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孕产育:新观念PK老经验
定价:28.00元
售价:19.0元,便宜9.0元,折扣67
作者:李现梅著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55061737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本书以原创的内容,严谨的语言,叙述了新一代妈妈与老一代妈妈们在孕产育方面存在的分歧,并以双方PK的结果告诉准妈妈们究竟怎么做才是*科学的,怎样做才能真正对宝宝好。
本书作者选取了在孕产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数十个问题,以新一代年轻妈妈与老一辈人PK的方式引起读者注意,并有专家给出正确答案裁决,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语言严谨,对读者有一定的帮助。
章 怀孕进行时,老经验与新观念的PK
1.结婚了,快点要孩子吧PK我们要选择佳受孕时间
2.孕期要忌嘴的PK那都是无稽之谈!
3.孕期呕吐属于正常现象PK妊娠呕吐影响胎儿发育
4.怀孕之后,远离一切化妆品PK孕妇也要美丽
5.怀孕了就不要工作了吧PK预产期前1周左右再停止工作
6.怀孕之后,越胖越好PK孕妇的体重适宜好
7.把你的猫猫送走PK现在的猫很干净,不会有细菌
8.怀孕了就不要运动PK适度运动是好的
9.怀孕了,就要穿上平底鞋PK怀孕可以穿高跟鞋
10.怀孕期间可别过“夫妻生活”PK过了三个月就没事了
11.孕期彻底打消减肥计划PK减肥不会影响胎儿的4
12.怀孕后不能搬家PK怀孕和搬家有什么关系吗?
13.吐了,更要多吃PK禁食或少吃就可以不吐
第二章 月子中,老规矩与新观念的PK
1. 坐月子千万不能洗澡PK坐月子是可以洗澡的
2.“月子”并不是一个月PK一个月完全可以了
3. 刚生完孩子都会流汗的PK我是不是生病了啊?
4.月子刷牙会掉牙的PK不刷牙多不卫生
5.月子里梳头、洗头会落下病的PK这都是迷信
6坐月子再热也要忍PK开空调也无妨
7.月子里要卧床休息PK 应该适当运动运动
8.月子要忌口PK我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9.月子里要多喝红糖水PK我只想喝茶水
10水果太凉不能吃PK水果有营养可以吃
11.上网对眼睛不好PK我太无聊了,你别管了
12做月子时得好好补PK合理饮食比“大补”更重要
13.产妇不宜睡软床PK我不习惯睡硬板床
第三章 宝宝喂养,老经验与新观念的PK
1.乳房大小与奶水不成正比PK我乳房这么小,奶水一定少
2.初乳是不能吃的PK初乳是“黄金”
3.断奶,用我的“土法”吧PK“土法”对宝宝不好
4.宝宝哭不一定就是饿了PK 宝宝哭,一定是饿了
5. 孩子太小了,还是抱着喂奶吧PK 太累了,躺着喂孩子吧
6.催奶师都是的PK你的想法太片面了
7.喂母乳的孩子不需要添加辅食PK 六个月以上就要添加辅食
8.喂母乳有助于减肥PK 喂母乳我会老得更快
9.常喝酸奶有助于消化PK常喝酸奶会让孩子不吃饭
10.食物要嚼碎才能喂孩子PK大人口腔里的细菌会传染宝宝
11.婴儿不能吃盐PK 不是不能吃,而是尽量少吃
12.用微波炉加热冷冻母乳即可PK掌握好方法,冷冻母乳复温才能有营养
13.宝宝应该在时间吃上母乳PK开奶前喂宝宝点糖水或配方奶
14.断奶不能“急刹车”PK 断奶就是要当断则断
15.只要有奶就不能断奶PK遇到合适的时间就要断奶
第四章 宝宝护理,老经验与新观念的PK
1.没有必要经常给宝宝洗澡PK经常洗澡的宝宝才会干净
2.剃“满月头”让头发长得多PK宝宝抵抗力太弱,不能随便剃头
3.枕书本会有好脑型PK新生儿不需“定型枕”
4. 开着灯,宝宝不会害怕PK夜间不要长开灯
5.捏脸蛋会加重宝宝流口水PK每个宝宝都会流口水
6.一定要挤出婴儿的乳头PK 那都是封建迷信
7.宝宝耳垢不能随便掏PK宝宝有耳垢,会影响听力
8.吸鼻器会戳伤宝宝的鼻子PK吸鼻器可让宝宝呼吸更通畅
9.宝宝喜欢被摇晃入睡PK摇晃会使宝宝大脑损伤
10.宝宝不吃药,就要捏鼻子PK捏鼻子会让孩子窒息
