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天性 |
| 作 者: | 泡爸 |
| 定价: | 35.00 |
| ISBN号: | 9787535788115 |
| 出版社: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 开本: | 16 |
| 装帧: | |
| 出版日期: | 2015-10-1 |
| 印刷日期: | 2015-10-1 |
| 编辑推荐 |
| ★读懂天性,认识不同天性与生俱来 ★读懂天性,你会发现,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值得欣赏,一种值得同情。 ★读懂天性,你将更能发现人性的美好、人生的快乐。 ★天性没有“毛病”,性格问题、心理问题都由逆天性的教育所导致。 |
| 内容介绍 |
| 者通过数千个鲜活而真实的案例,完成了对于人性的介绍、定义和讲述,由此发现天性有遗传规律,无论是大人还是儿童性格培育都应顺应天性,以免因逆性而产生各种精神和社会问题。全书分五章,从性格形成的基因因素、发现性格的规律、四种负面性格、了解和如何顺应性格的培养方式、发展人格健全的天性。 |
| 作者介绍 |
| 泡爸,曾从事媒体记者、市场推广等工作,后长期经营公关公司。已出版《听故事学唐诗》《让孩子着迷的中国历史》《让孩子着迷的自然百科》、《大人小孩都能懂的时间简史》等十多本知识童书。 |
| 目录 |
| 前言 3 天性,发现规律,揭示不同 6 与生俱来的天性 7 不一样的天性,不一样的人 20 天性不是性格 23 不一样的天性,不一样的教育 26 不一样的天性,不一样的关系 28 如何准确判断天性 31 为什么有人无法理解天性? 35 逆天性的教育,制造负人“病”人 37 负与“病”,伤与痛 37 负A:骄纵跋扈 39 负B:窝里横的典型 44 负C:情感要挟 47 负D:紧张焦虑不耐烦 50 孤僻压抑的“病”A 53 卑微依赖的“病”C 57 游离逃避的“病”D 60 强迫强求的“病”B 63 正人,坦然、自信、从容 66 读懂天性 才懂教育 76 顺应天性,才是好的教育 76 顺应天性,是不管不问吗? 84 A妈妈养育C孩子的自省 85 D妈妈养育B孩子,如何从困惑到明白? 88 B天性妈妈养育D天性儿子的体会 93 从两个孩子身上发现天性的不同 95 什么样的家长值得尊敬 97 读懂天性 读懂人生 100 对角才是真爱 100 B与D的真爱模板 102 “病”C与负A的现实真爱 108 正人,疗愈“病”负的爱人 112 文艺是一种病 114 更多读懂与发现 117 负与“病”的和解、转正 120 宽恕、宽容,和解、转正 120 小组和解原谅课程 122 小组和解转正案例 125 一对一和解案例 131 后记 151 |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
翻开这本新书,最先感受到的是一种久违的、对生命本真的探寻。它没有直接给出僵硬的育儿公式,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轻柔地将我们拉回到那个最纯粹的起点——人性的原初状态。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自然生长”这一理念的细腻刻画。书中探讨了现代社会是如何在不经意间,用各种标签和期待,给孩子的心灵套上了无形的枷锁。那种论述,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剖开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教育误区。比如,它深入分析了过度规划的日程表如何扼杀了孩子内在的探索欲,将学习变成了一种被动的任务而非主动的发现。作者的文字富有画面感,常常引用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片段,却能从中提炼出深刻的哲理。读到某处,我甚至停下来,望向窗外正在玩耍的孩子,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平日里那些急于“纠正”的行为,那份焦灼感在阅读过程中奇妙地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信赖,信赖生命自身蕴含的修复和成长力量。这本书更像是一剂解药,帮助那些被焦虑裹挟的父母,找回了教育的初心和内心的宁静。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在结构设计上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平衡感,它既有深刻的理论根基,又不失日常生活的烟火气。它没有给出一个“唯一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系列思考的“支点”。作者对于“发展人格健全的天性”这一核心议题的阐述,并非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对比,展现了不同教养方式对个体生命轨迹产生的细微却深远的影响。比如,书中对比了两种面对挫折的反应模式,展示了内在驱动力如何战胜外在奖励机制。这种对比极其精妙,它揭示了教育的真正高地在于塑造孩子的内在韧性,而非外在的成绩单。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放手”这一行为的再定义,它不是不闻不问,而是一种充满智慧的观察和适时的撤退,为孩子预留了试错和自我修正的空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场与自我的深度对话,它不断地在提醒我,要先接纳自己不完美的父亲/母亲形象,才能真正看到和接纳孩子那尚未定型的、充满无限可能性的真实面貌。
评分老实说,初看这本书的标题,我还有些警惕,担心它是否会落入那种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的“心灵鸡汤”窠臼。然而,阅读过程却带来了极大的惊喜,因为它提供了大量的、基于情境的、极具操作性的洞察。它不像有些书籍那样空谈理论,而是深入探讨了在现实的碎片化时间里,如何巧妙地植入“天性滋养”的元素。比如,书中详细分析了“无聊”在孩子创造力发展中的不可替代性,并提供了一系列“如何优雅地制造无聊”的实用建议,这简直是给现代父母上的及时雨。它不是要求我们创造完美的环境,而是教会我们如何在不完美的环境中,保护好那一点点属于孩子自己的“不被定义”的权利。阅读此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与一位深谙人性运作的心理学家进行了一次私密的、长达数小时的对话。那些关于情绪疏导的章节,尤其是关于如何识别和接纳孩子那些“不合时宜”的情绪,处理得极其温柔而有力,读完后,连我自己的心绪都平复了许多。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充满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跳跃感和哲思的深度,完全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说教。它更像是无数次深度访谈和自我反思的结晶,每一章的逻辑推进都像是沿着一条蜿蜒的河流在探索源头。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边界感”的论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边界定义为“规矩”,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相互尊重的空间。书中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将亲子关系描述为两棵相邻生长的树,它们需要各自拥有足够的阳光和土壤,才能长成自己最理想的形态,而不是互相遮蔽、互相攀附。这种描述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管教”二字的理解,它不再是单向的约束,而是一种双向的滋养与平衡。此外,书中对成年人自身“未被满足的天性”的剖析也极为到位。它坦率地指出,许多父母投射到孩子身上的期望,其实是自己青春期或童年时期未竟的遗憾,这种自我觉察的勇气,是促使我们真正放手、让孩子独立的第一步。这本书的文字密度很高,需要细细咀嚼,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悟。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独特的、近乎诗意的冷静力量,它不煽情,但字字珠玑,直击灵魂深处那种对“真实存在”的渴望。它巧妙地避开了主流育儿话语中的流行词汇,而是回归到更古老、更本质的人类学视角来审视亲子关系。我特别被其中对“玩耍的严肃性”的阐述所吸引。作者清晰地论证了,在看似无序的玩耍中,孩子正在进行着最重要的人格构建和逻辑推演。这种论述,极大地缓解了我过去对孩子“浪费时间”的焦虑感。书中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们总是急于教他们如何成为‘有用的人’,却忘了先允许他们成为‘完整的人’。”这句话的重量,需要慢慢体会。它促使我反思,我们究竟是在培养一个听话的工具,还是一个拥有健全心智的独立个体?全书的结构布局也非常有匠心,仿佛一张精心编织的网,从个体心理延伸到家庭互动,再到社会环境,层层递进,将复杂的问题清晰化、可视化,读完后,那种顿悟感是持续且深远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