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欣德米特作曲技法3三声部写作 |
| 作者/主编: | 【德】保罗·欣德米特著 姜丹译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52307269 |
| 出版年份: | 2015年5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257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48.00元 |
| 实际重量: | 422 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保罗·欣德米特(1895-1963)是的美藉德国作曲家和指挥家。1921年8月,他的《弦乐四重奏》公演,奠定了他作为德国主要的年轻作曲家的地位。欣德米特写作音乐有一个特点,就是速度极快。他写《小型室内乐》仅用了五天,而《独奏小提琴奏鸣曲》的终曲乐章是在不来梅到法兰克福的火车上完成的。欣德米特还曾担任柏林高等音乐学校和美国耶鲁大学的作曲系教授。《欣德米特作曲技法(3三声部写作原版引进)》包含了三声部和声;和弦连接;简单的三声部写作;三声部写作上声部的旋律定式;调;调性内部扩充;歌曲中的主调作曲技法;三声部对位写作;三全音程等内容。
欣德米特是德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被誉为“20世纪的巴赫”,是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重要人物之一。他在创作中采用“线形对位”;坚持音乐的调性,其和声围绕中心音展开,有他自己的一套组织方法与体系。此系列共三本书,由浅入深,具有较高的音乐理论价值,是非常经典的“作曲技术理论系列”丛书。
这本书在处理音乐史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上,展现出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平衡感。它没有将古典时期的写作原则束之高阁,变成僵硬的博物馆展品,而是巧妙地将这些历史性的规范,融入到当代创作思维的培养之中。我尤其欣赏它在引入新的技术或概念时,总是能回溯到它们最初的动机和发展脉络,使得这些知识点不仅仅是孤立的技巧,而成为了理解音乐演变的一个切面。这种历史纵深感,使得学习者在掌握基础的同时,也能对不同风格的音乐语言产生更深的敬意和理解。它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如何写出“正确”的声部组合,更是如何理解不同时代作曲家在面对技术限制时所展现出的创造性解决方案。这对于任何希望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的学习者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
评分刚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某个章节时,我立刻被它那套严谨的逻辑推导流程所震撼。作者似乎对如何拆解和重构音乐结构有着极其深刻的洞察力,他没有满足于仅仅展示“是什么”,而是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解释“为什么会是这样”。这种探究根源的态度,对于我这种不仅想知道规则,更想理解规则背后原理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久旱逢甘霖。特别是对于一些经典的对位练习,书中的分解步骤细致入微,每一步的选择都附带着充分的理由说明,这让我感到自己不再是机械地套用公式,而是真正开始理解声音是如何在时间轴上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的。我甚至感觉,通过阅读这些分析,我对于听觉上的细微差别也有了更敏锐的感知力,不再是只能听到一个平面化的和弦,而是能分辨出内部声部之间的张力与平衡。这种建立在深厚理论基础上的实践指导,无疑能极大地提升演奏者或作曲者的音乐内涵。
评分这本乐理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封面那种带着点复古韵味的字体和淡雅的色彩搭配,让人在书店里一眼就能注意到。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挺不错,摸起来光滑细腻,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太疲劳。装订也很结实,那种可以完全摊平的设计,对于学习乐理的人来说简直太友好了,不用费力地去按住书页,可以更专注于眼前的谱例和分析。不过,说实话,光是看外观,我原本对它的内容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毕竟市面上这类教材太多了,很多都是老生常谈的翻版。我更关注的是它在讲解复杂概念时,是否能做到深入浅出,尤其是在涉及和声进行和复调思维的构建上,能不能提供一些前沿或者独特的视角,而不是简单地重复教科书上的定义和例子。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用清晰的脉络引导我,而不是堆砌晦涩难懂的术语。从封面和排版的用心程度来看,至少在“硬件”上是做足了功课的,这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留下了一个不错的初印象。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和符号系统是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点。在处理多声部写作的复杂性时,清晰的视觉呈现至关重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无论是声部的划分、标记,还是特殊记法的使用,都保持了极高的一致性和可读性。我过去看过的某些教材,光是辨认图例和符号就要花费大量时间,大大分散了对核心概念的注意力。但这本书似乎提前预料到了学习者可能遇到的视觉障碍,用非常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了大量复杂的音乐片段。这不仅加快了我的学习进度,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建立起一套快速、准确的阅读和分析复杂乐谱的能力。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体现了编者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知道什么能简化,什么必须保留,拿捏得恰到好处,让人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顺畅和高效。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章节间的过渡处理得非常自然,几乎没有突兀感。很多技术书籍会把主题划分得支离破碎,导致学习者在连接不同知识点时感到吃力,像是在拼凑一块块不规则的碎片。然而,这里的叙述逻辑似乎遵循着一个内在的、有机的生长规律,从最基础的垂直关系建立,到横向线条的独立发展,再到两者间复杂的交织与融合,每一步都是前一步的自然延伸和深化。这种行云流水的结构,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沉浸感。你不会觉得某个概念是强行塞进来的,而是感觉它本该出现在那里,是解决上一个问题的必然产物。这种高度结构化的内容组织,使得复杂的复调思维能够以一种近乎直观的方式被大脑所接受和内化,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从“学习规则”到“运用思维”的跨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