11.“蜡烛包”能预防婴儿“罗圈腿”PK包裹孩子应用睡袋
12.抱着宝宝睡觉更安稳PK抱着宝宝睡觉对健康不利
13.宝宝含着乳头睡得更快PK含着乳头对母子都不好
14.宝宝戴手套就不会抓伤自己了PK戴手套不利于宝宝手指发育
15.未满月宝宝没有必要剪指甲PK应该经常给宝宝剪指甲
第五章 早期教育,老经验与新观念的PK
1.小孩子都爱吸吮手指PK要坚决制止宝宝吸吮手指
2.想什么时候睡就什么睡PK 要让孩子养成按时睡眠的习惯
3.宝宝自然会走,不需要训练PK宝宝走路早聪明
4.左撇子必须纠正过来才行PK左撇子的宝宝聪明,不必纠正
5.床头挂玩具,会使宝宝患“斗鸡眼”PK玩具可激发好奇心
6.宝宝这么小,哪能看懂书画PK早教越早越好
7.看电视对宝宝眼睛不好PK宝宝爱看电视是好事
8.放音乐会影响宝宝听力PK多听音乐有益宝宝健康成长
9.宝宝必须远离宠物PK常与宠物接触,能培养爱心与情感
10.与出生不久的宝宝说话没有必要PK和宝宝说话,可以开发语言能力
11.让孩子自己玩更好PK宝宝需要接触同伴
第六章 疾病预防与治疗,老经验与新观念的PK
1.腹泻婴幼儿应该禁食PK 腹泻更应多吃
2.黄疸慢慢就会消失PK还是去医院看看吧
3.生病了能吃药治好就不要输液!PK 输液才能好得快!
4.预防针打了也没有用PK 预防针就是起预防作用
5.宝宝还小,不能随便吃驱虫药PK肚子里有寄生虫就要吃药
6.宝宝打针后,用手揉揉伤口PK用手揉伤口不卫生
7.宝宝疝气不用做手术,用铜板压压即可PKS疝气的问题可大可小,不能马虎
8.宝宝得了鹅口疮,用小苏打清洗PK要用药进行治疗
9.烫伤后要及时处理伤口PK应该及时去医院处理
10.用酒精擦身能快速降温PK好还是吃药或打针退热
11.宝宝吐奶不一定就是生病了PK吐奶的宝宝是生病了吧?
12.哺乳期妈妈不能乱吃药PK大人吃药不会影响孩子的
13.哺乳期不能烫发、染发PK烫发、染发不会妨碍宝宝的
14.饿点没关系,撑着就麻烦了PK 吃得饱才能长得快
李现梅,笔名:现现。自由撰稿人,曾出版《下奶书》、《培养孩子财商的108个故事》,参与编辑图书:《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决定女人幸福的10件事》等。
这本书在阐述一些关键的育儿理论时,采用了非常独特的“历史回溯与未来展望”相结合的叙事结构,这一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它不会孤立地介绍某个育儿流派的优点,而是会花笔墨去追溯这个流派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它解决了当时父母的哪种困惑,又在后续的发展中被哪些新的研究挑战或修正。这种“纵深感”让读者不至于停留在对概念的浅层理解上,而是能体会到育儿观念的演变是一个动态、不断自我修正的过程。例如,在谈到“早教”的问题时,作者没有直接批判或赞扬,而是梳理了上世纪中叶的行为主义对儿童发展的介入,到后来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最后落脚到当下强调的“游戏化学习”。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知识的考古,对现在流行的各种早教方法,都有了更清晰的“血缘关系”认知。这使得我再去看市面上那些层出不穷的早教产品时,能够带着一种审慎的、历史的眼光去评估其价值,而不是盲目跟风,大大提升了我的信息筛选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治愈系的首选啊,那淡雅的米白色封皮,摸上去有一种棉麻质感的舒适,中间的插画线条柔和,色彩搭配得特别高级,不是那种俗艳的粉嫩或天蓝色,而是带点灰调的莫兰迪色系,让人一眼看上去就觉得心安。我本来对孕期和育儿的书籍都有点“审美疲劳”了,总觉得那些封面要么太卡通,要么就是严肃的教科书样式,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拿到手上的时候,感觉像在翻阅一本精心制作的生活美学杂志,而不是一本工具书。内页的纸张厚实挺括,即使用荧光笔做了很多标记,也几乎没有洇墨的困扰。