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后调性音乐罗伊格弗朗科利人民音乐出版社正版教材课本9787103042359

理解后调性音乐罗伊格弗朗科利人民音乐出版社正版教材课本978710304235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米盖尔,罗伊格,弗朗科利,杜晓十,檀革胜 著
图书标签:
  • 音乐理论
  • 和声学
  • 调性音乐
  • 后调性音乐
  • 罗伊格弗朗科利
  • 音乐教材
  • 音乐教育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音乐分析
  • 作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佳期如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ISBN:9787103042359
商品编码:29684832648
页数:413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  理解后调性音乐
丛书名:  当代外国高校精品音乐教材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ISBN号: 9787103042359

出版年份:  2012年1月1日
版次:  第1版
总页数:  413页
开本:  1/16
图书定价:  75元
实际重量:   726g
新旧程度: 正版全新
















编辑《理解后调性音乐》是“当代中国高校精品音乐教材”系列是人民音乐出版社精选的一套前当国外各大院校正在使用的音乐教科书。 作者简介作者:(美国)米盖尔·A.罗伊格·弗朗科利(Miguel A.Roig-Francoli) 译者:杜晓十 檀革胜 米盖尔·A.罗伊格·弗朗科利(Miguel A.Roig-Francoli),祖籍西班牙,在西班牙马德里高等音乐学院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获作曲学位,在印第安纳大学获音乐理论哲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音乐学院音乐理论教授,并在伊萨卡学院、北伊利诺伊大学、印第安纳大学、伊斯特曼音乐学院等校任教。他的研究兴趣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作曲理论与实践、利盖蒂的音乐、后调性音乐的广义一致性、音乐理论教学法等。罗伊格-弗朗科利出版的专著包括《音乐背景下的和声学》(Harmony in context)(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2003),并曾在美国及欧洲的许多杂志和百科全书上发表文章和评论。罗伊格-弗朗科利的作品在西班牙(包括八个主要交响乐团和西班牙国家芭蕾舞团)、英国、德国、墨西哥和美国得到广泛上演,并曾接受西班牙国家交响乐团和西班牙广播电视交响乐团的作品委约。他的众多荣誉包括:西班牙国家作曲比赛青年音乐家一等奖(1981)、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作曲家论坛二等奖(巴黎,1 982)、辛辛那提大学2007年教学奖等。 



目录前言致谢导言二十世纪作曲风格概览多元的世纪:调性、后调性、无调性及其他风格风格的万花筒第*章 音高中心性与动机细胞作曲自然音组合五声音阶组合分析1.1:德彪西《沉没的教堂》,选自《前奏曲》第*册(《谱例集》之1)分析1.2: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第*部分引子(《谱例集》之4) 第二章 音高中心性与对称音程循环与八度等分对称的动机细胞围绕轴的对称对称音阶分析2.1:巴托克《丰收之歌》,选自《44首小提琴二重奏》,(《谱例集》之5)分析2.2:巴托克《全音音阶》,选自《小宇宙》第五卷(《谱例集》之6) 第三章 音级集合理论概述基本概念音级集合:排序与基本关系音级集合:更多的性能与关系 第四章 无调性音乐分析无调性音乐分析分析4.1:威伯恩《五乐章弦乐四重奏》,0p.5,第三乐章(《谱例集》之10)分析4.2:勋伯格《痛苦与期望》,选自《空中花园之篇》,Op.15,No.(《谱例集》之11) 第五章 汲取(并重新诠释)过去分析5.1:斯特拉文斯基《羔羊经》,选自《弥撒》(《谱例集》之13)欣德米特的理论与创作前提分析5.2:欣德米特《G调间奏曲》,选自《调性游戏》(《谱例集》之14) 第六章 创新未来艾夫斯与音乐借用分析6.1:艾夫斯《笼子》(《谱例集》之17)分析6.2:克劳福德《迪阿风组曲》No.4,第三乐章(《谱例集》之18) 第七章 十二音音乐I:导论基本原则建立一个音列标记音列形式建立一个十二音矩阵不用矩阵确定音列形式分析7.1:达拉皮科拉《对位练习之二》,选自《安娜莉贝拉的音乐札记》No.(《谱例集》之19)分析7.2:达拉皮科拉《四行诗》,选自《安娜莉贝拉的音乐札记》No.1(《谱例集》之20) 第八章 十二音音乐Ⅱ:不变性、对称和配套第九章 序列主义:1945年后的发展第十章 拓展音乐时间性的限制第十一章 偶然音乐、音响集群及其他第十二章 过去与未来相遇的地方第十三章 简约的方法第十四章 进入二十一世纪 



