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学教程音乐卷张前上海音乐出版社音乐考研正版教材9787806670675

音乐美学教程音乐卷张前上海音乐出版社音乐考研正版教材978780667067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前 著
图书标签:
  • 音乐美学
  • 音乐考研
  • 教材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张前
  • 音乐理论
  • 高等教育
  • 艺术类
  • 考研辅导
  • 9787806670675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佳期如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ISBN:9787806670675
商品编码:29684833908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  音乐美学教程 音乐卷
丛书名:  中国艺术教育大系 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
作者/主编:  张前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ISBN号:  9787806670675
出版年份:  2002年2月     
版次:  第1版
总页数:  190页
开本:  1/16
图书定价:  42.00元
实际重量:  440 g
新旧程度:  正版全新



















《中国艺术教育大系·音乐卷:音乐美学教程》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中国艺术教育大系》序 章绪论 节音乐美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 (一)音乐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二)音乐美学是美学与音乐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具有哲学性质的音乐基础理论学科 第二节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课题 (一)关于音乐艺术的美学本质 (二)关于音乐的价值和功能 (三)关于音乐音响结构及其表现对象 (四)关于音乐实践中的美学问题 (五)关于音乐美学史的研究 第三节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 (一)哲学的思辨方法是音乐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二)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形态分析学的研究方法对于音乐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当代音乐美学研究方法的新扩展 (四)本书在方法论上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音乐美学的学习和运用 (一)学习音乐美学的意义 (二)学习音乐美学的方法 思考题 第二章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节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征 (一)西年至春秋末年时期(萌芽时期) 1.关于音乐美的构成 2.关于音乐与自然的关系 3.关于音乐与社会的关系 4.关于音乐的审美准则 (二)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时期(百家争鸣时期) 1.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2.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3.墨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4.法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5.杂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三)两汉时期 1.《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 2.两汉其他著作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四)魏晋至隋唐时期 1.《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 2.其他人物与著作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五)宋元明清时期 1.“淡和”审美观 2.以李贽为代表的主情思潮 3.琴论、唱论音乐美学思想之比较 (六)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1.要求音乐受礼制约,成为礼乐 2.以“中和”一“淡和”为准则,以平和恬淡为美 3.追求“天人合一”,追求人际关系、天人关系的和谐统一 4.多从哲学、伦理、政治出发论述音乐 5.早熟而后期发展缓慢 思考题 第二节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征 (一)初始萌芽阶段 1.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 2.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统治下的西方音乐美学 (二)繁荣发展阶段 1.文艺复兴时期西方音乐美学观念的转变 2.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美学 3.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音乐美学 (三)深化阶段 1.19世纪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主流 …… 第三章音乐的功能、价值与审美本质 第四章音乐音响结构的审美特征 第五章音乐表现的美学特征 第六章音乐实践中的美学问题 附录:音乐美学的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由学校施教而有别于传统师徒相授的新型艺术教育,在我国肇始于晚清的新式学堂。而进入民国后于1918年设立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则可视为中国艺术教育发韧的标志。时至1927年于杭州设立国立艺术院,1928年于上海设立国立音乐院,中国的艺术教育始初具雏形。但在本世纪的上半叶,中国的艺术教育发展一直处在艰难跋涉之中。以蔡元培、萧友梅、林风眠、欧阳予倩、萧长华、戴爱莲等一批先贤仁人,为开创音乐、美术、戏剧、戏曲、舞蹈等领域的教育,荜路蓝缕、胼手胝足、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艺术教育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1949年届人民政府成立伊始,即着手建立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体系,将以往音乐、美术、戏剧教育中的大学专科,提高到了大学本科层次。当时列为中专的戏曲、舞蹈教育,也于80年代前后逐一升格为大专或本科。并且自70年代末起,在高等艺术院校中陆续开始了硕士、博士的研究生学历培养。迄今为止,我国已形成了以大学本科为基础,前伸附中或中专,后延至研究生学历的完整的艺术教育体系,以及在大陆拥有30所高等艺术院校,123所中等艺术学校的可观的办学规模。 