排版上也是下了大功夫的,字号适中,行距宽松,每页的留白恰到好处,读起来眼睛完全没有压力。特别是那些引人深思的旁白小句子,字体设计得很有艺术感,偶尔穿插的黑白摄影作品,那种捕捉到生活瞬间的质感,让人在紧张的阅读之余,能寻得片刻的喘息和思考空间。可以说,光是抱着它,就能感受到一种被温柔对待的氛围,让整个孕育过程似乎都变得不那么焦虑和沉重了。这绝对是那种会让人想一直摆在床头,时不时拿起来翻阅欣赏的“颜值担当”书籍。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父母自我关怀”的讨论篇幅远远超出了我预期的比例,而且探讨得极其深入且不落俗套。很多育儿书提到“妈妈要休息”,但往往只是一笔带过,然后又快速转回宝宝的喂养和健康。但这本书则将父母的情绪健康提升到了与孩子生理健康同等重要的位置。其中有一章专门分析了“身份重塑的隐形焦虑”,细腻地描绘了从“职业女性/个体”到“母亲”这一身份转变过程中,那种无声的失落感、成就感的转移,以及夫妻关系在育儿重压下的微妙变化。作者没有使用过于学术化的语言,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深刻的内心剖析,描述了“我什么时候才能重新做回我自己”这个几乎是每个新手父母都会在深夜问自己的问题。阅读时,我感觉作者仿佛能直接“读心”,精准地指出了那些我羞于启齿的、不那么“正能量”的复杂情绪。这种坦诚和深刻的共情,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自我疗愈,让我意识到,照顾好自己的情绪,不是一种自私,而是对孩子最长远的负责。
评分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展现了一种极其罕见的“开放式讨论”的勇气。在一些备受争议的话题上,比如关于“是否应该限制电子产品使用”、“辅食添加的时机选择”等,作者采取的态度是搭建一个思辨的平台,而不是提供一个既定的结论。每一个关键议题的展开,通常会先呈现出“主流经验”的论点,接着引出“新兴观念”的反驳,然后巧妙地植入最新的科学研究数据,最后以一个开放式的提问结束本节。这种结构训练了读者的批判性思维。我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容器,而是积极参与到知识构建的过程中。比如,在讨论“过敏原引入”时,作者没有简单地告诉我“某月某周应该引入某种食物”,而是清晰地梳理了不同医学流派的立场和各自的理论依据,让我能够根据我家庭的过敏史和遗传倾向,去权衡选择最适合我们“实验性”的路径。这种授权感,让我在育儿的实践中充满了自信,因为我明白自己是基于理解和权衡后做出的决定,而不是盲目服从某一个“圣经”。
评分我最近在听一个关于“正念育儿”的播客,主持人提到一个观点:育儿焦虑的根源往往在于我们对“完美父母”的执念,总想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恰恰是那种“放下执念,回归自我”的引导。它不是那种上来就给你一堆“必须怎么做”的清单,而是非常巧妙地引导你去审视自己内心深处对“好妈妈/好爸爸”的定义。比如,关于宝宝的睡眠训练那一章节,它并没有武断地推崇“科学睡眠法”或者“亲密依恋派”,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描述不同家庭在面对睡眠问题时的真实心境、父母的疲惫程度,以及最重要的是——宝宝的气质差异。它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坐在你身边,陪你一起梳理思路,最终让你意识到,最适合你家庭的节奏和方法,才是最好的“经验”。这种以人为本的讨论方式,对我这种容易被各种“权威指南”绑架的新手父母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让我开始相信,我的直觉和对孩子的观察,才是最宝贵的资源,这本书只是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对话平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