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音乐织体学纲要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徐源 |
| 出版社: | 音乐学院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10968096 |
| 出版年份: | 2017年4月1日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119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18元 |
| 实际重量: | 381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一本有益的教科书
绪论
一、织体学是什么
二、为什么要研究音乐织体
三、材料和内容
章 织体的基本成份和音层
一、主调音乐织体的基本成份
二、音层
第二章 旋律
一、旋律
二、对位旋律
第三章 和弦音的节奏化
一、和弦材料的方式
二、低音与和弦音分离
三、反复和弦
第四章 和弦音的旋律化
一、分解和弦的一般特性
二、分解和弦音线条运动的形状
三、音型与和弦的关系
四、分解和弦里的和声外音
五、有附加和声声部的分解和弦
第五章 低音
第六章 织体的结构
一、织体的结构及其类型
二、同一音层结构
三、两音层结构
四、三音层结构
五、四音层和多于四音层的结构
六、复调化的写法
第七章 钢琴音乐织体的声部特点
一、华彩音型中的和声声部
二、声部的增减
三、有关声部进行的几个特殊问题
附录1 民间器乐合奏的声部结合
附录2 独特的节奏音乐——中国打击乐
我国固有的民族音乐中,虽然有流传久远的多声部民歌,戏曲音乐、说唱音乐、器乐合奏与独奏曲中也潜伏着多声部结合的因素,但我国民族音乐长期以来主要是以单一曲调的形式发展。本世纪初叶随着西方包含多个声部乐曲的输入,从纵横两个方面研究多个声部结合方法的和声学、对位法教科书也相继传人我国。而“织体”一词是在50年代以后才广为流传。此前,还未见研究这一问题的教科书式的专著。
作为一个音乐创作刊物的编辑,我深感我国作曲家创作包含多个声部音乐作品的历史不算很长,织体写作的质量亟待提高。一些作品立意很好,而因织体欠妥而不宜发表。已发表的某些作品的织体也不能说是无懈可击。织体不够缜密,就不能完满地表达作品的内涵,作品处于半成熟状态,表现出作曲家写作功力不足。在和声学对位法教科书之外,有这样一本阐述音乐作品织体写作的教科书式的著作是很有益的。
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令人印象深刻,这对于一本需要大量乐谱示例的专业书籍来说至关重要。纸张的质地很好,即便是长时间翻阅和在上面做笔记,也不会轻易损坏,而且墨迹清晰,尤其是一些复杂的声部进行图表,线条分明,没有出现任何模糊不清的情况。这极大地方便了我在学习时进行批注和圈画重点。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一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和概念,都提供了非常详尽的注释和历史背景。我记得有一次在研究某种非常特殊的“卡农”结构时,书中的附注直接引用了早期理论家的原文进行对比解释,这种深度的挖掘,远超出了普通入门教材的水准。它让我体会到,学习音乐理论不仅仅是学习一套规则,更是学习一套思想的传承和发展脉络。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使得这本书即使是作为参考工具书来使用,也显得非常可靠和权威。对于那些对细节有强迫症的“学究型”学习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视觉和智力上的双重享受。
评分这本关于音乐织体结构的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初学者量身定做的!我之前对和声学和对位法的理解总是停留在零散的片段,总觉得理论知识很枯燥,难以与实际的音乐创作联系起来。然而,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从最基础的音高关系讲起,逐步深入到复杂的复调织体。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亲切,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耐心地为你拆解复杂的乐理概念。比如,在讲解如何构建一个稳定的四部和声进行时,书中不仅有详尽的规则说明,还配有大量不同风格的范例,从巴洛克到浪漫主义,让我能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作曲家是如何运用这些“织体”来表达情感的。更让我惊喜的是,书里对织体在不同乐器组合中的应用也有探讨,这对于我这个想尝试为小型室内乐团配器的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宝藏。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对音乐的“骨架”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盲目地堆砌音符,而是能有意识地去塑造音乐的层次感和流动性。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纲要”的精髓与实操相结合,读起来不仅涨知识,更充满了实践的乐趣,让人迫不及待想拿起乐器或软件去尝试一下。
评分我个人更关注的是将这些理论应用到现代音乐创作中的可能性,这本书在这方面也给了我不少启发。虽然它根植于古典和声与对位法的传统,但它所建立的对“声部组织”和“空间感”的理解,是跨越时代的。书中有一部分讨论了如何通过改变织体密度和声部进行速度来营造戏剧张力,这让我意识到,即便是在编写电子音乐的音轨时,这些基于人类听觉认知的基本原则依然有效。我尝试将书中学到的关于如何打破传统主导音调的织体技巧,应用到了我自己的配乐小样中,结果发现音乐的层次感立刻提升了一个档次,不再是平铺直叙的线性发展。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思考”声音的组织,而不是简单地“记忆”和弦名称。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让你能更自信地去“打破”规则,因为你知道打破的边界在哪里,以及这种打破会带来什么样的听觉后果。这本书对于那些希望从“编曲者”成长为“音乐结构设计师”的人来说,绝对是一剂强心针。
评分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寻找一本既有深度又不过于晦涩的音乐理论教材,尤其是在寻找那些能够真正“解锁”古典音乐复杂结构的钥匙时。这本书在处理对位法和赋格结构时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它没有仅仅停留在介绍几种传统的对位规则上,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规则背后隐藏的逻辑——为什么某些音程在特定位置会产生紧张感,以及作曲家如何通过控制这种紧张与释放来推动音乐发展。书中对“织体”的定义和分类极其细致,让我明白了原来我们常说的“织体”远不止是简单的旋律与伴奏叠加。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赋格主题的呈示部处理时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它把原本看起来像迷宫一样的多声部交织,用清晰的线条图和详细的文字注释一一梳理开来,使得“主题在不同声部间的模仿与追逐”这个概念不再是抽象的口号。对于准备考研的学生来说,这种结构化的分析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本。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古典乐谱的“眼睛”都被擦亮了,能听出更多隐藏在表层之下的精妙设计。
评分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我深知教材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理解深度和学习效率。我对比了市面上几本主流的织体学教材,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其平衡性做得非常出色。它既没有为了追求学术前沿而忽略了基础的扎实训练,也没有因为追求易懂而流于表面。书中关于不同历史时期音乐织体风格演变的梳理,逻辑严密,时间线索清晰。比如,书中对印象派音乐中“色彩和声”的运用如何影响了传统的功能和声织体,以及序列主义音乐中“音色织体”的探索,都有着恰到好处的介绍和分析。这些内容对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理解音乐是如何随着时代需求而不断进化的,非常有帮助。我甚至发现了一些在我过去教学生涯中自己都没有太注意到的细节,比如中世纪复调音乐中固定音高的处理方式,这本书用非常直观的图表展示了其声学基础。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给所有希望深入理解音乐结构,无论是教学还是研究的学生和教师的工具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