音乐的哲学与感性:西方音乐美学思想流变探析 绪论:在声音的律动中追寻美的本质 音乐,作为人类情感最直接、最抽象的表达方式之一,其存在本身即是对“美”这一终极命题的深刻追问。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时期的具体音乐技法或作品分析,而是致力于构建一部宏阔的、纵贯古今的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史。我们将深入探究历代思想家、哲学家、音乐理论家如何理解音乐的本质、功能、结构与情感效用,力求揭示音乐审美体验背后的深层文化心理与哲学根基。 本书的叙事脉络,将围绕“模仿论”与“表现论”的两大核心范畴展开,同时兼顾“形式主义”与“非音乐性”思想的演变,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立体的知识框架,理解音乐之美如何被不同时代的人们所感知、界定与评价。 第一部分:古典的起源与形而上学的奠基(古希腊至中世纪) 第一章:毕达哥拉斯的宇宙和谐与数的神秘 音乐美学的开端,深深植根于古希腊的“数”与“宇宙”的关联。本章将详细阐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音程与比例”学说。我们探讨的重点在于,音乐如何被视为宏观宇宙秩序(宇宙和谐,Musica Mundana)的微观体现。音乐的美,被视为一种客观的、可被数学精确量化的真理,而非主观的情感投射。此外,还将解析“四艺”体系中音乐(Musica)的地位,即它作为一门基于理性计算的学问,而非单纯的艺术实践。 第二章:柏拉图的摹仿论与“精神的秩序” 深入剖析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音乐的深刻见解。核心议题包括其“模仿论”(Mimesis)的内涵——音乐是对理念世界的摹仿,而非对感性事物的简单复制。我们将辨析柏拉图对不同“音阶”(调式)的道德评价,即某些音调被认为能陶冶高尚的灵魂,而另一些则会腐蚀德行。这揭示了早期美学中,音乐与伦理学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第三章:亚里士多德的净化与结构分析 与柏拉图的理想主义倾向不同,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供了更具实践性和现象学的视角。本章重点研究其对“情感宣泄”(Catharsis)的阐述,尽管主要针对戏剧,但其影响延伸至对音乐情感作用的理解。同时,我们将探讨亚里士多德对音乐作品内在结构——如节奏、旋律的组织——的初步关注,为后世的结构主义美学埋下伏笔。 第四章:中世纪的上帝之声与礼仪的规范 在中世纪,音乐美学几乎完全被神学所主导。本章聚焦于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的理论基础。探讨“上帝的荣耀”如何成为音乐存在的终极目的。对多声部音乐兴起(如奥尔加农)的早期美学争议进行梳理,特别是对“迪亚波鲁斯音程”(三全音)的恐惧,反映了当时对声音秩序纯洁性的极端追求。 第二部分:文艺复兴与巴洛克的理性与激情(15-17世纪) 第五章: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回归与情感的再发现 随着人文主义的兴起,对古典理论的重新审视伴随着对人类情感价值的肯定。本章探讨这一时期复调音乐(如帕莱斯特里那)发展背景下的美学思考。重点分析音乐理论家如何尝试在严谨的对位法结构中,寻求更清晰、更富有情感张力的表达。 第六章:巴洛克时期的“情感理论”与戏剧性 巴洛克时期是音乐美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本章将详尽解析“情感理论”(Affektenlehre)的形成与实践。探讨那一时期美学家如何系统地将特定的音乐元素(如特定的调式、节奏型、装饰音)与可识别的人类情感(如狂喜、悲伤、愤怒)进行编码和对应。蒙特威尔第等人的音乐实践如何挑战了早期对“纯粹”和谐的执着,转而拥抱戏剧性的张力与对比。 第七章:理性主义的结构化尝试:和声学的萌芽 在追求情感表达的同时,对音乐结构本身的理性构建也在同步进行。本章考察巴洛克晚期对“功能和声”系统的初步认识,以及如何通过这种新的组织方式,为音乐提供了一种更具逻辑性和推进性的美学基础。 第三部分:启蒙运动的清晰、形式与美感的自主 第八章:康德美学:音乐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本章将重点解析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音乐的定位。他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理论,是音乐美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转折。