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调教:独生世代的新亲子之道
:32.00元
售价:23.4元,便宜8.6元,折扣73
作者:袁岳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501792016
字数:
页码:24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东方卫视与财经频道《头脑风暴》主持人、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 袁岳 新力作!
教育家、新东方文化研究院院长徐、《英才》杂志总编宋立新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陈志武、媒体文化人 洪冕、企业家与公益专家、大自然保护协会北亚区总干事张醒目、慧聪国际董事长郭凡生、教育研究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联合推荐。
一个亲子互教的新世代已经来临!独生子女构成的80后、90后已经开始成为热点,相信不久就该讨论00后的问题了。从现在来说本书这样一个亲子调教话题是及时的。
本书主要探讨了独生世代亲子关系的互相学习、互相咨询、互相探讨、互相容忍的新特点。作者把这个世代的亲子关系看成一种互动型学习模式,把我们已经客观上接受的长辈宽纵小辈变成一种更为自觉的但也是有规则的亲子互相调教的模式。
自古以来没有出现过以独生子女作为整代人的现象,所以人类文明史就是多生子女文化史,中国的独生子女世代是一种的现实,我们今天的很多管理、教育、心理咨询、家庭关系规范方面的文化与社会技能都看可以做是多生世代的遗产——它们依然还有价值,但是它们也面对很多无能为力的局面。因此在亲子领域的沟通困惑并不奇怪,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探索着开创性的文明创造工作。
自序
一个亲子互教的新世代
章 生养初教
童心之纯/3
建设儿童社交俱乐部/5
让小孩子亲近自然/7
天真有理,好奇无罪/9
望子成龙始,养子成虫终/11
警惕富不过二代/14
高昂的抛弃还是抛弃/16
养儿教女四件事/18
小子就当小子养/20
女儿的养法/23
用旅行扩大孩子见识/25
母爱父爱的原罪/27
爱,有时候会办坏事/29
一份亲子对话范本/31
富家子女教育取向:精英主义PK平民主义/33
后育的含义/36
孩子职业规划的起点/38
多生代与独生代的8大差别/40
2008,90后成人元年/43
第二章 花季雨季
我18岁的时候/49
给高考同学的10条建议/51
高考好作文为何少/53
高考志愿的3种选法/55
如果你没考上大学/57
考上名校的7大好处/59
提倡新60分万岁!/61
大学城:养猪场/64
政治和品德课过时了/66
中英文通用更重要了/68
迎面三问大学生:傻了!/70
回答大学生职业10问/72
出路可能在本升专/75
给学生社会化机会/77
有实习才有饭碗/79
大学生动手做公益/81
大学生累积资源6式/83
就业就是比爹/85
好学生的恋爱方式/88
第三章 职场发展
从追求到将就/93
全球化了怎么工作/95
职业尝试要胆大敢为/98
求职资料中的一二三/100
当代人才三特征/102
重视个人的营销/104
做不普通的劳动者/106
有益职业的8种知识/109
创业也不能这样搞啦/112
创业差的不只是钱/114
创业中的8大险境/116
创业从学好体育开始/119
第四章 修行之机
推行自我的扩张主义/123
放出里面的我/125
赶紧动手/127
一不做二不休/129
快手未必胜慢手/131
后辈之学/133
高调才有戏/135
神奇的直觉/137
我们需要更多未来的知识/139
有助常人成功的10招/141
选择成功就要亚健康/143
管理时间的5个小窍门/145
管好我们的爱好/147
第五章 处世哲学
重视情景性知识的学习/153
收获每一件细小的快乐/155
微小到无人可以击败/157
社交应该成为生活常态/159
生活中话题的重要性/161
做喜欢的事交不喜欢的人/163
倾听才能获得影响力/165
化被动为主动/167
反周期动手法/169
笑的招牌效果/171
以饭设局/173
有用的18个人情世故/175
另外18个常情世故/178
我们需要示范/180
不优雅处的爱/182
我与家人相处的规矩/184
哥们才是真朋友/186
交朋友的11个小技巧/188
第六章 性情之理
第七章 社会见识
袁岳
现任职务: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
教育背景:
2004年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
2001年美国晗佛大学肯尼迪学院MPA
1997年曾赴英国牛津大学从事有关中国流动人口方面的
短期访问研究;
1993年 曾赴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WSU)从事有关中
国私营经济方瑶的短期访问研究;
1988年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硕士;
1985年南京大学法学学士;
社会工作:
北京留学生商会副会长;
中国信息调查协会副会长;
