说无益”。它真正做到了,用更少的言语,达成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我必须承认,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和反省,而不是简单地学习沟通技巧。它迫使我跳脱出“我是家长,我说了算”的固有思维模式,去探究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我以前总把孩子的“不听话”归结为“他就是故意的”、“他就是想惹我生气”,这本书则引导我去思考:“他是不是累了?”、“他是不是感到被忽视了?”、“他是不是想表达一个我没听到的需求?”这种“向下挖掘”的视角,彻底改变了我处理冲突的优先级。与其急着纠正行为的表象,不如先安抚其内核的情绪。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精彩,它展示了如何将“批评”转化为“请求”,如何把“抱怨”转化为“观察”。例如,当孩子弄脏了衣服,过去我会说“你怎么老是这么不小心!”;现在我学会了观察并说:“你的运动鞋上沾了很多泥巴,我们得赶快换掉,不然沙发会弄脏的。”这种描述性的陈述,去除了评判的刺,让事情回归到解决问题的层面。这不仅仅是技巧的提升,更是心态上的重塑,让我体会到育儿的复杂与美妙并存。
评分坦白讲,我抱着一种半信半疑的态度翻开这本书的,毕竟市面上的育儿书籍汗牛充栋,很多都是换汤不换药的陈词滥调。然而,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接地气,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腔调,更像是邻家那位处理得体、让人羡慕的妈妈分享她的“武功秘籍”。我尤其欣赏它对“权力斗争”这一核心问题的剖析。我发现自己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的在教导孩子,而是在坚持自己的权威——只要孩子不听,我的面子就挂不住了。书里用几个生动的案例说明了,当孩子感到被尊重时,他们内在的合作意愿会被激发出来。这和我们传统观念里“孩子就是要听大人的”完全是背道而驰的,但当你真正尝试了那种“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的流程后,你会发现,那条“快车道”远比你想象的要顺畅。它让我开始反思,我究竟是想培养一个唯命是从的傀儡,还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懂得表达的个体?这本书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工具箱,让你自己去打磨、去适应自己孩子的性格。对我来说,它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自己在高压状态下,是如何不经意间把简单的指令变成了复杂的对抗。我开始学着用“选择权”来替代“命令”,比如“你是想现在去洗手,还是五分钟后去洗手?”这种细微的措辞变化,让孩子从被动的服从者,变成了主动的决策者。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可持续性”和“普适性”。它不是那种“用一次就失效”的速效药方,而是提供了一套可以伴随孩子成长各个阶段的沟通框架。从蹒跚学步的“坚持自我”到青春期的“寻求独立”,书中的原则核心都是一致的——尊重与有效倾听。我曾尝试过一些强调“积极强化”的书籍,但往往在孩子进入“叛逆期”后就显得力不从心,因为过度的表扬有时会让孩子对赞美产生麻木。而这本书提供的策略,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所以无论孩子处于哪个发展阶段,它都能提供稳固的支点。我发现,当我开始真正听懂孩子那些带着气音或不耐烦的“潜台词”时,我们之间的信任度出现了质的飞跃。那种感觉就像是,我终于拿到了通往他内心世界的“钥匙”,而不是只能站在门外敲门。这本书真正教会我的是,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自己成为自己行为的负责任的主人,而我的角色,是那个提供清晰路径和安全感的引路人。它让我对未来充满期待,不再惧怕那些即将到来的沟通挑战。
评分这本书真的像一剂清新的空气,吹散了我心中关于亲子沟通的迷雾。我一直以为,只要我把话说得足够清楚、逻辑足够严密,孩子就应该能理解并照做。结果呢?往往是我声嘶力竭,他却左耳进右耳出,气氛搞得僵硬无比。这本书没有给我灌输那些空洞的“大道理”,反而非常务实地切入到日常的对话场景中。它教会我如何去“倾听”,这个词听起来简单,但实践起来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巧。作者似乎洞悉了成年人在与孩子沟通时那种不自觉的优越感和急躁,然后用一种非常温和的方式把我们拉回到孩子的视角。我记得其中一个关于“使用描述性语言而非评判性语言”的章节,简直是醍醐灌顶。以前我总说“你怎么又把玩具乱扔!”,现在我试着用“我看到地板上有积木散着,你是不是玩完了想让它们休息一下?”这样的句式,效果立竿见影,冲突感骤减,孩子反而更愿意主动收拾。这不再是“管教”,而更像是一种协作的开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教你怎么“说”,更是教你怎么“感受”和“连接”。对于那些觉得自己“说尽了好话,孩子依然我行我素”的家长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径,它强调的是影响力的建立,而不是权力的压制。我感觉自己正在从一个“发号施令者”转变为一个“有效沟通者”,这个转变过程虽然缓慢,但每一点进步都让人欣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