音乐首次被确立为一种纯粹的审美对象,其价值不再依赖于其是否模仿自然(古典摹仿论)或是否承载特定情感(巴洛克情感论)。我们将深入辨析康德对音乐“优美”与“崇高”的区分,以及他为何认为音乐在所有艺术中“最接近于纯粹感性的游戏”。 第九章:启蒙与古典主义:清晰、平衡与形式的胜利 在海顿、莫扎特等人的时代,对音乐美学的追求转向了结构上的清晰、平衡与可理解性。本章探讨古典主义的“自然”观,它不再是原始的自然,而是经过理性提炼和形式约束的自然。对奏鸣曲式、回旋曲式等结构的赞美,体现了对内在逻辑与均衡美的推崇。 第四章:卢梭的自然主义与情感的原初性 对比康德的纯形式美学,让-雅克·卢梭在《论音乐的本源》中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本章梳理卢梭的自然主义美学,他认为音乐的起源在于人类原始的、自然的呼喊与手势,强调旋律(而非和声)作为情感表达的首要媒介,并推崇“意大利式”音乐的自然流畅性。 第四部分:浪漫主义的个体、无限与“诗化” 第十章:浪漫主义的“绝对音乐”与精神的自由 浪漫主义是对启蒙理性精神的反动。本章深入探讨“绝对音乐”(Absolute Music)概念的诞生。音乐不再需要借助歌词、标题或图像来证明其价值,它本身即是意义的载体。歌德、霍夫曼等人的评论,如何将音乐视为一种通往“无限”和“精神领域”的桥梁,赞颂其超越语言的神秘力量。 第十一章:瓦格纳的“总体艺术作品”与“音乐戏剧” 本章聚焦于理查德·瓦格纳对既有美学观的颠覆。重点分析其“总体艺术作品”(Gesamtkunstwerk)的理论,以及“主导动机”(Leitmotiv)在音乐叙事中的作用。瓦格纳如何试图将诗歌、戏剧、舞台设计与音乐融为一体,并借此表达一种形而上的、英雄主义的哲学观。 第十二章:叔本华与音乐的本体论地位 探讨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将音乐置于其哲学体系中的独特地位。他认为,如果世界是一部“意志的”显现,那么其他艺术都是意志的“表象”摹本,唯有音乐是意志本身的直接摹写,因此具有最高的形而上学价值。这是浪漫主义美学推向哲学顶峰的体现。 第五部分:20世纪的解构、结构与经验的转向 第十三章:形式主义的胜利:汉斯力克与布索尼 本世纪初,对“内容”的过度强调引发了对音乐自主性的捍卫。本章梳理爱德华·汉斯力克的“有意味的动形式”(Tönend bewegte Formen)理论,即美存在于声音自身的运动规律中。同时,探讨布索尼对“新的审美音乐”的呼唤,主张摆脱传统调性束缚,探索更自由的声音结构。 第十四章:表现主义的内在焦虑与十二音体系的美学意涵 面对20世纪初的社会动荡,音乐美学转向个体内在的心理深处。本章分析勋伯格等人的表现主义倾向,以及十二音体系的诞生。这种体系从根本上是对传统调性等级秩序的摧毁,其美学意义在于表达主体被异化、被压抑的非和谐状态。 第十五章:音乐现象学与接受美学的早期探索 随着哲学转向经验主义,本章考察早期对听者主体体验的关注。探讨海德格尔哲学对音乐时间性理解的影响,以及对音乐作品“开放性”与“未完成性”的理论讨论,预示着后来的接受美学思潮。 结语:永恒的张力——美学探索的未来 总结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中“理性与感性”、“客观与主观”、“内容与形式”之间永恒的张力。音乐美学的发展并非直线,而是一系列对既有范式的修正、继承与反叛。理解这些思想的流变,即是理解人类对自身审美经验的不断深掘与重塑过程。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以应对未来音乐艺术形式带来的新的美学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首先,封面采用了比较沉稳的深蓝色调,搭配着烫金的书名和作者信息,显得既专业又不失典雅。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有一定的分量,内页的印刷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那些复杂的乐谱示例,线条也锐利分明,没有丝毫的模糊不清,这对于需要长时间阅读和对照的考研学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装订工艺方面,看得出出版社在这方面是下足了功夫,书脊的胶合非常牢固,即便是经常需要翻阅到某一页做标记或对照,也不用担心书页会轻易松脱,这比我之前买的一些盗版或装帧简陋的教材耐用多了。而且,这本书的开本设计也很合理,拿在手上既不会觉得太笨重,摊开后版面又足够舒展,无论是放在书桌上精读,还是随身携带进行碎片化学习,都很方便。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往往也预示着内容编排的严谨性,让人在学习之初就能感受到一种被认真对待的专业氛围。