《理解后调性音乐》是一本有关分析、理论和20世纪后调性音乐作曲方法的教科书。虽然《理解后调性音乐》主要是为本科生或研究生编写的关于20世纪音乐的分析教程,但由于在每章结尾处都包含大量作曲练习(对应该章分析示例的模仿练习),因此《理解后调性音乐》也可以作为作曲学生的教科书。正如书名所揭示的,《理解后调性音乐》重点强调的是“理解”和“音乐”两个方面。此外,《理解后调性音乐》的书名还对作品研究的范围做了清晰的界定:只包括后调性音乐。因此,尽管调性音乐(基于功能和声调性及其扩展的音乐)在20世纪仍然被创作(而且在21世纪仍有作曲家在创作这样的音乐),但《理解后调性音乐》却不会对此进行研究。下面,让我们来了解《理解后调性音乐》的几个关键点。 





音乐的色彩与情感:一部关于西方古典音乐色彩学的深度探索 图书名称: 音乐的色彩与情感:一部关于西方古典音乐色彩学的深度探索 ISBN: 978-7-5034-9876-5 (虚拟ISBN) 出版社: 寰宇艺术文献出版社 (虚拟出版社) --- 内容简介: 这部厚重的专著,《音乐的色彩与情感:一部关于西方古典音乐色彩学的深度探索》,并非聚焦于某一时期的特定流派或某位作曲家的技法,而是以一种跨越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直至印象派的宏大视角,深入剖析了西方音乐中“色彩”这一至关重要的美学维度。本书旨在填补音乐理论研究中,对音响质感、配器法与心理感受之间关联性探讨的系统性空白。 本书的撰写者,著名音乐学家兼配器法专家亚历山大·冯·霍夫曼教授,穷尽数十年心血,构建了一套全新的“听觉色谱分析模型”。该模型将传统音乐学的和声、对位、曲式分析提升至一个新的维度,强调声音的物理属性(如泛音结构、瞬态响应)如何转化为听众的主观心理感受(如温暖、冰冷、透明、浑厚)。 全书共分五大部分,超过五十万字,结构严谨,论证详实,配有大量专业乐谱分析范例,力求为专业音乐院校师生、作曲家、指挥家以及资深乐迷提供一份无可替代的参考指南。 第一部分:色彩学的理论基础与历史溯源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音乐色彩”(Timbre/Tone Color)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含义演变。作者从早期中世纪单音音乐的朴素音色,逐步追踪至文艺复兴复调音乐中对织体密度与音色纯净度的追求。核心内容在于建立一套可量化的色彩描述体系,避免以往色彩描述中常见的模糊性与文学化倾向。 音色与感知的物理学基础: 详细解析了泛音列、起音(Envelope)和衰减过程(Decay)对音色属性的决定性作用。例如,探究了小提琴高把位与中提琴低把位的音色差异背后的声学机制。 和声与色彩的耦合: 探讨了特定和弦结构(如增三和弦、七和弦、九和弦)在不同调性背景下,如何通过其特定的泛音组合,营造出“闪耀”或“暗淡”的听觉效果。 第二部分:乐器家族的个体“光谱”解析 此部分是全书的基石,系统性地对西方管弦乐队中每一类核心乐器进行了深度的“个体色彩肖像”描绘。作者采用实验数据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乐器制造商、演奏技巧(如揉弦、气流控制)对最终音色塑造的影响。 弦乐组的动态纹理: 区分了“弓法色彩”(如Sul Ponticello的尖锐与Sul Tasto的柔和)的细微差别,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年代制作的小提琴在相同力度下音色的历史性变化。 木管组的“空气感”: 重点分析了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在各自音域的“气息感”强弱,以及如何通过指法调整(非标准指法)来拓宽其音色调性,从“木质”转向“金属”或“丝绒”。 铜管组的冲击力与穿透性: 揭示了圆号在弱奏时如何融入弦乐,以及小号在强奏时其泛音结构如何“切割”乐团音响,并分析了使用不同材质的慕斯达(Mute)对声音核心频率的影响。 打击乐器的“音位”划分: 将打击乐器根据其持续性(Sustained)、瞬时性(Punctual)和环境声(Ambiance)分为三类,并着重探讨了定音鼓和大鼓在营造空间感和“地面震动感”中的色彩贡献。 第三部分:织体密度与空间色彩的建构 色彩并非仅仅来源于单个乐器,更多的是来自它们如何相互叠加与交织。本部分的核心在于研究“配器法”如何将乐器个体色彩塑造成宏观的听觉场面。 色彩的饱和度与透明度: 引入“饱和度指数”的概念,量化分析了乐队全奏、弦乐厚重的和弦铺陈与木管组精细的对位线条(如巴赫或莫扎特部分作品)在听觉上的区别。 对位与色彩的动态转化: 深入研究了李斯特、瓦格纳等作曲家如何通过快速的乐器交替(“色彩轮换”),在不改变和声基础的前提下,实现情绪的剧烈转变。 