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用大量生动鲜活的来自教育*线的材料,来传递“爱的教育”理念,提倡把教育这件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一些,以鼓励青少年的学习兴趣,激发青少年的生活信心,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感和爱校、爱家、爱国的大情怀。不同于一般的教育类书籍,本书以一位做了25年班主任的父亲给女儿写信的形式,用亲切温和的语气,讲述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传递爱的教育理念。本书是一本视角独特、素材丰富、兼具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实践指导意义的图书。
班级篇
一、提升个人修养,为有源头活水来
1.当班主任,好处有很多 /3
2.当班主任,绰号有内涵 /6
3.当班主任,修养有讲究 /9
4.当班主任,批评有技巧 /13
5.当班主任,眼中有个体 /16
6.当班主任,关爱有底线 /18
7. 当班主任,教学水平有要求 /20
8.当班主任,心中有阳光 /22
9.当班主任,教育有契机 /24
二、创新管理思路,未成曲调先有情
10.作业,“怎么批改”比“批改什么”更重要 /26
11.表扬,“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 /28
12.惩戒,“怎么罚”比“罚什么”更重要 /31
13.管理,“怎么管”比“管什么”更重要 /35
14.座位,“谁来安排”比“怎么安排”更重要 /37
15.生日,“怎么过”比“和谁过”更重要 /39
16.课堂,“激励什么”比“怎么激励”更重要 /43
三、设计班级活动,天机云锦用在我
17. 一元微公益,爱心在传递 /47
18.健康五个一,天天好身体 /50
19.美文齐分享,养心胜鸡汤 /54
20.电影本励志,管理退其次 /57
21.歌曲能传情,催人更奋进 /59
22.人物显精神,班级力量凝 /61
23.舞台给学生,我做局外人 /64
24.野外走一走,回味到YJ /66
四、借力,同舟共济扬帆起
25.毕业学长,班级文化Z好的传承人 /69
26.课代表,任课老师Z得力的助手 /73
27. “三名工程”,素养浸润Z厚重的载体 /76
28.任课老师,班级和谐Z好的润滑剂 /79
29.家长,学生成长Z真诚的同盟军 /81
30.旧时师长,砥砺前行的推进剂 /83
31.外校学子,见证优秀班风的喝彩者 /86
32.小组成员,共同提升的互助者 /88
33.“娘家”,薪火相传的“加油站” /93
五、丰富沟通技巧,温声暖语催花发
34.家访三部曲 /96
35.谈话三句式 /104
36.交流三张纸 /107
37. 沟通两平台 /113
38.从“你们”到“我和你” /116
39.从“我说你听”到“我听你的” /120
40.从“我怀疑你”到“我理解你” /123
41.从“我批评你”到“我点赞你” /129
42.从“给你脸色”到“和颜悦色” /132
六、班风建设,喜看稻菽千重浪
43.寻求改变,彰显主动精神 /135
44.纠错行动,避免低效重复 /137
45.班级誓词,凝练团队精神 /140
46.毕业纪念册,承载美好记忆 /142
47. 寝室文化,传播温暖友善 /144
48.感恩老师,搭建信任桥梁 /146
49.亲子沟通会,拨动柔软心弦 /150
50.出差礼物,传递师长牵挂 /158
51.注重细节,习惯自然养成 /161
学校篇
七、打破常规,旧瓶装新酒
52.变“老师要求”为“学生需求” /165
53.变图书馆为“读书馆” /167
54.变“事故”为“故事” /170
55.变过“高考关”为过“高考节” /173
56.变“讲道理”为“讲故事” /176
57. 变“形式感”为“仪式感” /181
58.变“我参观”为“我参与” /183
八、走近学生,润物细无声
59.讲给他听不如拿给他看 /185
60.老师说教不如朋辈示范 /188
61.登台领奖不如登门送奖 /192
62.高考施压不如童趣减压 /194
63.有声的教导不如无声的陪伴 /197
九、搭建平台,坐看云起时
64.开学,让规范教育再隐蔽一点 /199
65.晚自修,让老师离教室再远一点 /202
66.运动,让学生的体质再强健一点 /204
67. 展评,让学生的参与面再广一点 /206
68.信箱,让师生的沟通再近一点 /211
69.毕业,让离别再深情一点 /214
十、建立信任,同心而共济
70.处分逐级撤销不是一棒打死而是充分肯定 /219
71.寝室免检不是放纵而是放手 /221
72.沟通渠道不是“多”好而是“真”好 /223
73.周末校园,不是要求学生离开而是吸引学生留下 /225
74.改变校园生态,不是多“训诫”而是多“点赞” /228
75.认识新同事,不是“守株待兔”而是“先发识人” /231
十一、倾心寻找,孤光一点荧
76. 再远的关系都能温暖 /233