评分

作为一名正在备战研究生考试的乐理学生,我最看重的是教材的体系化构建和知识的覆盖广度。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层层递进的知识框架。初期的概念引入非常扎实,基础术语的解释详尽而准确,没有采用那种晦涩难懂的学院派术语堆砌,而是用非常直观的语言引导读者进入美学思维。随着章节的深入,它开始将理论与实际的音乐作品分析紧密结合,不再是干巴巴的公式和定义,而是真正教会我们“如何去听”以及“为何这样听”。尤其是在涉及特定音乐史时期美学思潮的演变部分,作者的梳理脉络清晰得惊人,让人能迅速抓住不同流派的核心精神,这对于需要撰写分析性论述题的考生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这种从宏观框架到微观细节的完美衔接,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完全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我原本以为,作为一本“教程”,它可能更侧重于基础概念的巩固,但实际阅读后发现,它对高级理论的探讨也毫不含糊。比如,在涉及到二十世纪音乐的音高结构和非传统和声体系的讨论时,作者的处理方式显得非常老练和现代,既尊重了传统美学的根基,又充分吸收了当代音乐学研究的前沿成果。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高质量的音乐文献引文和案例分析,这些并非简单的摘抄,而是经过了审慎的选择和精妙的整合,它们如同精准的锚点,将抽象的理论牢牢固定在了具体的历史语境和艺术实践之中。这使得学习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而不是枯燥的背诵。对于那些志在冲刺顶尖音乐院校的考生而言,这本书提供的思考维度,无疑是拓宽视野、提升竞争力的关键砝码。

评分

在学习资料的选择上,我一向倾向于那些能够引发思考、而非仅仅提供答案的书籍。这本《音乐美学教程》恰恰是后者的典范。它最大的优点,在于其所蕴含的“思辨性”。每当阐述完一个核心的美学命题后,作者往往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者提出对立的观点进行辨析,这迫使读者必须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去。例如,在讨论“音乐的再现性与非再现性”时,它没有直接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分析不同艺术媒介(如纯音乐与歌剧)在这一维度上的差异性体现。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培养了我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我学会了从多个角度审视同一个理论,这对于未来研究生阶段的学术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基础训练。我感觉我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与书中的作者进行一场深度的学术对话。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辅助材料和索引设计也做得非常到位。我注意到,在每一章的末尾,都附有一个简明的“本章要点回顾”,这对于考前快速复习和查漏补缺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更值得称赞的是它的索引系统,它不仅包含常见的人名和术语,还特别设置了“美学概念交叉索引”,当你查阅某一个概念时,它会指引你到其他章节中与之相关的讨论点,这种互联互通的编排极大地便利了知识点的串联。对于需要快速定位特定知识点进行巩固的考生来说,这套设计简直是省时省力。此外,书中对一些经典的美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介绍,详略得当,既保证了核心信息的完整性,又避免了冗余信息对学习主线的干扰。总体来说,这本书在兼顾学术深度与应试实用的平衡点上,做得相当出色,是一本值得信赖的考研伴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