中罔市场研究业协会(CMRA)副会长兼公共关系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国际贸易仲裁委员会调解中心调解员;
北京科技咨询业协会(BCA)理事长;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CPEA)理事;
中国青年研究会(CYA)理事,中国青少年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哈佛肯尼迪学院中国会(KCC)召集人;
哈佛校友会副会长;
北京工商业联合会常务;
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委员;
上海青年联合会委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客座讲授,学院发展战略顾问;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MBA导师。
长期为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中心、中美贸易全国委员会、英国牛津大学、日本《日中经济新闻》等机构提供讲题。
东方卫视与财经大型谈话栏目《头脑风暴》主持人。
当然从乐观的角度来说,当将来他们被迫承担一些责任或者他们在承担更多责任而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们也许会变得更为成熟、理性与清醒,但是我要说那样的成本是相当的高,而且成功概率比很多穷孩子创业还要低。须知,今天中国的社会实际上是个人人崇尚财富而又仇富的社会,对于缺乏道义形象的富二代,民众情绪中欲其破产而后快者远多于期待他们顺利接班还能有所创新者。
中国富二代的不成器危机与富一代的教养不当有密切的关系。在困境家庭中,困苦成为孩子必须担当的自然的压力机制与求进机制,除非困苦到了完全自我绝望的程度,否则在一般困境家庭中,往往不需要实行系统的教养就可以让孩子在自然的学习与追求中成为一个基本成器的孩子。但是富裕家庭不一样,在教养不当的情况下,良好的家庭条件恰恰是腐蚀孩子天性的有效的工具。中国富一代在教养富二代方面的主要失误举其要者如下:其一,把自己早年成长条件不好转变为一心只为孩子提供过于优越的生活条件,瓦解了孩子成长适当的压力机制与资源珍惜心理;其二,把孩子放在隔离式的“贵族”教养环境中,瓦解了孩子的社会知识自然获得渠道与其他社会阶层的自然亲近心理,具有明显的且过度的社会等级意识;其三,缺少让孩子进行社会生存技能的选择而过多培养孩子的艺术技能,过度柔化与浪漫化了孩子的艺术人格,而弱化了管理性与刚性的行动人格;其四,缺少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关爱,从而让孩子的物质化人格过度发育;其五,盲目而朴素的管理模式,中国的富一代在他们的事业机制上往往受到社会约束,但在他们的孩子教养方面则是他们私人专属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他们能投入的时间相对较少,他们的知识与经验也有限,而他们对于专业意见的咨询与听取也比较少,这就注定了他们会使用比较粗放、粗俗与粗疏的管理方法来对待他们的孩子。从一定程度上看,生活在这样的富一代家庭并不一定就是幸福。
当然,今天我们就此得到对于富二代的悲剧性说法还为时太早,我接触到这样的富二代越多我就觉得越有必要提出这个问题,希望能引起富一代的重视,引起富二代的警惕或者争议。中国的家庭创造财富不容易,中国能有稳定与高品质的财富传承机制非常重要,这是为什么我特别希望大家在重视创富的同时,重视财富能不能富过二代的问题的原因。
独生世代是个新世代,亲子互动需要新视角,《调教》的价值正在于此。
——教育家、新东方文化研究院院长 徐晓平
袁岳的书,不仅为人父为人母应该看,管理者也该看。因为他讲述的是建立价值观共识的过程。亲子互教,长幼平等,明白了平等,我们与孩子的交流才能放下架子,放开想象,放松身心。又有乐有趣有情有义。亦是管理之道、修行之道。
——《英才》杂志总编 宋立新
有没有资格做父母,不只取决于你能否将子女喂饱养壮,还取决于能否让子女成为自由的人。一个靠大叫“我是你”逼迫子女对自己尊重、顺从的人,一定是一个不够格的父母。多看袁岳的著作,多与子女平等交流。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 陈志武
袁岳的《调教》作为世界本光棍教你带孩子的书,还是非常有用的。袁岳极其敏锐的观察,指出了很多当代中国家长对孩子越教越“毁”的错误行为。同时他也提出很多好的建议,是一本好看的家长书。
——媒体文化人 洪晃
独生子女是人类发展史上近二三十年在中国出现的独特的社会现象。作者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独特现象并对中国独生子女群体与父母、家庭和社会之间产生的新型关系和社会影响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调查。《调教》的出版将会给中国的父母及关注社会关系发展的人士更多思考。
——企业家与公益专家、大自然保护游会北亚区总干事 张醒生
有为在乎无为。我曾真诚地梦想,小时候没人调教我,大了我用不去调教孩子,希望读这本书后您学到的正是调教中的非教之道。
——慧聪国际董事长 郭凡生
《调教》一书是“非常6+1”时代家庭教育的葵花宝典!
