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音乐美学教程 音乐卷 |
| 丛书名: | 中国艺术教育大系 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 |
| 作者/主编: | 张前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06670675 |
| 出版年份: | 2002年2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190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42.00元 |
| 实际重量: | 440 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中国艺术教育大系·音乐卷:音乐美学教程》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由学校施教而有别于传统师徒相授的新型艺术教育,在我国肇始于晚清的新式学堂。而进入民国后于1918年设立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则可视为中国艺术教育发韧的标志。时至1927年于杭州设立国立艺术院,1928年于上海设立国立音乐院,中国的艺术教育始初具雏形。但在本世纪的上半叶,中国的艺术教育发展一直处在艰难跋涉之中。以蔡元培、萧友梅、林风眠、欧阳予倩、萧长华、戴爱莲等一批先贤仁人,为开创音乐、美术、戏剧、戏曲、舞蹈等领域的教育,荜路蓝缕、胼手胝足、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艺术教育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1949年届人民政府成立伊始,即着手建立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体系,将以往音乐、美术、戏剧教育中的大学专科,提高到了大学本科层次。当时列为中专的戏曲、舞蹈教育,也于80年代前后逐一升格为大专或本科。并且自70年代末起,在高等艺术院校中陆续开始了硕士、博士的研究生学历培养。迄今为止,我国已形成了以大学本科为基础,前伸附中或中专,后延至研究生学历的完整的艺术教育体系,以及在大陆拥有30所高等艺术院校,123所中等艺术学校的可观的办学规模。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首先,封面采用了比较沉稳的深蓝色调,搭配着烫金的书名和作者信息,显得既专业又不失典雅。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有一定的分量,内页的印刷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那些复杂的乐谱示例,线条也锐利分明,没有丝毫的模糊不清,这对于需要长时间阅读和对照的考研学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装订工艺方面,看得出出版社在这方面是下足了功夫,书脊的胶合非常牢固,即便是经常需要翻阅到某一页做标记或对照,也不用担心书页会轻易松脱,这比我之前买的一些盗版或装帧简陋的教材耐用多了。而且,这本书的开本设计也很合理,拿在手上既不会觉得太笨重,摊开后版面又足够舒展,无论是放在书桌上精读,还是随身携带进行碎片化学习,都很方便。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往往也预示着内容编排的严谨性,让人在学习之初就能感受到一种被认真对待的专业氛围。
评分作为一名正在备战研究生考试的乐理学生,我最看重的是教材的体系化构建和知识的覆盖广度。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层层递进的知识框架。初期的概念引入非常扎实,基础术语的解释详尽而准确,没有采用那种晦涩难懂的学院派术语堆砌,而是用非常直观的语言引导读者进入美学思维。随着章节的深入,它开始将理论与实际的音乐作品分析紧密结合,不再是干巴巴的公式和定义,而是真正教会我们“如何去听”以及“为何这样听”。尤其是在涉及特定音乐史时期美学思潮的演变部分,作者的梳理脉络清晰得惊人,让人能迅速抓住不同流派的核心精神,这对于需要撰写分析性论述题的考生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这种从宏观框架到微观细节的完美衔接,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完全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我原本以为,作为一本“教程”,它可能更侧重于基础概念的巩固,但实际阅读后发现,它对高级理论的探讨也毫不含糊。比如,在涉及到二十世纪音乐的音高结构和非传统和声体系的讨论时,作者的处理方式显得非常老练和现代,既尊重了传统美学的根基,又充分吸收了当代音乐学研究的前沿成果。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高质量的音乐文献引文和案例分析,这些并非简单的摘抄,而是经过了审慎的选择和精妙的整合,它们如同精准的锚点,将抽象的理论牢牢固定在了具体的历史语境和艺术实践之中。这使得学习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而不是枯燥的背诵。对于那些志在冲刺顶尖音乐院校的考生而言,这本书提供的思考维度,无疑是拓宽视野、提升竞争力的关键砝码。
评分在学习资料的选择上,我一向倾向于那些能够引发思考、而非仅仅提供答案的书籍。这本《音乐美学教程》恰恰是后者的典范。它最大的优点,在于其所蕴含的“思辨性”。每当阐述完一个核心的美学命题后,作者往往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者提出对立的观点进行辨析,这迫使读者必须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去。例如,在讨论“音乐的再现性与非再现性”时,它没有直接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分析不同艺术媒介(如纯音乐与歌剧)在这一维度上的差异性体现。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培养了我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我学会了从多个角度审视同一个理论,这对于未来研究生阶段的学术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基础训练。我感觉我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与书中的作者进行一场深度的学术对话。
评分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辅助材料和索引设计也做得非常到位。我注意到,在每一章的末尾,都附有一个简明的“本章要点回顾”,这对于考前快速复习和查漏补缺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更值得称赞的是它的索引系统,它不仅包含常见的人名和术语,还特别设置了“美学概念交叉索引”,当你查阅某一个概念时,它会指引你到其他章节中与之相关的讨论点,这种互联互通的编排极大地便利了知识点的串联。对于需要快速定位特定知识点进行巩固的考生来说,这套设计简直是省时省力。此外,书中对一些经典的美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介绍,详略得当,既保证了核心信息的完整性,又避免了冗余信息对学习主线的干扰。总体来说,这本书在兼顾学术深度与应试实用的平衡点上,做得相当出色,是一本值得信赖的考研伴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