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怎么做孩子会爱上学习(新版)
定价:22.00元
作者:(德) 菲拉·费·毕尔肯比尔著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00685968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00kg
编辑推荐
·德国中小学教师必读书
·入选“21世纪中国教师必读的百种好书”
·入选《中国教育报》“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
·一本让所有父母和思想开放的教育工作者都想尽早阅读的书,出版10余年,被译成30多种语言,在100多个国家畅销不衰!
早一天阅读,早一天重拾学习的快乐和智慧!
本书的阅读者都会承认一个共同的事实:这里的思路、方法、技巧以及学习游戏,让孩子的成绩可以成倍地提高。同时,学习对他们来说也变得容易了!
内容提要
这本书是特意为学生的家长和思想开放的教育工作者写的。家长和学校要想得到解救,就必须成为学习的伙伴,必须能够启发孩子们独立思考,把学和做融合起来,使学生们在离开学校时具备重要的、他们未来必需的东西:一种能力,一种终身快乐学习的能力!
首先,有一些东西,我们在家里可以避免做或者换一种方式做。其次,对具有开创精神的教师,家长有时会产生抵触,因为他们不明白,那些教师的新尝试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因此,这本书想对这两个人群的相互合作起一点促进作用。第三,这本书提供了一些学习游戏,利用这些游戏,人们可以在家和孩子们玩出确实有价值的能力和重要的知识,从心算、正确书写到学习“数据材料”!
从前的教师,现在终于可以使用他们以前在学校根本不允许使用的方式上课了!一方面,他们同样能够直接取用这本书里的一些学习游戏;另一方面,他们也能把这本资料推荐给家长,特别是推荐给那些曾经担心他们的孩子“智力平平”的父母们,至今仍然绝望地认为,他们的孩子大概是“太笨了”,不是学习材料的家长。
目录
前言
章孩子在家
学习不期而至
成效检验自在其中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
父母教育者的重要课题
☆1.生活障碍
☆2.学校障碍
第2章孩子在学校
⊙理由之一:为了让孩子们学些东西
⊙理由之二:为了发现和发展各种能力
⊙理由之三:为了一个良好的大众教育水平
⊙理由之四:因为没有人会自觉自愿地学习
人们不得不学一些毫无意义的东西
孩子们丢失了他们活跃的智能
问题和答案的作用
怀疑和错误
学习变得像看电视一样被动
第3章学校可以做什么
⊙理由之五:为了让孩子们学会合作
小组活动,讨论
孩子教孩子
非教育工作者到学校
孩子们走出去
☆1.整个班级一起走出去
☆2.分组去不同地方,然后在班级汇报
为学生提供新工具
☆1.录音带替代作业本(写报告)
☆2.电脑
☆3.上课作“报道”(录音带/录像)
☆4.电脑在学校
☆5.电脑在家
第4章交流
什么是交流
彼得的例子
基础交叉练习
进一步的交叉练习
☆睡8字
☆戴尔维氏
☆笛亚蒙特—转绕
孩子喜欢变化
边听音乐边学习
☆1.有明显节奏的音乐
☆2.主要依靠旋律的音乐
协调,协调……
第5章合乎大脑规律的游戏=学习
正确游戏=轻松学习
自我检验带来自信
合乎大脑规律的学习
第6章初的、真正的学习游戏
制作游戏数字
学龄前儿童的计算游戏
☆个游戏:3是什么颜色
☆第2个游戏:瞎牛
☆第3个游戏:数字多米诺
☆第4个游戏:数字图画游戏
学龄前儿童初的语言游戏
☆个语言游戏:我看见你看不见的东西
☆第2个语言游戏:故事训练
☆第3个语言游戏:茶壶游戏
其他游戏
☆触觉训练
☆寻找和找到
第7章6—99岁孩子的游戏
☆游戏思路1:“恶七”
☆游戏思路2:词语游戏
☆游戏思路3:我的朋友魏力
☆游戏思路4:多国拼图
☆游戏思路5:记忆力
☆游戏思路6:抽组
☆游戏思路7:嘿,别生气
专门的学习游戏123
☆游戏思路8:被子底下
☆游戏思路9:知识竞赛
☆游戏思路10:阅读游戏
☆游戏思路11:书写游戏
☆游戏思路12:数字扑克
第8章提问游戏
提问游戏的基本规则
☆1.猜一个范畴
☆2.猜一个故事
苹果饼游戏1:电梯里的男人
苹果饼游戏2:约翰和玛丽
苹果饼游戏3:阳光下的戏剧性情节
附录1什么叫合乎大脑规律
附录2初学者数字描画游戏的三个例子
译后记
作者介绍
菲拉·费·毕尔肯比尔,曾留学美国,专攻心理和新闻专业。1970年以来,她作为管理人才培训者和著作者赢得了国际声誉。她培训的对象包括宝马、IBM、西门子、索尼等世界公司。她的书和培训课以其不同凡响的方式,即“合乎大脑规律”的传授知识方式而著称。
文摘
序言
