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流:为长笛、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玛林巴和钢琴而作 |
| 丛书名: | 中国现代室内乐作品系列 |
| 作者/主编: | 刘庄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06922781 |
| 出版年份: | 2007年7月 |
| 版次: | 第1 版 |
| 总页数: | 30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32元 |
| 实际重量: | 200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刘庄,1932年生。中国女作典家,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1958年起任教于上海音乐学字及音乐学院,1969年调到乐团任驻团作典家,国家一级作曲,1989-1991年作为富艷赖特亚洲访问学者在美国锡拉丘斯大学教授中国音乐及音乐理论课程,1992年后,继续在该校任教至2003。刘庄及电影音乐等,其中许多曾获奖。1999年创作的《风入松》曾获美国纽约个人艺术奖。
此典表现作者以历史的眼光看中国,Ⅰ.数千年历史的中国经过漫长的封建社会,不像历史长河流淌;Ⅱ.善良的人性和被扭典了的人性;Ⅲ.充满矛盾的社会似浊流一般;前进的潮流不可阻挡。
我最近开始深入研究二十世纪中后期的室内乐作品,尤其是那些融合了不同音色颗粒度的尝试。阅读这本作品集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曲家对“对话感”的极致追求。乐器之间的声部交织,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更像是四个独立声音在进行一场错综复杂却又逻辑严密的辩论。长笛的清澈与大提琴的深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玛林巴的敲击声部,则像一个不时介入的、带有节奏性和色彩性的评论者,它不总是在主旋律线上,却总能在关键节点上打破或连接其他声部的进行。钢琴的角色更是多变,有时是坚实的和声基础,有时又化身为流动的琶音群,像水面上的涟漪。这种复杂的织体要求演奏者不仅要精通各自的乐器特性,更需要对整体的声场平衡有极高的敏锐度,这无疑是对演奏者综合音乐素养的一次严峻考验。
评分从演奏技巧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无疑是一部“炫技”与“内涵”并重的挑战书。它对六件乐器的要求几乎都达到了各自领域的巅峰。比如,小提琴部分高把位的十六分音符跑动和对弓弦的极细微控制,需要演奏者拥有顶尖的敏捷度和细腻度;而单簧管,尤其是在低音区和高音区之间的快速跨越,对气息的稳定性和指法的精准度要求极为苛刻。玛林巴的部分更是充满趣味,它不仅需要快速的槌击技巧,更要处理复杂的音色变化——不同的槌头材质带来的音色差异,在这部作品中被提升到了叙事的高度。我常常想象演奏者们在排练时的场景,那一定充满了专注、汗水和无数次的重新开始,因为它要求的不只是能“弹下来”,而是要将每一个技术动作都转化为富有生命力的音乐表达,这对于任何一个乐团来说,都是一次深刻的磨砺。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本身,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它并非简单的将六个声部机械地组合在一起,而是展现出一种清晰的“乐章性”乃至“叙事性”。在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分辨出内部情绪的起伏和发展。有些段落充满了紧张的、类似追逐的对位,如同两股力量在不断地角力;而另一些地方则突然变得极其抒情和内省,仿佛音乐进入了一个宁静的冥想空间。这种张弛有度的处理,使得整部作品拥有极强的可听性,即使是初次接触这类复杂室内乐的听众,也能被其内在的戏剧性所吸引。我甚至开始尝试在脑海中为不同的乐章设定不同的场景画面,比如开头的磅礴,中段的细腻交织,以及结尾处那种略带开放性的、悬而未决的收束感。这本乐谱,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现代室内乐写作复杂性的重要窗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无不透露着一种古典而又严谨的美感。纸张的质地摸上去非常舒服,厚实且带有微微的纹理感,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那些乐谱的印刷,清晰度极高,即便是细小的连线和演奏记号也能一目了然,这对于在排练或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装订方面也做得非常扎实,可以平摊在谱台上,这对于演奏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不用费力去按住书页,可以更专注于音乐本身。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程度令人赞叹,这种对艺术品般的尊重,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乐谱合集,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我甚至花了好一阵子去欣赏扉页和序言部分的字体选择和布局,那种匠心独运,让人感受到出版方对作曲家作品的敬畏之情。整体而言,从拿到手的触感到正式翻阅的过程,都是一种享受,完全配得上这样重量级的室内乐作品。
评分作为一名对当代音乐语汇比较敏感的听众,我发现这部作品在和声处理上非常大胆却又极其内敛。它似乎游走在调性与无调性的边缘地带,偶尔出现的非功能性和声,总能以一种出人意料却又“理所当然”的方式融入整体。这种对传统功能和声的解构,并非为了追求怪诞,而是为了拓宽声音的表达范围。我尤其留意了乐曲中一些长时间保持的固定音型或持续音,它们如同背景中的低频震动,支撑着上层结构不断变化的旋律线条。这种处理手法,极大地考验了演奏者对长音的控制力和呼吸的持久性,任何一丝颤抖或音高的偏差,都会被这种极其透明的织体暴露无遗。阅读这些乐谱时,我仿佛能听到作曲家在精确计算每一个音符的时值和强弱,追求一种数学般的美感与音乐情感的完美结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