声部的垂直堆叠逻辑: 比较了德彪西注重声部间微妙的“叠色”(如使用不协和音程制造的半透明效果)与勃拉姆斯强调的“厚重和声支撑”在空间感上的差异。 第四部分:风格流派中的色彩范式转换 本部分将理论应用于具体历史时期,展示了色彩观念的革命性飞跃,特别是从中世纪的“功能性色彩”到浪漫主义的“表现性色彩”,再到印象主义的“非功能性色彩”。 从海顿到贝多芬的色彩成熟: 分析了古典主义时期如何确立了清晰的、可预测的乐器功能划分,使得色彩变化成为结构展开的辅助手段。 浪漫主义的色彩滥觞与极端化: 重点解析了李斯特和马勒后期作品中,对稀有或非常规乐器(如次中音号、曼陀林)的引入,如何打破既有色彩平衡,以表达个体经验的极端情感。 印象派与“非颜色”的追求: 详细考察了德彪西和拉威尔如何运用半音阶、全音阶以及对传统和声的规避,去创造一种“水彩画般”的、边界模糊的音响,突出泛音的边缘光泽而非音符的核心。 第五部分:当代色彩的拓展与未来展望 最后一部分放眼二十世纪及以后的音乐发展,讨论了电子技术、扩大音域以及非常规演奏技法对传统色彩学构成的挑战与拓展。 拓展技巧(Extended Techniques)的色彩谱系: 系统归类了演奏者通过吹奏特定部位(如木管乐器的口嘴)、或在弦乐器上使用大量弓杆等方式产生的非标准音色,并论证了它们在当代音乐结构中的“功能性”。 电子合成与自然音色的融合: 探讨了合成器音色(如正弦波、方波)如何与真实乐器结合时,对听觉的冲击力和新的色彩维度进行定义。 《音乐的色彩与情感》 不仅仅是一本理论参考书,它是一张通往丰富听觉世界的地图,引导读者超越对旋律和和声的传统关注,真正学会“看见”音乐中的光影与纹理。它将为每一位试图深化自身音乐理解和创作实践的人士,开启一个充满探索乐趣的全新领域。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文化交流和区域性艺术流派的研究者,我深知要全面理解一个文化现象,必须从其社会经济背景入手。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就在于它没有将艺术理论孤立化处理,而是将其深深植根于其产生的时代土壤之中。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剖析当时特定的社会结构、政治思潮乃至技术革新,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音乐思想的演变。例如,书中对某一时期新兴技术如何颠覆了传统创作模式的论述,条理清晰,论据充分,让人对“艺术的产生必然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使得整本书的视野极为开阔,读起来酣畅淋漓,完全摆脱了传统教材那种单薄的“艺术史”叙述模式。它更像是一部宏大的文化编年史,音乐只是其中一条重要的线索,但这条线索却串联起了社会变迁的方方面面。这种“大格局”的叙事,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研究思路。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略带复古的油墨质感,结合着现代的排版风格,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我是一个对书籍设计颇有研究的人,很多时候,一本好书的魅力会从它触感和视觉上就开始传递。这本书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不是那种光滑得让人抓不住的纸,而是带着微微哑光的纹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内容一定分量十足。内页的印刷清晰度更是没得说,即便是细小的文字排印也保持着极高的水准,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眼睛感到疲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在章节标题和重点内容的区分上做得非常巧妙,通过字体的粗细变化和留白的艺术处理,构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阅读路径。初次翻阅时,我就被这种严谨又不失美感的排版深深吸引住了,这绝不是一本随便付印的教材,背后一定有专业团队的精心打磨。光是这份对“阅读体验”的重视,就足以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它不像有些教材那样,堆砌着密密麻麻的文字,而是懂得如何用视觉语言去“呼吸”,让知识的传递过程变得更加顺畅和愉悦。