——教育研究专家,21世纪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杨东平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风格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那种带着一丝复古又混合着现代简约的质感,让人忍不住想去翻开它,感受一下文字的温度。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说教意味很浓的育儿指南,但读了几页后发现,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的细腻和富有洞察力,仿佛在和我进行一场深入的、私密的对话。它没有给我那种“你必须这样做”的压力,而是提供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模式。特别是书中探讨的一些关于“边界感”和“自我实现”的观点,对我触动很大。我一直以为爱就是无条件的付出和满足,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爱,或许是教会孩子如何独立地去面对生活中的不完美,而不是替他们清除所有的障碍。它的叙述方式非常流畅,引用的案例也贴近生活,读起来完全没有负担感,像是在听一位很有智慧的长辈分享她的人生经验,让人读完后不仅在育儿方面有所启发,连带对自身的一些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式也进行了反思。那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诚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是很多育儿书籍里难以寻觅的宝贵品质。
评分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帮助我建立了一种更加坚韧的内心秩序。在面对孩子层出不穷的挑战和外界不断灌输的焦虑信息时,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心理锚点”。它没有给我廉价的保证,而是教会我如何拥抱不确定性,如何在混乱中找到内在的平静。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允许犯错”的篇章,它不是空洞地口号式鼓励,而是从神经科学和心理发展角度,论证了试错对于心智成熟的必要性。这让我开始敢于放手,敢于让孩子在安全的范围内去“失败”,这种转变对我自己来说都是一次重大的解放。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是被灌输了新的知识,而是被“清理”了旧有的恐惧和误解,心境变得开阔而从容,这种内在的蜕变,是任何育儿技巧都无法替代的宝贵收获。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极其巧妙,它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线性叙事,而是像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迷宫,每深入一层,都能发现新的风景。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复杂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平衡感,她既没有完全否定传统观念的价值,也没有盲目追捧最新的育儿潮流,而是站在一个更宏大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剖析。这种多维度的考察,让整个阅读体验非常扎实和立体。我记得其中有一章关于“期待管理”的论述,让我豁然开朗。我之前总是在比较中焦虑,总觉得孩子应该在某个时间点达到某个高度,这本书却温柔地提醒我,每个生命的节奏都是独一无二的,过度的比较只会扼杀孩子内在的火花。这种“慢下来,去看见”的理念,在我最近处理一些家庭冲突时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它不是提供一个万能的公式,而是提供了一套可以随时调整的“心法”,这种内在的修炼远比外部技巧的堆砌来得更有力量。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着实令人称道。作者的遣词造句很有韵味,她善于运用比喻和意象来描绘那些难以言喻的亲子情感张力。这使得原本可能有些沉重的话题,被包裹上了一层富有诗意的外衣,更容易被接受和消化。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停下来,反复阅读某一段话,不是因为不理解,而是因为那种措辞的精准和美感让人心头一震。例如,她描述亲子关系时,提到了“共舞”的概念,而不是“牵引”或“控制”,这个比喻瞬间点亮了我对这段关系的全新认知。这本书不像是给父母看的说明书,更像是一本关于“人与人之间最亲密联结”的哲学散文集,它提升了我们对“为人父母”这一角色的理解层次,不再仅仅局限于生理和责任层面,而上升到了精神和灵魂的契合。
评分坦白说,我是一个对育儿理论持怀疑态度的读者,总觉得很多概念都是空中楼阁,脱离了我们日常琐碎的柴米油盐。但是,这本书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它的“落地性”。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探讨,而是紧紧地扣在当代家庭日常生活的痛点之上。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偶尔还会带着一丝幽默感,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沉闷。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小剧场”式的描述,仿佛能看到我自己在厨房、在辅导作业时与孩子拉锯的场景,然后作者适时地出现,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递过来一张地图,指明了情绪的出口。这种“你在那里,我也在那里”的陪伴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安全感。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更“高效”地管理孩子,而是如何更“有人性”地与孩子共处,这在如今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