77. 再小的公益都是情怀 /236
78.再小的闪光点都是优点 /239
79.再多的陪伴都是关怀 /241
后 记 /244
显示全部信息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最深感受,那便是“共振”。它成功地在“父亲”的身份与“教育者”的角色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书中描绘的那些细枝末节,那些与孩子共同经历的欢笑与泪水,那些为了一件小事而进行的艰难沟通,都如此真实可感,仿佛我能闻到空气中阳光晒过的味道,能听到孩子那略带稚嫩的辩解声。这种共振并非简单的认同,而是灵魂深处的击掌——“原来不止我一个人在这样摸索着前行!”这种被理解、被看见的感觉,极大地鼓舞了所有正在教育之路上跋涉的个体,它提供了一种无声的支持和慰藉,让原本孤单的旅程变得温暖而充满希望。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老道的行者,走过了一条充满探索与反思的漫长旅途。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其引人入胜,他没有采用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反而更像是一个真诚的同伴,在午后阳光下,娓娓道来那些关于成长、关于责任的真切体会。他的文字里有一种魔力,能够轻易地将那些看似宏大空泛的教育理念,落地到日常生活中那些最细微、最真实的瞬间。我常常读到某个情节,会猛地停下来,陷入长时间的沉思,仿佛作者洞察到了我内心深处那些未曾言明的困惑与挣扎。这种强烈的代入感,让人感觉这不是在“阅读”一本教育札记,而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对自身的行为模式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审视与校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那种温润又不失力量感的封面材质,初次上手便让人心生喜爱。每一次翻开,都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与油墨的细腻,仿佛作者的笔触也渗透在了每一页的纹理之中。装帧的排版也极具匠心,字里行间留出的呼吸空间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凸显了文字本身的重量。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分隔和配图上的处理,那些不张扬却又恰到好处的插图,为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增添了一层温暖的滤镜。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工艺品,让人忍不住想要细细摩挲、反复品读。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从侧面反映出作者对待教育这份事业的严谨与热爱,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经被这份诚意所打动。
评分从结构安排上看,这本书的编排简直是一次精妙的艺术构思。它没有采用刻板的时间线索或主题划分,而是像一幅流动的、由无数闪光点构成的马赛克图景。每一篇札记似乎都是独立的、自成一体的思考片段,然而当它们被组织在一起时,却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宏大而内在的逻辑关联。这种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反而更贴合真实生活的体验——教育本身就是由无数个不期而遇的瞬间累积而成的。这种布局的好处在于,读者可以随时随地切入任何一个“点”,都能获得完整的阅读体验,同时,当你将所有“点”连起来时,那位父亲的教育理念的完整图景便会缓缓浮现,既有探索的乐趣,又不失思想的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丰富的情感层次。有时,他的笔调是那样轻盈灵动,充满了父辈特有的幽默和自嘲,读起来让人会心一笑,所有的压力仿佛都消散在了那片刻的轻松之中。而转瞬之间,他又会切换到一种近乎哲学的沉思状态,探讨一些关于人性、关于时间流逝的深刻议题,文字变得厚重而有力,直击灵魂深处。这种游刃有余的文风转换,使得全书的情感张力十足,绝无半点枯燥乏味之处。它成功地平衡了“教育的严肃性”与“生活的烟火气”,使得每一个段落都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读起来酣畅淋漓,引人入胜,完全不会有传统说教文本的滞涩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