评分

我对教材的评价,往往会聚焦于它是否能激发读者的主动探索欲。很多教材读完后,读者可能会觉得知识点已经学完了,满足感油然而生,但也仅止于此。但这本书不同,它更像是一扇扇通往更广阔知识领域的大门。每当作者介绍完一个核心概念或流派后,总会留下一些开放性的思考题,或者暗示一些尚未被完全解答的学术谜团。这些“留白”的设计,恰恰是最高明的教学手法。它不要求你被动接受,而是鼓励你带着问题去图书馆、去查阅原始文献。我个人就因为这本书中提到的一段边缘化的音乐家生平,去深入挖掘了那个时期更小众的艺术社团的历史,收获颇丰。这种引导式学习的体验,远远超过了单纯的知识灌输。它成功地将“学习”这个行为,从“完成任务”转变成了“一场永无止境的探险”。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在你合上书本之后,依然在你脑海中持续发酵和生长。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工艺处理得非常精细,我特别注意到书脊的锁线部分,它能让书本在完全平摊开来时,即使是跨页的图表或大段文字,也能清晰完整地呈现出来,这对于需要对照阅读和做笔记的我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精装书为了追求美观,牺牲了实用性,强行将书本合得很紧,导致靠近书脊的文字经常被忽略。但这本教材显然吸取了这方面的教训,它在实用性和艺术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结合点。另外,随书附带的辅助材料,比如内折页或者附赠的学习指南,也体现了出版方的人文关怀。这些材料的质地和印刷也与正文保持了一致的高水准,没有使用廉价的纸张来敷衍读者。我甚至花了不少时间去研究作者是如何组织这些补充信息的,它们并非可有可无的边角料,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用于强化核心知识点的有力支撑。这本书的整体设计哲学似乎是:为你提供最高效、最舒适的学习工具,而非仅仅是一堆知识的堆砌。

评分

我最近对某种特定的艺术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其发展脉络的权威读物。市面上同类书籍不少,但很多要么过于偏学术化,术语横飞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过于通俗化,深度和严谨性又有所欠缺。直到我偶然发现了这本书,我才找到了那种“恰到好处”的平衡点。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其老练,他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读者穿梭在复杂的理论迷宫中。他总能在关键节点插入一些历史背景的小故事或者案例分析,使得原本抽象的概念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我特别欣赏他处理争议性观点时的态度——不是简单地站队,而是全面呈现各方论述,让读者自己去形成判断。这种开放且包容的学术态度,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教科书范畴,更像是一本深入的学术对话录。我甚至发现,即便是那些我自认为已经理解透彻的部分,在作者的重新阐述下,也总能挖掘出新的理解层次。这种知识的递进感,是阅读体验中最为珍贵的收获之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