这本关于如何激发孩子学习热情的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在“鸡娃”和“躺平”之间反复横跳的家长们量身定做的。我最初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翻开它,没想到里面探讨的问题非常深入且贴近现实。它没有给我什么空泛的口号,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娓娓道来,分享他观察到的那些细微之处。比如,它如何解析孩子在面对新知识时的那种天然的好奇心是如何被一步步磨灭的,以及我们成年人无意中说出的一些话,是如何在孩子心中种下“学习是一件苦差事”的种子。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描述的那种“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是如何形成心理阻碍的。读完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那种“逼迫”式的教育方法,意识到真正的爱与好奇心才是持久的驱动力,而这本书为我提供了许多构建这种驱动力的具体思路,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怎么做”,而是告诉你“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如何改变这种状态”。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线性的教条,而是像一个不断深入的螺旋。一开始会关注宏观的理念,比如什么是真正的学习,然后逐渐深入到具体的场景和互动技巧。我欣赏作者在全书中贯彻的“同理心”原则。它要求家长首先要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学习的压力、挫败感和那些微小的成就。书中有很多案例分析,都是非常细致入微的对话记录,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沟通方式带来的巨大差异。这些案例不是虚构的完美场景,而是充满了现实中我们都会遇到的矛盾和挣扎。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学到了一套方法,更重要的是,我的教育心态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我开始更加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而不是仅仅关注他“学到了什么”。这本书真正教会我的,是爱和尊重是最高效的学习工具。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味道,完全没有一般教育类书籍那种说教感。它更像是一部记录了许多家庭教育瞬间的散文集,充满了生活气息。我尤其欣赏它对“兴趣”这个词的重新定义。过去我总觉得兴趣是天生的,如果孩子不感兴趣,那就是没救了。但这本书却揭示了兴趣是如何被环境、互动方式甚至是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所塑造的。它没有贩卖焦虑,反而提供了一种非常平静且富有建设性的视角。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小章节讲到如何通过改变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孩子的探索欲,而不是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这个小技巧我回家立刻尝试了,效果出奇地好,孩子脸上的那种“哦,原来是这样”的惊喜感,比我直接告诉他答案要珍贵一百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帮助我从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环境的营造者”。
评分说实话,我读了很多育儿书,很多都是理论堆砌,读完感觉自己掌握了一堆术语,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寸步难行。但这本读起来完全不一样,它的操作性极强,而且每一步都建立在对儿童心理的深刻理解之上。它没有预设一个“完美孩子”的模型,而是承认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和成长节奏。我发现它非常注重“过程”的价值,而不是只盯着“结果”。书中反复强调,如果学习过程是充满乐趣、探索和被尊重的,那么结果自然水到渠成。我喜欢它在描述某些教育误区时那种近乎幽默的笔触,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深感警醒。例如,它描述了家长因为害怕孩子“落后”而过度安排课程表的情景,指出这种行为其实是在扼杀孩子对未知的热情。这本书更像是一剂清醒剂,让我重新校准了教育的航向,从追求分数转向关注心智的健康发展。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对“内在动机”的探讨。它花了很大篇幅去解析外部奖励(比如物质奖励或口头表扬)的弊端,这打破了我长期以来习惯的“奖励驱动”模式。作者很犀利地指出,过度的外部奖励会让孩子把焦点从“我喜欢做这件事”转移到“我做这件事能得到什么”,从而削弱了他们原有的学习动力。书中提供了一系列替代方案,比如如何通过提供挑战性适中的任务、给予自主选择权以及创造一个接纳失败的环境来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失败教育”的观点,它认为错误不是学习的敌人,而是信息反馈的最佳来源。这种视角极大地减轻了我对孩子犯错的焦虑,也让我更愿意鼓励孩子去尝试那些“看起来有点难”的事情。这本书的文字沉稳有力,读起来让人感到踏实,不像有些书那样浮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